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云-广西日报记者 蒋璐阳 合浦县融媒体中心记者 薛清匀 温世林 陈春晓
凌晨4时,薄云缭绕,月色朦胧。家住镇上的谢亮醒了,他一蹬地溜下床,今天他要负责穿令箭,一项富有神秘色彩的民间绝技。
蕃桃山村的小伙陈德拿起手机,吹响了舞龙队、醒狮队的集结号。
……
此时,万千人尚于酣睡梦中,但合浦县山口镇家家户户却亮起了灯火。
正月十四,是山口镇一年一度的元宵年例巡游祈福活动,男女老少都出动,共庆元宵佳节,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活动持续到正月十六。
飘色技艺要数小时的化妆,舞龙舞狮的要操练热身,唱木偶戏的要背词、清桑……
上午8点半,山口镇街市中心锣鼓喧天、鞭炮齐鸣,巡游祈福活动正式开始了。
只见人群上方盘旋着一条条巨龙,金色的,紫色的,布满祥瑞色彩。它们随着龙珠舞动,时而飞速转圈、龙身游动,时而龙头腾跃、神情激昂,引起围观群众阵阵惊呼。
“我们每年要花3—6个月进行基础训练,临近巡游活动,从正月初一开始强化训练。”今年才读高三的陈德朝气蓬勃,是一支舞龙队和一支醒狮队的负责人,司职舞龙头。他那结实的手臂撑起舞龙棍,龙头随之上下左右舞动起来,有着轻重缓急的律动,而龙嘴龙睛一合一张,彰显了气象万千的精气神。
十多个人舞龙,考验着队伍的默契。“鼓锣镲如同龙的心跳,得会听鼓点。”与陈德一起舞龙的都是年轻人,“舞龙不是为了得多少钱,而是喜庆,是人情味,更是传承与弘扬”。
木偶戏是每年必唱的曲目。“一道朝中中状元,二朵宫花插两边,三杯美酒进皇献,四海扬名天下传……”身着古装的木偶迈小步,手微摆,一曲《中状元》便传出,聒噪的人群顿时安静下来。唱曲的是61岁的张云燕,13岁不到便随父走村串户唱戏。如今木偶戏是当地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张云燕一饰多角,伴以锣鼓唢呐等道具,唱腔圆润流畅。“春节这段时间很忙,每天要唱十几场。”她说。
龙狮穿街巷,万人祈新福。人们早已把巡游道路两旁围得水泄不通。
穿令箭是民间一绝活。
巡游现场,人们目睹了穿令箭这一民间绝活。一支令箭看着已穿破谢亮的腮帮,令箭拔出,却看不见洞口和流血的痕迹,令人惊叹。“这很难解释。”谢亮笑答中暗含一份神秘。
巡游队伍由男女老少组成,他们身着盛装,分别持镖旗、击锣鼓、放鞭炮,和舞龙队、舞狮队一起,穿梭在镇上的街巷,以及镇内10多条主要道路上,线路长达10公里。
祈福的队伍,如同流动的人心。群众自发跟随巡游队,他们有的步行,有的骑电动自行车,有的搀扶着老人,有的抱着小孩,队伍浩浩荡荡。
祈新福,愿国泰,行大运。这是当地百姓最朴素的心愿,巡游队所到之处,寓意着送福送春。
听闻着锣鼓声渐近,添康园饭店员工赶紧布置桌子,摆上烤乳猪、水果等,手工制作金元宝,并在店门上挂着生菜和红包,迎接巡游队。
巡游队到后,醒狮表演开始。舞狮扎稳步,跳跃、摇头、甩尾……随着锣鼓声愈加急促,狮子一跃摘青,咬掉悬挂在门上的生菜,寓意生财有福气。店经理苏芸菲喜气洋洋。
山口镇威武殿理事会会长何修忠介绍,当天预计15支巡游队到各村送祝福。舞龙舞狮队进超市、饭店、工厂表演,每队一天进五六十个地方表演是常事。
潮平水阔,生活繁衍,民俗不息。山口镇沿海,历史悠久,这里有被誉为“南海古建明珠”的永安村大士阁。
“山口镇地处两广交界,流动人口多,元宵巡游文化与广东相通相融。”山口镇社会事务办公室文化体育工作负责人莫积新介绍,山口元宵年例巡游有六百多年历史,最早可追溯到明代洪武年间,是两广沿海民间信仰与帝王巡狩文化融合的活态呈现。活动融非遗技艺及民间绝活,参与人数众多,场面十分壮观。民国文献《珠官脞录》记载它源于社诞迎神庙会,鼎盛于晚清。如今它不仅凝聚乡情、传承民俗,成为研究沿海民俗的重要载体。
“我小时候跟随外公一起巡游,敲锣打鼓,现在每年都从南宁赶回来参加活动。”今年53岁的苏斌把这个活动当作自己心中的“大节日”。
当前,山口镇利用此活动,积极培育“巡游+非遗体验”线路,将飘色、舞龙舞狮、穿令箭等设计成互动项目,串联红树林、永安大士阁等景点,打造成为区域文旅IP。
当天,活动吸引不少外地游客前来参加,镇里酒店一房难求。“我是从广东清平过来的,我们一家过来体验传统年俗文化,希望沾些福气,期盼新年万事如意。”游客陈家富说。
巡游过后,鞭炮烟雾逐渐散去,留下的是生活味、烟火气。镇街市中心的虾饼店油炸声滋滋作响,糖水店鸡屎藤糖水香甜美味……街市的红火,蒸腾的生活,恰似巡游祈求的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