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5-01-10 09:29

  近年来,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建立了校党委书记带头抓、各部门协同配合的思政课建设体系,积极探索“大思政课”新范式,瞄准职业办学定位,凸显涉农办学特色,打造产教研一体化,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农业生产、科学技术研究与应用深度结合起来。推进校校、校企、校馆等多元育人新模式,先后形成了“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田园里的思政课”等品牌。

  为了进一步将思政课改革走深走实,不断增强思政课育人的针对性、实效性,该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带领学生走进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广西农业科学院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充分挖掘农业科技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培养具有“三农”情怀、专业技术过硬的乡村振兴复合型人才。

  “在花园里上思政课,很新鲜,我感受到了广西农业科技的力量。”“我从来没去过农业研究所里,去了之后我感受到了农业科技的发展变化和研究员们不怕困难、刻苦钻研的精神。”动物医学专业学生骆玲玲和李玉娜认为,在这一次花香四溢、果香飘逸的“大思政课”中,她们收获颇丰。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在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里,茉莉花种植引起学生关注。“茉莉花在广西花卉产业中具有重要地位,其中广西横州作为全国最大的茉莉花种植基地和茉莉花生产基地,茉莉花产量高达全国总量的80%以上,占世界的约60%。”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同学们了解到,当前促进茉莉花产业高质量发展还存在诸多挑战,有关专家正在为努力破解茉莉花提升产量、提高品质等难题进行攻关。如面对茉莉花冬季不开花,影响产量这一茉莉花产业卡脖子问题,广西农业科学院花卉研究所卜朝阳率团队一次又一次攻克难关、从世界各地引种、选育合适广西种植的茉莉花品种。经过十几年的努力,终于成功选育出五个优良品种,其中“香妃6号”品种突破了传统茉莉花冬季不开花瓶颈,大大提高广西农民种植茉莉花的产量和收益。

  课程期间,花卉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带领同学们走进实验室和培育基地观摩,深入了解香妃系列研发过程,感受农业科技的力量。“农业科研人员破解关键技术问题需要高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也需要我们年轻的农科学子奋发努力。我们作为新农人应该更有担当精神,积极投身种业振兴和现代农业产业,为农业强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参与现场授课的学生莫雅玥感慨道。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在广西作物遗传改良生物技术重点开放实验室,科研人员介绍了罗汉果、葡萄、龙眼、荔枝、百香果等广西特色水果性状遗传改良研究以及广西水果产业发展现状。广西水果产业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全国的“果盘子”。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市场需求的不断变化,广西的“甜蜜”事业也在不断创新发展,罗汉果除了具有极大药用价值之外,还可以作为天然健康的食品甜味剂,当前,科研人员正在为提升罗汉果甜味提取物的效率而努力。除了甘蔗之外,广西的柑橘、葡萄、龙眼、荔枝、百香果等水果也是“甜蜜”家族的重要成员,既是广西“甜蜜”事业的“生力军”也是“潜力股”,科研人员也在为不断提升广西水果产业发展水平,打造“桂字号”农业品牌而不断努力。科学技术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核心动力,作为农业高校的学生,同学们纷纷表示要学好自身专业知识,练就兴农本领,投身乡村振兴,以自身所学推动广西乡村全面振兴。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广西农职大:打造“行走在产业链上的思政课”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负责人表示,今后将继续创新思政课教学方式,搭建更多平台、创造更多机会帮助学生从课堂走向产业,构建产教协同育人的新格局,打造出更多具有广西特色的“农字号”思政金课。(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李睿、闭燕转)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人民子弟兵帮助受灾群众尽快重建家园

  • “蛇”相关馆藏文物亮相三峡博物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01-14 10:03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如何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2025-01-14 09:56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
2025-01-14 09:42
13日从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获悉,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该局联合湖北省人民政府开展鄂西北竹山—竹溪地区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成功攻克铌资源高效利用关键核心技术,将盘活铌资源92.9万吨,实现庙垭超大型铌-稀土矿床的经济利用。
2025-01-14 09:41
捷龙三号运载火箭是一型四级固体运载火箭,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一院抓总研制,主要是为针对商业航天发射任务而研制,它可以兼顾海上和陆上发射。
2025-01-14 09:39
国产化“中农科·龙腾”饲料配方工业软件近日在北京发布。饲料研究所研发团队利用长期积累的科研成果,研发出饲料原料加工特性数据库、水产饲料营养数据库和反刍动物饲料营养数据库。
2025-01-13 09:40
业内人士提醒,开窗通风换气是最简单且经济的方法,通过增加室外的新鲜空气量,将含有甲醛的空气排到室外,可以快速降低室内甲醛浓度。
2025-01-13 09: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高度重视人工智能发展,积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壮大智能产业,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能。随着技术不断成熟与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人工智能正朝着深度融合与创新驱动的方向稳步前进,为全球智能经济发展贡献中国智慧。
2025-01-13 09:39
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关键力量。为发挥投资引领带动作用,将加力推进中央预算内投资,条块结合深入实施数字化转型工程,加快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建设。
2025-01-13 09:21
不只是青年骨干,学术荣誉体系设计了从讲席教授、杰出讲席教授、资深讲席教授到荣誉讲席教授的荣誉晋升和激励机制,让有所成就的科技人才不甘于躺在“功劳簿”上。
2025-01-13 09:13
发布和定期更新全面、准确、透明的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是建立统一、规范碳排放核算体系的重要基础。
2025-01-13 09:12
国家癌症中心研究团队通过对全球胃癌流行病学进行系统分析,发现早发性胃癌呈上升趋势,年轻人群的患病风险日益增加。这一疾病模式的转变对全球胃癌防控策略提出了新挑战。
2025-01-10 09:25
9日,记者从中北大学获悉,该校孙友谊教授团队利用胶体化学体积排斥作用,并结合二维片状纳米材料剥离新方法,实现了石墨烯高效宏量制备。相关成果日前发表在《自然·通讯》上。
2025-01-10 09:21
2024年,气象部门共建成27个国家气候观象台和8个国家大气本底站,实现气候关键区全覆盖;累计建成7.6万余个地面自动气象观测站,实现全国乡镇全覆盖,地面站网布局不断优化。
2025-01-10 09:15
天津大学教授胡文平、王雨、吴煌与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弗雷泽·司徒塔特教授合作撰写的论文《动态超分子扭棱立方体》1月9日在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文章介绍了他们在光电功能的手性阿基米德多面体的构筑上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
2025-01-10 09:14
9日,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教授陈春飞携手长江大学教授刘勇胜、澳大利亚麦考瑞大学教授斯蒂芬·福利等科学家,在《自然》杂志上发表研究论文。
2025-01-10 09:13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医用光谱质谱研究团队发展多培养基方法,研究并获得了肺癌细胞可重复的特征挥发性有机物,有望用于肺癌闻诊新技术开发。
2025-01-09 10:19
大模型通常具有高度的通用性和广泛的适用性,已经在自然语言处理、图像识别和语音识别等众多领域大放异彩。
2025-01-09 10:10
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的推动下,该局联合各省地勘单位和矿业企业,于全国范围内展开找矿集中攻坚行动,在四川、新疆、青海、江西、内蒙古等地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锂辉石型、盐湖型、锂云母型锂矿新增资源量均超千万吨,使我国锂矿储量全球占比从6%提升至16.5%,排名从世界第六位跃升至第二位。
2025-01-09 03:10
《自然》1月9日发表的一项研究评估了淡水动物群的灭绝风险,涵盖了2.3万多个物种,发现被研究物种中约24%面临灭绝风险。
2025-01-09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