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近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校党委书记带头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大思政课”新范式,瞄准职业办学定位,凸显涉农办学特色,打造产教研一体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深度结合起来。推进校校、校企、校馆等多元育人新模式,先后形成了“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园里的思政课”等品牌。
为了进一步将思政课改革走深走实,不断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走进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农业科技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培养具有“三农”情怀、专业技术过硬的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
“在花园里上思政课,很新鲜,我感受到了广西农业科技的力量。”“我从来没去过农业研究所里,去了之后我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和研究员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动物医学专业学生骆玲玲和李玉娜认为,在这一次花香四溢、果香飘逸的“大思政课”中,她们收获颇丰。
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里,茉莉花种植引起学生关注。“茉莉花在广西花卉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广西横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和茉莉花生产基地,茉莉花产量高达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的约60%。”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当前促进茉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有关专家正在为努力破解茉莉花提升产量、提高品质等难题进行攻关。如面对茉莉花冬季不开花,影响产量这一茉莉花产业卡脖子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卜朝阳率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从世界各地引种、选育合适广西种植的茉莉花品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成功选育出五个优良品种,其中“香妃6号”品种突破了传统茉莉花冬季不开花瓶颈,大大提高广西农民种植茉莉花的产量和收益。
课程期间,花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走进实验室和培育基地观摩,深入了解香妃系列研发过程,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农业科研人员破解关键技术问题需要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也需要我们年轻的农科学子奋发努力。我们作为新农人应该更有担当精神,积极投身种业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现场授课的学生莫雅玥感慨道。
在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了罗汉果、葡萄、龙眼、荔枝、百香果等广西特色水果性状遗传改良研究以及广西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广西水果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全国的“果盘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广西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罗汉果除了具有极大药用价值之外,还可以作为天然健康的食品甜味剂,当前,科研人员正在为提升罗汉果甜味提取物的效率而努力。除了甘蔗之外,广西的柑橘、葡萄、龙眼、荔枝、百香果等水果也是“甜蜜”家族的重要成员,既是广西“甜蜜”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潜力股”,科研人员也在为不断提升广西水果产业发展水平,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而不断努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作为农业高校的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练就兴农本领,投身乡村振兴,以自身所学推动广西乡村全面振兴。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产业,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打造出更多具有广西特色的“农字号”思政金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李睿、闭燕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