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文学桂军新崛起

来源:广西云-广西日报2024-11-14 11:03

  记者 覃江宜

  骏马,披星戴月,奔腾而来。

  11月16日晚,“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将在南宁盛大揭幕。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是与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并列的国家级文学奖项。作为我国少数民族文学界的最高荣誉,第十三届骏马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正式提出后的首次国家级文学奖项评选,又恰逢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发表10周年,意义非凡。

文学桂军新崛起

南宁装扮一新,喜迎“2024中国文学盛典·骏马奖之夜”。记者 周军 摄

  这个万众瞩目的时刻,很多人会将目光投向文学桂军,不只是因为这场群星闪耀的中国文坛年末压轴大戏落地广西,也不只是因为广西作家连续两届“骏马奖”都有3部作品获奖,更因为这一群体在过去马不停蹄,走过时光的幽谷,穿越山和大海,最终在风云际会的当下,完成了一场新的崛起。

  崛起,在壮阔的时代

  “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文艺事业锚定价值航向,擘画宏伟蓝图。

  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文艺吹响前进号角,这是文学桂军新崛起的“天时”。

  2023年8月,长篇小说《回响》获得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填补了广西作家在中国最重要文学奖项的空白,为广西文学实现历史性突破。“不断创新的激励机制是我们创作的保障,有了厚实的土壤,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自治区文联主席、广西作协主席东西说。

  一场合奏成就了“回响”。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文学桂军“出精品,出人才”架桥铺路。从2019年起组织实施的《广西当代文学艺术创作工程三年规划》,《回响》是第一批入选项目。广西制定出台《广西优秀原创文学作品奖励办法》,每年安排4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扶持优秀原创文学作品。5年间,获得扶持的作家从2018年度的87人上升到2023年度的175人,其中超过半数来自基层,教师、医生、公安干警、企业员工、乡镇干部、在校大学生……像溪流汇入江河、江河奔向大海,越来越多创作者融入时代的奔流,绽放生命的光彩。

  创办“八桂学者”文学岗、成立广西艺术基金、恢复实施签约文艺家制度、大幅提高优秀文艺作品奖励标准、将广西作协由文艺家协会调整为副厅级群团机关……“前端扶持、中端跟踪、后端奖励”的全链条扶持体系,像风驰电掣的时代列车,凝聚着广大作家与党和人民同心同行。百花齐放、万马奔腾的文学图景,仿佛穿行长长的时光隧道后,忽然映入眼帘的风景,豁然开朗,美不胜收。

  目前,广西作协共有会员2735人,其中中国作协会员317人。据不完全统计,10年来广西作家出版专集选集600多部,收获茅盾文学奖、花城文学奖、《十月》年度奖、《作家》金短篇小说奖、《小说选刊》中篇小说奖、百花文学奖等重要文学奖项,相继出版《广西少数民族新锐作家丛书》《文学桂军20年》《广西当代作家丛书》《我们丛书·壮族作家作品系列》等系列丛书。

  时代呼唤新的“回响”。2023年11月25日,自治区党委书记刘宁会见东西,代表自治区党委对其荣获茅盾文学奖表示祝贺,“广西高质量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希望全区广大文艺工作者热情讴歌新时代,充分挖掘八桂大地丰富的文化资源,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平陆运河建设等新时代壮美广西建设的生动实践中汲取创作营养,讲好中国故事、广西故事,在奋进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的宏大场景中推出更多顺应时代之变、广西之进、人民之呼的精品力作,进一步打响‘文学桂军’品牌,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注入强劲精神动力。”

  伟大的历史实践,涌现出新的艺术形式。火热的发展图景,提供了新的创作场景。文学桂军新的崛起,既是关于艺术追求的自我提升,又是对于时代需要的自觉回应。

  本届骏马奖,广西瑶族作家光盘的《烟雨漫漓江》获长篇小说奖、壮族作家凡一平的《上岭恋人》获中短篇小说奖、黄芳的《落下来》获诗歌奖。这是继2020年第十二届骏马奖后,再有3位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联袂登顶,连续两届获奖数量在全国各省(区、市)名列前茅。新时代文学桂军整体向好的现实图景,又一次激起掷地有声的“回响”。

  崛起,在希望的田野

  在星光熠熠的“骏马奖之夜”到来之前,文学之光已经洒在广西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上,让人看到岁月的深处,千帆竞渡、万物生长——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秦似的古体诗《吊屈原》、韦其麟的长诗《百鸟衣》、陆地的长篇小说《美丽的南方》等作品,最早为广西文学找到了大山的出口;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壮族作家韦一凡的《劫波》、瑶族作家蓝怀昌的《波努河》、黄继树的《桂系演义》等佳作连连,又为广西文学试出了时代的水温。

