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作者:陈洪波
国家形象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品牌是影响国际受众对国家形象判断的重要渠道,尤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受众可以通过一个品牌或者产品去了解来源国的国家实力、现代化水平和文化底蕴,品牌因此成为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媒介。随着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实施,中国品牌不断走出国门,成为世界感知中国国家形象与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我们要积极借力品牌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努力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品牌传播有助于塑造和提升国家形象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为品牌强国建设和国家形象建构指明了前进方向。“三个转变”的提出意义深远。
10年来,中国品牌的数量和质量呈现快速上升趋势,中国品牌在全球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越来越多的中国品牌走出国门,成为全球产品链中不可忽视的重要成员。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统计,2023年“世界品牌500强”中,中国(包含港澳台)有48个品牌入选,跃居全球第三。一定意义而言,中国已经逐步由“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市场”,初步建立起品牌强国的国家形象。
中国品牌“走出去”,是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彰显文化自信的重要手段,对国家形象塑造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包括五菱在内的中国品牌,面向世界大市场,从“产品输出”到“价值输出”,实现了“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的华丽转型,并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加持下,构建起了崭新的品牌形象,有力向世界传播了当代中国价值。
五菱借用社交媒体塑造品牌形象的做法
上汽通用五菱紧跟时代浪潮,深挖人民需求,积极迎合新生代网民行为特点,不断强化品牌形象定位,将“神车”概念从国内推向全球,以良好的品牌建设和传播效果助力国家形象建构。
“谐音梗”营销。2023年,五菱对宏光MINIEV GAMEBOY车型的配色进行了趣味化命名,化用网络名梗“渣渣辉”,将灰色命名为“渣渣灰”;巧借东北话“人”为“银”的发音,将银色命名为“东北银”;用英文发音借代中文成语“深藏不露”,将蓝色命名为“深藏blue”;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网络海报,五菱宏光展现出诙谐轻松的品牌个性。海报在微博一经问世,迅速引爆话题,成为网络热点。
跨界营销。2020年,在全国人民众志成城抗击新冠疫情之际,五菱打出了“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造什么”的口号,果断改建生产线生产口罩,并无条件捐赠给当地政府统一调配,赢得社会高度好评。随后,五菱又迅速推出功能多样的地摊车,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摆摊神器。互联网时代,五菱坚持以人民需求为导向,用极具网感的营销手段,进一步巩固了“国民神车”的品牌形象。
联名营销。2022年,五菱联合100家行业知名品牌发动了一场大型联名品牌营销活动,掀起一场以“GB不改不如推下海”为话题的汽车潮改视觉盛宴,凸显了五菱汽车百变多样、活力四射的风格特点,引发网络热捧。同时,注重对社交媒体的运用,在小红书、新浪微博等平台发起“五菱宏光MINIEV改造”话题,吸引了一大批年轻用户展现五花八门、想象力雄奇的潮改方案,让年轻态、时尚化的品牌个性得到充分彰显。
五菱品牌传播对国家形象建构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要努力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五菱品牌之所以能取得较好的全球传播效果,就在于它抓住了营销的本质——以用户需求为驱动,始终坚持“人民代步车”的价值理念。这也启示我们,一个国家形象的建构,需要有无数个“五菱”品牌的合力推进,面向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民需求,推动从单向传播朝着双向交流跃迁。
展示当代中国的价值理念。当今世界,国际话语权的争夺既是国与国之间新闻舆论话语权的争夺,也是价值观影响力的争夺,谁拥有更具道德感召力、价值影响力的传播资源,一定意义上而言,谁就拥有了国际话语权。比如,在环保理念愈加成为全球共识的当下,五菱新能源车迎合了市场的需求,体现了中国积极承担国际节能减排责任的态度,成为展现中国负责任大国、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和美丽中国形象的鲜活载体。
深挖社交媒体的传播潜力。当前,社交媒体以其移动化、碎片化、互动化的特点,受众日益广泛。在开展国际传播中,要充分重视社交媒体的运用,树立受众意识,转变传播思维,创新传播话语,用更具感染力、亲和力的“网言网语”开展传播,不断强化品牌和价值输出的新媒体渠道建设,增强广大受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塑造品牌出海的形象合力。品牌和国家形象有内在联系,品牌符号、品牌内涵、品牌形象能在一定程度影响受众对他国国家形象的认知。而商品由于意识形态属性不明显,在国际流通中往往阻力较小。事实上,消费者在购买、使用、体验外国产品的同时,就自然而然地完成了感受产品价值以及品牌来源国价值观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打造更多富有感染力、亲和力的国际品牌和产品,有效塑造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国家形象。
(作者系南宁师范大学党办校办主任、统战部部长、教授)
来源:《当代广西》2024年第2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