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壮族织锦、侗族刺绣、竹编、剪纸、糖画、绣球、茶艺、嬷乜、湿拓、扎染……近日,在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一个热闹非凡的非遗集市活动举行,吸引了众多师生前来围观选购。这是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人文教育学院打造近距离感受非遗魅力平台,增强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而举办的一次体验活动。活动还邀请了相关项目的非遗传承人现场进行讲解和体验指导,让师生近距离感受非遗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文化内涵。
近年来,南宁职业技术大学人文教育学院以高职通识教育为抓手,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贯穿于立德树人全过程,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体育美育教育、社会实践各环节,探索民族地区高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育人模式新路径,《民族地区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学改革共同体15年建设的探索与实践》荣获2023 年广西职业教育自治区级教学成果一等奖。
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课程体系,培育“金课”。该院以学校通识教育为切入点,围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人文精神”三大主题教育内容,重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课程群,厚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底蕴,涵养家国情怀。学院为全校不同专业的学生开设《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外文化民俗》,以及民乐、书法、曲艺等多门通识教育课程,传承文化基因,在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同时,增强文化自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构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共同体,培育“金师”。该院以学校师资为主体,联合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广西戏剧院、广西民族博物馆等机构,协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和文化研究专家,组建“文化+技艺”教学团队;联合自治区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自治区体育局等,组建“文化+体育”教学团队,打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学共同体。
立足广西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开设广西文化特色课程。该院组织教师挖掘梳理广西地方文化资源,编写地方特色教材,开设《八桂文化》《走进非遗》《广西民俗文化》等课程,植根本土文化,创造性转化优秀传统文化,激发了学生兴趣。例如《民族传统体育》自2017年3月开始正式在公共体育课程中开设,2020年后将该课程作为大一新生必修课。课程提出“传承文化,民族团结”教育理念,以“民族特色体育人才”培养目标,构建了以“民族团结进步”为主轴,“传统体育”“民族文化与思想道德”与“现代体育”三类课程相融合,“教学、训练、竞赛、科研、服务(健身、展演)、传承多元协同实践创新”的“一轴、三融合、多元协同实践”课程体系。
“德技并修”“知行合一”,在实践中体验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该院深入挖掘并丰富“一中心四基地”的内涵与价值——即南宁城市文化研究中心、巧手工艺体验与创新基地、天籁声乐展演与教育基地、非遗传承互动体验基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打造宣讲、展演、竞技三大精品实践项目,不仅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坚实载体,也极大地促进了文化育人的渗透力与影响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技能培养与人才发展的有机融合。
目前,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着力点打造的“人文大讲堂”,已连续举办21场系列讲座,《岩石上的艺术》《衣文化与时尚生活美学》《广西陶瓷—火与土交融的艺术》等讲座吸引了4000余名师生参与。组建的“南宁城市文化研究学生实践团”实地考察南宁城市发展脉络与文化特色。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学作品创作,为南宁城市文化代言。
学生实践团在广西(国际)纸本艺术中心调研天琴和壮锦服饰文化(刘春玉/摄)
以保护和传承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着力点打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精品项目,融汇12个广西世居民族文化特色,精编了侗族大歌、马山壮族会鼓、壮族扁担舞、马山三声部民歌、壮族天琴、瑶族长鼓舞、传统体育项目展示等特色节目,参与师生超4000人,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弘扬搭建了良好的交流、互动、合作平台。
2024年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合影(南职融媒/摄)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王瑾雯 ;南宁职大人文教育学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