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自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开展以来,广西南宁市人大常委会瞄准政策落地的难点、堵点和痛点,创新完善监督方式,综合运用多级人大联动监督、专题询问、专项督察、专题调研、跟踪督办等方式,对“双减”工作推进情况持续开展监督,形成环环相扣的监督闭环,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把政策落实落细,切实让学生学习回归校园,让孩子成长回归本真。
2024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对全市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三年目标完成情况开展了专题调研,并召开常委会会议听取和审议市人民政府关于义务教育“双减”工作三年目标完成情况的报告。调研组经深入调研发现,三年来,南宁市全面抓好落实“双减”工作,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学校课后服务从有转优,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得到遏制,学科类校外培训各种乱象基本消除,校外培训热度逐步降温,全市基础教育生态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各界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
减负增效 学校主阵地作用不断强化
“你们学校布置的作业多吗?”“校外培训负担是否减轻了?”……南宁市各级人大代表在监督“双减”工作过程中,经常深入学校、社区,向师生、家长了解“双减”工作的落实情况和真实成效。
2021年,“双减”工作开始实施之初,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就与自治区人大常委会以及南宁市12个县(市、区)人大联动开展“双减”工作情况专项监督。三级人大共成立55个调研组开展专项监督调研,梳理出问题218个、意见建议141条,经分级分类梳理后,由各级人大转交同级政府研究办理,推动“双减”政策在南宁落实落细。2022年春季学期,南宁市各义务教育学校作业公示制度、出台作业管理办法等10个监测项目的完成率均为100%。全市各学校不断强化创新载体,促进校内教学提质增效,部分学校形成了一批优秀作业资源和作业管理的典型经验和范式。如第十四中学教育集团积极开拓劳动教育资源,大力实施劳动教育课程改革;澳华小学开创“小主人课堂”模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园艺路学校开设多学科融合的手工兴趣课程,以满足不同学生的教育需求,等等。
据了解,2021年以来,全市共评选出100所“品质课堂”建设示范学校、997名“品质课堂”建设优秀教师、1014节“品质课堂”建设优秀课例(教学设计),全市共有12个案例入选自治区教育厅2024年公布的三批“双减”工作典型案例。全市义务教育学校均以新课标理念为指导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育体验,学生作业负担得到有效减轻,教育教学观念得到有效转变,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升,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增强。
课后服务 满足家长学生多样化需求
在南宁市天桃实验学校教育集团明月校区的操场上,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武术。在市第十四中学,烘焙、茶艺、阅读、书法等已经成为同学们的必修课程。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则把绘画、击剑、舞蹈、乐器等纳入课后服务内容……
以前,市民群众对学校开展课后服务非学科类课程少、难以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问题反映最强烈。南宁市调研发展,问题的主要成因是学校比较缺乏非学科类的师资力量,进而建议通过引进第三方机构、发掘社会资源等方式来解决。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吸纳了这些意见建议后,把课后服务作为“双减”工作的重要内容来抓,学校课后服务逐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转优的转变,全市各级各类中小学校深入结合本地资源,同时引进第三方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积极开设科普、艺术、体育、非遗、劳动、书法、绘画、阅读等兴趣课程,为学生和家长提供多样化选择。
截至2024年春季学期,南宁市课后服务备选库已纳入第三方机构290家。同时,还面向社会招募课后服务志愿者,弥补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经过三年的努力,目前全市自愿参与课后服务学生占比达85.8%,全市中小学校课后服务开展率达100%。
强化监管 校外培训机构大幅压减
曾经,校外培训机构长期处于野蛮生长状态,资本过度涌入校外培训市场,引发恶意抬高市场价格、盲目收费等问题,一些培训机构“退费难”“卷钱跑路”等违法违规行为也时有发生,给学生家长带来较为沉重的经济负担,甚至严重损害家长和学生利益。
如何有效推进非学科类校外培训规范化管理工作?如何加强校外培训机构价格收费监管?2022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对义务教育“双减”工作情况开展了专题询问,就义务教育“控量减负”和“提质增效”、校内课后服务收费、校外培训机构监管、家校共育等问题对政府相关部门进行询问,并对相关部门的应询情况进行了满意度测评。同时,市人大常委会还结合承接市委深改委专项督察工作,增强监督合力,持续推动“双减”工作落实落细。
三年来,南宁市通过多方式多渠道全面推进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从原有的759家压减到40家,共压减了719家,压减率为94.73%;保留的40家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登记为非营利性,“营改非”率达100%,学科类培训无序发展趋势已得到有效遏制。
五育并举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叠衣服、系红领巾、剥花生、剥蒜……在南宁市滨湖路小学山语城校区开展的劳动技能挑战赛现场,各年级的小选手正在接受挑战;在安宁路小学校内劳动种植基地里,同学们在老师的带领下收割稻谷,并体验稻谷脱粒的过程……
如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023年,南宁市人大常委会开展“持续推动义务教育‘双减’工作,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专题调研,推动相关部门进一步加大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力度,督促学校严格落实有关作业总量和时长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校内课后服务质量,进一步完善家校社协同共育机制,缓解家长焦虑,减少“校内减负、校外增压”现象的发生。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宁市各学校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融合,积极推进学生参与体育、美育、劳动活动,开齐开足体育美育劳动课程,在思想品德、语文、历史等社会学科教学中加大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的培养。坚持统筹社会科学教育优质资源,开设符合广大少年儿童需求的体育、科技、劳动技能等培训项目和活动,打造符合广大少年儿童身心特点的“活动式”课堂,不断拓宽青少年校外实践教育载体和实践课程,让孩子们在沉浸式、参与式的氛围中实践学习。
三年来,南宁市人大常委会聚焦“双减”工作关键点,全链条、全方位、全覆盖开展持续监督刚性监督,有力推动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落细“双减”各项工作。目前,南宁已按时间节点要求,实现了国家、自治区提出的“三年内使各项负担显著减轻,教育质量进一步提高,人民群众对教育满意度明显提升”的目标,社会各界对“双减”工作的满意度超过了九成。
“‘双减’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必须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南宁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有关负责人表示,将持续聚焦市民群众普遍关切,依法加强对“双减”工作的监督,以人大监督之为推动巩固“双减”成果,不断推进南宁教育高质量发展。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岑耀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