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天等县小山村的蜕变“丝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天等县小山村的蜕变“丝路”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10-13 22:51

  桂西南的初秋,桑树依然枝繁叶茂,正是蚕茧丰收好时节。

  国庆前夕,广西崇左市天等县福新镇松山村的村口人潮涌动,一袋袋白花花的蚕茧经过检测、定价、过磅、结算后装车,小卡车被装得满满当当。

  距离上一批的蚕茧丰收仅仅过去了22天,蚕茧再次变现,蚕农们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村民赵叔勤告诉记者,自家这批蚕茧收入1.2万元,过去他曾在广州当公交司机,在驻村第一书记的动员下,选择返乡养殖桑蚕,既能赚钱又能照顾小孩,让他感到非常满意。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近年来,天等县紧盯大力发展蚕桑特色产业目标,牢牢把握自治区农业农村厅定点帮扶契机,做大做强“土特产”产业文章,通过采取“党支部+驻村干部+示范户+农户”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庭院经济,让古老的蚕桑文化焕发新生机,助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松山村作为天等县打造蚕桑产业庭院经济示范片区之一,近两年来通过不断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效率效益,推动松山村种桑养蚕农户从13户增加到了65户,全村养蚕农户每年依靠售茧收入超280万元,蹚出一条壮乡小山村的蜕变“丝路”。

  人才和项目下沉,保障到位基础牢

  “我跟蚕桑打了十多年交道,来到村里的目标就是想用蚕桑帮助更多人摆脱‘看天吃饭’,依托专业技术帮助群众走上产业规模化、市场化的路子”。天等县松山村第一书记汤庆坤说。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也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天等县坚持以调研开路、用调研破题,摸清乡村特色产业发展对人才支持的需求情况,提高专业技术人员驻村帮扶匹配度,积极同自治区、市级有关后盾单位沟通联系,选派60余名具有农业生产实践管理经验的干部到村任职。

  摸清村情民情,精准查找短板是驻村干部带领群众理清发展思路的关键。松山村驻村干部经过广泛调查研究,针对全村蚕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新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制定完善全村产业发展规划,组织开展“干部结农、项目联农、技术助农、收益惠农”行动,推动驻村干部结对全村养蚕农户,动态跟踪农户种桑养蚕实际,及时分析研判蚕桑受病、销路等信息,收集资金、技术等需求清单,申请实施蚕业配套建设项目3项,2024年获项目资金支持100万元。

  如何推动蚕桑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松山村在利用项目资金调动群众积极性这一关键点上用实激励机制。按照先建后补、因地制宜、使用精准的项目资金使用原则,农户根据自身养蚕发展需求提出申请新建设施或升级设备,由驻村干部负责指导、审核,对验收通过的给予每平方米150元的建设补助,今年来全村共改扩建、提升标准小蚕共育室、专用大蚕房等生产基础设施6000平方米,进一步夯实蚕桑产业生产基础。

  “我家原来的蚕房隔热条件差,容易发生蚕病,在项目扶持下改造升级了蚕房,肯定能把蚕养得越来越好。”看着从几处小瓦房到有近120平方米的一体化隔热、机械化操作的新蚕房,农户赵忠林喜笑颜开,发展蚕业信心十足。

  指导和培养同步,产业兴起劲头足

  “前、中、后期都要进行环境消毒”“发现病死蚕和弱小蚕要及时捡出进行无害化处理”。9月25日,在松山村党群服务中心,驻村第一书记正在为72名农户开展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大家靠养蚕致富了,很有发展前景。”特地从邻村来听课的农户赵立金告诉记者。

  推动传统的“输血”帮扶向“造血”帮扶转变,有利于改变农民传统种养观念。天等县充分发挥驻村干部专业技术优势,大力实施“薪火相传”技术帮扶行动和“一屯一能人”培育计划,以培育带不走的乡村能人、带不走的致富项目为目标,定期组织群众开展蚕桑生产实用技术培训,切实帮助群众解决蚕桑产业发展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提高自主“造血”能力。

  “以前通宵达旦采茧的工作,现在只需几个小时就能完成,这个自动上簇采茧技术太方便了。”农户赵天民对使用的新技术赞不绝口。

  松山村锚定领头人才培养,优先选育致富带头人,将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育为小蚕共育能人,就近就地为蚕农提供优质蚕苗供应,推动形成“专业合作社+适度规模种养大户”为主的生产经营管理模式。引进实用蚕桑生产新机具,推广方格蔟自动上蔟采茧技术,为群众安装电动上蔟架19套、手摇式上蔟架46套,推广木质方格簇1.1万个、全粘连纸板方格蔟3000个、摘茧机42台,大大提高蚕桑生产效率。

  同时,加大蚕桑新品种示范推广,引进“桂蚕8号”桑蚕新品种,满足群众轻简、高效、优质的生产需求。推广“桂桑6号”桑树新品种30万株,帮助群众改良桑园排水条件,优化施肥方案,推广蚕沙发酵还田技术和“大量元素水溶肥+植物调节剂”追肥技术,开展桑园病虫统防统治和冬季桑园束草诱虫绿色防治技术,推动桑叶产量、质量更优更好,以桑叶高产保障蚕桑生产效益。