  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欣欣向荣的创作环境,这是文学桂军新崛起的“地利”。

  眼中是星辰大海。1996年7月,一场继往开来的“花山会议”,开启了文学桂军拔锚的崭新航程。在自治区党委的布局谋划下,广西文艺擂响了向全国进军的出征鼓:1997年,广西率先在国内实施作家签约制。1998年,东西率先突围,以《没有语言的生活》荣获首届鲁迅文学奖。2001年,鬼子的《被雨淋湿的河》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其后,《后悔录》《一根水做的绳子》《生生长流》《公务员》等长篇小说相继面世,广西作家影视剧本改编的《英雄》《十面埋伏》《寻枪》《理发师》等影视作品火遍全国,以“广西文坛三剑客”东西、鬼子、李冯为代表的文学桂军,锋芒毕露。

  心里是“国之大者”。近年来,文学桂军围绕国家重大战略部署,聚焦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民族团结等时代主题,推出了一批有全国影响力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文学世界里一个天马行空的“广西视角”,异彩纷呈。

  脚下是山河大地。文学桂军独树一帜的背后,始终是深植八桂传统文化,在地方性中讲述现实思考、人文情怀和家国意识的日常。正如今年广西三部“骏马奖”作品表现的那样,多民族作家在人民身边守望,用文学观照生活,乡土是永远的题材宝藏和灵感源泉——

  创作《烟雨漫漓江》时,在漓江边生活了四十年的光盘依然有一种“灯下黑”的焦虑,“一开笔,感觉熟悉的漓江突然陌生了。”直到他再次走近漓江,一头扎进乡野,才终于找到了题材和写作的金丝线,“哪怕是在那里走走看看,呼吸一下那里香甜的空气,都会激发出写作的热情和灵感。”

  《上岭恋人》有明确的地理标识,那是作家凡一平魂牵梦萦的故乡。他说,上岭村的故事至今仍如井喷般涌入脑海。好像这匹骏马不管飞奔了多远,思想的缰绳仍然深深地系在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红水河畔,那个青山和竹林环抱的小村庄里,“我想我这辈子的创作,是离不开生我、养我、亲我的上岭村了。”

  《落下来》作者黄芳认为,是八桂大地赋予自己丰饶的滋养,“在广西的文学版图上,少数民族作家和作品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这些年,从各种文学活动到各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我都是受益者之一。”

  由始至终,是红土地托举了文学桂军,以及更多的人。让梦想升腾,让崛起发生,如平地中忽然拔起的奇峰,像一座高山仍然拔节生长。

  崛起,向辉煌的征程

  文学是一个人的旅程,用生命之光寻找方向;文学也是一个族群的事业,以价值认同凝聚人心。“广西有久远的文化传统,也有丰富的文化传承。老一辈作家从中汲取了有益的文化养分,后一代自然从他们身上学到了真传、得到了滋养。”50后壮族作家黄佩华说。

  有一脉相承多元共生的根系,有老中青三代作家并肩的合力,这是文学桂军新崛起的“人和”。

  10位名家导师对20名青年作者进行创作辅导的“1+2”工程,已连续举办8年的“花山诗会”,常态开展的广西青年文学讲习班、广西青年作家高研班、《广西文学》改稿班、向上输送的鲁迅文学院青年作家高级研修班……文学事业高质量发展,与一支高素质、高水准、高层次的文学作家梯队息息相关。这些年,广西大力培育人才成长土壤,加强对新文学组织、群体的引领,营造相互激励、彼此成就、薪火相传的创作氛围,不断积蓄广西文学的澎湃动能。

  90后青年作家祁十木说,受益于前辈们的言传身教,自己这个“北方来的孩子”,有了“更为广阔的视野,更独特的文学信念,更野气的文学方法”“八桂大地给予我的养分,会持续地滋养我的文学、我的人生。”

  茅盾新人奖得主蒋晓平(我本纯洁)近年引导了一批网络作家加入作协,从小圈子走向大舞台,“广西持续加大对网络文学的扶持力度,让网络作家被更多人看见。”所以,被人看见的他,也要把蓬勃向上的力量,传递给身边的人。

  传承,就是一束光点亮另一束光,一支笔激活另一支笔,为这个慷慨激昂的时代写下注脚,再去寻找着各自的波澜壮阔。

  八桂大地生生不息,文学桂军步履不停。他们将持续“沉下去”,“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纪录平陆运河文学创作项目”气象万千,那些灵感流转的笔墨,仍在广袤的土地上诗意书写;他们将不断“提上来”,《回响》改编成同名网剧、话剧以后,广西启动新一批优秀文学作品戏剧影视转化计划,酝酿更多的“跨界”生长;他们还在快步“走出去”,创办“漓江文学之夜”和“漓江文学奖”,连续举办八届的广西网络文学大赛升级为“泛北部湾网络文学大赛”,中国作家协会东盟文学交流中心在南宁设立,要打通多个圈层,在文化互鉴中发现美好。更多人将站在文学桂军身后,即便相隔千万里,也能同享一个精神的桃花源。

