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当村里人,办村里事,所有工作要用心去做。驻村,不仅要住在村里,更要驻进心里……”翻开略微泛黄的日记本,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派驻禄峒镇大慈村第一书记曹树威苍劲的笔迹映入眼帘。
2023年4月驻村以来,曹树威认真履职尽责,强班子、带队伍、谋产业、解难题、实为民,他内心深处的愿望“不仅要让村民富起来,还要让乡村活起来。”
驻村日记的第一页,记载着产业发展的故事。
“喀斯特地貌,石山众多,无地表河;耕地面积少,自然资源条件差,发展产业难度大。”曹树威到大慈村记录下的首段文字,便是走访全村9个自然屯的调研情况。
不久后,他撰写的《关于禄峒镇大慈村产业发展总体目标调研报告》获得镇域经济高质量发展领导小组的充分肯定。随后,大慈村推行“党支部+后援单位+党员+群众”发展模式,建成百亩良种玉米示范种植基地、优质红皮花生种植基地和集体经济百香果种植基地。截至2024年10月底,大慈村村级集体经济收入11.6万元,自主经营收入占比高达81%。
“后援单位不仅给我们技术指导和资金支持,还建立‘联农带农’机制,帮我们卖掉1.2万斤农产品,实实在在鼓了群众的腰包。”大慈村党支部书记陆福良说道。
驻村日记里记录着这么一段话:“驻村帮扶,能帮的可能只是一时,关键还是要激发内生动力。如何打造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与大多数乡村情况相似,大慈村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居多,青壮年难留、产业能人缺失等问题较为突出。为此,曹树威主导实施“引雁回巢”工程和“能人治村”工程,采取线下寻访、线上招募等方式,召集致富带头人、返乡青年回村创业,先后为大慈村储备9名村“两委”后备成员。目前,一批有想法、有干劲、有技术、讲奉献的乡土人才逐渐回归,为大慈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他先后邀请自治区级专家团队到村开展农业技术培训3期,受益群众130余人次。参加培训的大慈村致富带头人杨靖说:“曹书记带来的团队详细讲解了病虫害防治技术,帮我把百香果园防治得妥妥帖帖的,今年获得了很好的收成。如果每年的收入都这么高,我们肯定觉得在村里发展产业更划算……”
民之所忧,我必念之;民之所盼,我必行之。翻开驻村日记,每一页都记载着曹树威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
2月份,大巴、那排、大拉3个屯饮水中断,此时仍在老家过年,立即远程协调钻井公司,仅用3天时间就解决了问题。
3月份,组织村干部深入各村屯收购农产品,将村里的土特产作为福利带给人口基数巨大的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职工,联农带农,实现群众、职工双受益。
5月份,针对弄算屯连续数年季节性干旱、水源供应紧张的问题,组织村干部、弄算屯群众和施工队到弄算屯勘探水源,发动钻井筹款,给本屯水井项目的建设打好基础。
6月份,组织党员干部群众,调动机械对本村的百香果基地产业路进行翻修,路通了、果大卖。
7月,邀请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师生到村开设“大慈村暑期班”,为村里的中小学生授课250个学时;同月带领本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和致富带头人共11人到田阳畜禽生态养殖示范区逐个点学习先进致富经验。
8月份,组织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暑期三下乡志愿者团队和村干部共同开展本村矿后土地的复绿、复垦地治理探索;协调本村干部给困难监测户请来了靖西市阳光爱心志愿者协会,成功认领资助本户的两个孩子,帮这个家庭减少了很大的学业负担。
……
驻村日记里记录了曹树威的点点滴滴。派驻两年来,从刚接手驻村工作时的压力满满,到现如今的收获感满满,他越来越明白,用心方能贴心,用情方得真情。在乡村振兴的征途上,他与同行人住在村里、驻进心里,用心用情付出,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力量。(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瑾雯 通讯员 张学超 钟 涛 余昌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