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东博会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迈向新台阶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东博会推动中国—东盟人文交流迈向新台阶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9-21 15:39

  今年是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多年来,依托中国-东盟博览会(简称“东博会”)平台,中国和东盟在教育、文化、健康等人文领域交流合作不断走深走实。中国-东盟音乐周、中国-东盟电视周、中国-东盟旅游展等东博会框架下的活动,已成为密切双边人文交流的重要品牌,助力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

  教育交流“结硕果”

  刘清美是柳州职业技术大学印尼籍留学生,目前在中国学习铁道技术。留学一年多来,刘清美经常在社交媒体分享在中国的点点滴滴。“中国经济、科技发展迅速,尤其是铁道技术世界一流,越来越多的印尼学生非常乐意来到中国、来到广西学习。”刘清美说。

  刘清美只是千千万万个东盟在华留学生的缩影。近年来,在东博会等开放平台的带动下,越来越多东盟学生选择“留学中国”,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与东盟双向留学人数超17.5万人。

  广西农业职业技术大学的老挝留学生乔月莹就读于作物生产技术专业,今年刚毕业的她打算留在中国继续深造,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带回老挝。农业是老挝的经济支柱,由于自然灾害频发、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农业技术落后等问题,老挝部分地区的粮食生产尚未实现自给自足。

  7月4日,“青春遇见美美与共”2024中国(广西)—东盟青年手拉手活动在广西南宁举行,500多名中国和东盟国家青年代表参加活动。在活动的故事分享会现场,乔月莹作为5名“广西故事讲述官”之一讲述了自己的故事,她说:“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为中老两国的农业交流和合作尽一份力。”

  2023年年底,首个“中国—东盟现代工匠学院”——中国—印度尼西亚智能运载装备现代工匠学院在印尼雅加达国立理工学院挂牌;中国—马来西亚铁路现代工匠学院在马来西亚关丹市揭牌,该学院将服务马来西亚东海岸铁路发展等需要,为当地培养铁路人才;今年3月,中国—马来西亚数字经济现代工匠学院在马来西亚MRANTI科技园揭牌,将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数字支撑和创新服务。

  在东博会的推动下,目前中国已与东盟职业院校开展了至少70个学生联合培养项目和两个教师联合培养项目,创办了8个职业教育论坛,组成了19个职业教育联盟,并在东盟建立6个鲁班工坊、42个国际产业学院。

  “东博会促进了东盟与中国的教育交流,‘留学中国’‘留学东盟’已经成为彼此交流合作中非常重要的品牌。”泰国驻南宁总领事馆总领事彬嘉玛·塔维她雅浓说。

  文化互鉴“连民心”

  中国译制的《山海情》《琅琊榜》等优秀视听作品在东盟国家广受欢迎,从东盟引进的影片以及双方合作的节目、栏目也为中国观众带来了别样的视听享受。

  9月10日,由中国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越南通信传媒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第六届中国—东盟视听周在广西南宁开幕。视听周也是东博会框架下重要的人文交流品牌活动。

  越南通信传媒部副部长阮青林在视频致辞中表示,本届视听周为推动区域内媒体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凸显了媒体在跨越鸿沟、互信互通、国际创新等方面的深远影响。越南将通过视听合作深化东盟与中国之间的关系,强化民心相通纽带,促进合作新机遇。

  在今年的中国—东盟(南宁)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上,包括越南嘲剧、泰国孔剧等在内的东盟多国非遗传承人带来了精彩的演出,现场观众喝彩连连。越南手工藤编工艺品、缅甸漆器制作技艺、柬埔寨丝绸纺织技艺,中国赣南客家擂茶、西湖绸伞、雕花蜜饯……来自东盟国家和国内各地的非遗美食、手工艺品进驻非遗大集市,每个展位都人气爆棚。

  除了视听周、非物质文化遗产周,中国—东盟文化论坛、中国—东盟(南宁)戏剧周、“文化走亲东盟行”、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等活动,每年均邀请包含东盟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艺术人才参与文化交流项目。

  东博会秘书处秘书长韦朝晖说,东博会积极搭建中国—东盟民心相通的“连心桥”,不断推动双方文化互鉴,促进全方位合作共赢。

  说走就走“增友谊”

  地处中越边境的东兴市是中国与东盟唯一海陆相连的口岸城市,与越南广宁省芒街市一河之隔,独特的区位优势和边关风情使东兴市成为中越旅客暑期跨境游的热门选择。

  “这几年东兴的旅游配套设施越来越完善,通关也越来越便捷。假期很多越南家长也喜欢带孩子来中国旅游。”负责跨境短途旅游团的越南籍导游阮氏荷说。据介绍,今年上半年,东兴、友谊关口岸旅游团人数增幅明显,达30.5万人次,同比增长13.8%。

  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不断优化,“China Travel”已成为当前最火爆的话题之一。“新马泰”全线免签,成为中国—东盟(10+1)及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框架框架下,中国和东盟各国旅游合作机制完善的重要一步。

  “中国-东盟人文交流年”实现“周周有活动,月月有亮点”,掀起各界人员往来新热潮。目前双方直航航班数达到每周2300多班,恢复至疫情前近七成水平。

  互免签证后,中新航班量和客流量迅速增长,目前樟宜机场每周有423趟航班飞往中国南宁等29个城市。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大陆往返新加坡的航空旅客流量达到370万人次,占樟宜机场总流量的11%,超越2019年同期水平。

  自3月1日中泰互免签证协定生效以来,中国游客访泰热度持续攀升,助力泰国旅游业焕发生机与活力,中国成为泰国最大的外国游客来源地,文化游、民俗游等新兴中国旅游产品也正受到越来越多泰国游客关注。

  数据显示,互免签证政策直接带动广西空港口岸国际航班大幅增加,南宁、桂林口岸今年上半年国际航班同比增长75%,出入境人员37.5万人次,同比增长175.7%。

  韦朝晖说,多年来,东博会持续深化双方在人才培训、智库媒体、青年等方面的人文交流,助力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为推进区域一体化凝聚更大合力、注入持续动力。(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韦天聪)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主席访问俄罗斯 为中俄关系发展注入新动能

  • 习近平同俄罗斯总统普京茶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英国《新科学家》网站近期报道,正在或即将于月球上部署的大型科学实验装置与天文设备,的确有望解开诸多宇宙之谜。
2025-05-07 10:0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