  资源和力量互补,共富“丝路”续新篇

  今年51岁的脱贫群众吕爱莲常年在外务工,2023年开始回家养蚕,今年已出售蚕茧6批,每批收入5000元左右,家庭收入可比过去提高了不少。

  “多亏有了汤书记的帮助,不仅指导我养蚕,还免费送给我新桑苗种,有了好桑叶,就能养越来越多的蚕。”提起在家就能增收,吕爱莲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天等县坚决守住耕地保护红线和粮食安全底线,通过推广田间套种、盘活荒地等形式,确保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协调可持续发展。松山村采取“桑+粮”套种模式,推动全村养蚕农户依靠自家地块套种桑叶,不仅降低养蚕用叶成本,更让群众通过种植的玉米、蔬菜等作物获得收入,助推种桑养蚕的综合经济效益不断提升。

  稳定的务工收入是农村脱贫群众主要经济来源,松山村突出抓好重点群体就业工作,锚定脱贫群众、留守老人等重点群体,通过用身边成功例子“以案说蚕”形式,广泛宣传蚕桑产业发展前景和奖补政策,有效提高农户蚕桑种养积极性,将全村160余名50-70岁的中老年人发展为蚕桑生产的“主力军”,有效解决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就业问题。

  “不仅有村里的干部帮助我们,经验丰富的养殖大户还经常到蚕房指导交流,我们家养的蚕一批比一批好”。刚从收购商手里接过3000元账款的黄小艳感慨道。

  坚持“以大带小、以老带新”辐射带动,松山村将基础最为突出的巴敏屯作为产业推广的中心,选取该屯规模大、经验足的种养大户作为示范户,引导示范户帮带培养种养规模小、经验少的农户,带动周边的古就、百江等村屯的养蚕农户抱团发展,全村种桑养蚕农户形成同期投产、检验、收获、出售的产业互补发展结合体。

  “全县种桑养蚕人数已超过5000人,以后我们还会因地制宜、精准选派更多懂产业、懂蚕业的干部到村帮扶,带领更多的群众增收致富。”天等县委常委、副县长、广西驻天等工作队队长黄树丛表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农世繁 赵标)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家大剧院五月音乐节奏响巴洛克室内乐

  • 新疆吐峪沟:古村落迎游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上海科技大学遇见威廉·哈兹尔廷博士,他满头银发、戴着大大的方框眼镜,乍一看有点像那位创作了无数超级英雄故事的漫画家斯坦·李。
2025-05-05 14:11
五一假期进入尾声,国内外旅游市场如火如荼,知名目的地热度不减,越来越多的小众目的地也开始崭露头角。
2025-05-05 13:59
第137届广交会第三期“美好生活”5月1日开幕,12043家企业参展。
2025-05-01 17:55
BEST装置,紧凑型全超导托卡马克核聚变实验装置。
2025-05-01 17:52
杨永修有多个头衔,“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中国青年五四奖章”获得者、全国技术能手、中国一汽首席技能大师……五一前夕,他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荣誉称号。
2025-05-01 17:41
“当患者因我们的药多了一份生活的希望,那所有辛苦的日夜就有了意义。”贝达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质量工程师高娅琴在接受采访时说道。
2025-05-01 17:40
21世纪初始,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全国各地的建筑高度被一再打破。如何在保证超高建筑结构安全的同时提高建造效率,成为业界亟待破解的难题。
2025-05-01 17:32
美国的政策变化不仅影响本国科研,也导致许多国际科研项目中断或面临中断风险,对全球科研合作造成重大伤害。
2025-05-01 17:28
“对服装面料而言,防水和透气本是矛盾体,但我们采用高分子膜贴合技术,做到了既防水又透气。包括上述小程序在内,柯桥织造印染产业大脑已集成190多个应用,入驻企业4000多家,注册工程师11万多人,接入生产核心设备3万多台套。
2025-04-30 09:00
轻舟,顾名思义,以个头小、重量轻为最大特点。轻舟货运飞船副总设计师吴会英告诉记者,轻舟重量约5吨,目前的上行运力为1.8吨以上,下行为2吨。装载容积约9立方米,货物舱的体积为27立方米,可搭载航天员生活物资、科学实验设备、科学载荷等。
2025-04-30 05:10
4月29日4时10分,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3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
2025-04-30 05:10
近日,我国天都一号通导技术试验星成功完成白天强光干扰条件下的地月空间激光测距技术试验,在国际上首次打破地月空间卫星激光测距仅能在夜晚作业的时间限制,标志着我国在深空轨道精密测量领域取得技术新突破。
2025-04-30 05:10
搭载该模型的AI手机、智能屏幕、陪伴机器人“AI智伴小熊”等产品,为用户带来更加个性化、智能化的生活体验。
2025-04-30 09:04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