文学桂军新崛起

南宁民族广场上LED显示屏播放的宣传标语营造浓厚氛围。记者 周军 摄

  未来,呼啸而来。

  新时代有未知的挑战,科技与文化不断碰撞,百年巨变正在发生。人与人之间永远有新的链接,文学也要有新的语法。

  新时代有笃定的回应,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壮美广西的生动实践中,埋藏着数不尽的好题材。人与人之间永远有新的共鸣,文学桂军也会有新的触达。

  让我们走向这个夜晚,看骏马奔腾,一往无前。

  让我们走进这个时代,看文学桂军,一呼百应。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国航展举行地面装备动态演示

  • 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厦门开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日前,北京理工大学张军院士团队首创片上光谱复用感知架构,自主研制了国际首款百通道百万像素高光谱实时成像器件,其光能利用率创造了世界纪录。相关成果日前在《自然》期刊发表。
2024-11-14 04:55
中国石化在天津南港正式投用国内首座冷热能互换站,年处理能力超260万吨。
2024-11-14 05:05
13日,全球首个吉瓦级海上光伏——国家能源集团国华投资山东垦利100万千瓦海上光伏项目首批光伏发电单元成功并网,成为全球率先成功并网的最大海上光伏项目。
2024-11-14 05:05
当前,我国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基础扎实,农业现代化正向纵深迈进,更需要铆足干劲、再接再厉,大力提升农业发展的质量和水平。
2024-11-14 04:45
北京大学郭雪峰教授、山东大学李延伟教授和北京大学莫凡洋教授等联合研究团队,通过在芯片上对开环易位聚合反应的在线调控,实现了单个聚合物的精准合成,有望为聚合物材料精准制造与有机合成领域带来革命性进展。
2024-11-14 04:55
构建具有我国特色的工程师认证制度,应从我国实际出发,形成一个由政府人才综合管理部门主导,由产业部门、企业、院校、工程界和专业社会组织紧密合作、合理分工的治理体系。
2024-11-14 04:55
近日,由中国企业承建的南非最大的可再生能源项目——红石100兆瓦塔式熔盐光热电站顺利实现并网发电。
2024-11-14 06:10
世界气象组织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二十九次缔约方大会(COP29)期间发布报告说,2024年有可能成为有记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2024-11-13 09:47
在刘汉龙指导下,肖杨凭借在微生物加固土体力学领域的丰富研究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
2024-11-13 09:46
到点自动发车、区间自动运行、到站自动对标停车、车门站台屏蔽门联动开启……京张高铁在全球第一次实现了运营时速350公里的有人值守自动驾驶。
2024-11-13 09:40
中欧科技合作“龙计划”2024年海洋遥感高级培训班日前在海南三亚开班。在11日上午举办的开幕式上,近30位国内外遥感领域知名专家和近60位来自海洋遥感领域优势科研院所与高校的青年科研人员共同参加活动。
2024-11-13 09:39
近年来,北京涌现出一批新能源、人工智能、智能制造、先进制造等领域的高科技民营企业,目前已逐渐形成技术和品牌优势。
2024-11-13 09:40
记者从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获悉,在12日开幕的第十五届中国航空航天博览会上,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国家航天局“中国军工”“中国航天”展台亮相。
2024-11-13 09:39
由于轴子暗物质信号极其微弱,经典磁场干扰可能成为高灵敏识别轴子信号的巨大挑战。
2024-11-12 09:09
该项目位于福建东山县杏陈镇、前楼镇海域,该地区多年平均日照时间为2204小时,太阳能资源丰富,年平均风速5.2米/秒、最大风速可达48米/秒。
2024-11-12 09:09
在“夸父”设施园区,有数座单体建筑(科研厂房),它们都是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子系统,每个科研厂房里都有多个系统正在建设和运行。
2024-11-12 09:08
未来,核聚变能将在人类的能源系统中占据非常大的比重,来自核聚变的清洁、持久且便宜的电能会走进千家万户。
2024-11-12 09:06
非编码RNA可能成为未来癌症诊疗的新指标和新靶点,其独特的细胞类型特异性表达也为实现个性化医疗提供了可能。
2024-11-12 09:05
11月11日,空军八一飞行表演队和空军航空大学“红鹰”飞行表演队展翅珠海,以独特的方式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成立75周年。
2024-11-12 09:06
在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院教授钟柏昌看来,用信息化手段为水火箭这类跨学科教学项目“赋能”,是开展科普教学创新的有效尝试。
2024-11-11 09:3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