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3月31日,农历三月初三,上巳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三月三,怎么能少得了山歌?当铜鼓配上电子音,当三月三遇见螺蛳粉。改编版《山歌好比春江水》壮家天琴×说唱×高铁穿山,汇入Z世代节拍,让我们穿越时光记忆,相聚在歌圩,放歌一碧千里的春江水。
“三月三”是一个琴键
“‘三月三’对我来说是一场假期”
“‘三月三’是相聚,是传统,也是一种认同”
……
参演学生们用不同声部诠释着这个节日的意义。
而在编配人莫军生教授眼中,“三月三”如同一个琴键:“按下它,壮乡的山水、亲人的笑颜、古老的歌谣都会化作旋律奔涌而出。”这位钟情壮族嘹歌的音乐人,数十年来在传统与现代间寻找和声——天琴遇见电子音、铜鼓混入说唱节律,琴键下的乐章早已超越节日本身,成为民族文化的生长年轮。
这个琴键,也连接着广西的山水、壮乡的亲人。或许正如此次参演的学生们表达的那样,“三月三”是假期,是团聚,是传承,它像是一个神奇的纽带,将广西人民的心紧紧相连,无论身处何方,每当这个节日来临,都能感受到那份浓厚的乡情和归属感。
春江入海 山歌向云
“原曲是山水的诗,改编版要做时代的日记。”莫军生教授说。《山歌好比春江水》这首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的经典,曾被刘三姐传唱至大江南北。原曲以春江水隐喻壮乡儿女的坚韧,而今的改编版则在第二段说唱中嵌入“螺蛳粉混搭老友粉”“高铁穿山如箭起”等当代意象。
“这首歌展现的是广西人的价值观,就是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
改编版歌曲创作中,少数民族唱腔和乐器的运用,将广西的民族特色展现得淋漓尽致。竹笛、侗笛的悠扬旋律,铜鼓的浑厚声响,与壮族、侗族等少数民族的唱腔相互交织,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音乐风格,让人仿佛置身于广西的青山绿水之间,感受着民族文化的深厚底蕴。
从歌圩上的古老对唱到短视频平台的创意改编,《山歌好比春江水》始终是“三月三”的灵魂之一。当春江水汇入民族海的浩荡,这首山歌正以古老基因激荡时代新声,见证壮乡在守护与开拓中踏浪前行。
总监制丨唐怡
监制丨张鸥 吴光秋
制片人丨王竹 关庆飞 魏崧
策划丨李子仪 陈凯强
编辑丨刘天哲 崔钰林 李强
视觉丨郭一
后期丨郭洋洋
编配丨莫军生
制片丨陈璐 王家沛 李梓瑄
联合制作
总台广西总站
监制丨张斌 李健飞
统筹丨廖汨
摄像丨袁鹏 莫祥龙 刘畅
鸣谢丨南宁市委宣传部 广西台 广西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