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山清水秀的漓江之畔,市民和游客畅享夏日的美丽,任由习习江风拂面,浓浓暖意入心。
迎着早上的阳光,一名羁押到期的在押人员准备离开桂林市第一拘留所,他百感交集地对管教说:“身在法治社会不懂法就会吃亏。你们这段时间耐心帮助我反思,循循善诱地给我普及法律知识,犹如醍醐灌顶,我以后不会再犯迷糊,感谢你们!”
山水含情,拘所有爱。桂林市第一拘留所着眼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工作理念,着力打造“枫桥式监所”,构建打造一个专班、创新一套机制、搭建一个联动平台、坚持一个导向的“四个一”社会矛盾纠纷化解工作机制,发挥阵地优势化解社会矛盾,持续有力地普法树规、排难解纷、息事平诉,促进了被拘人员转化和社会和谐稳定。
近3年来,该所化解矛盾纠纷175起。荣立集体二等功1次、集体三等功3次;1名化解矛盾专干被公安部评为“业务能手”。
“领导牵头+专职民警”攻坚克难
善于察言观色,注重细枝末叶,把工作想在前做在前,能够在欲燃未燃之时做到防患于未然是他们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定律。
今年年初,兴安县群众周某父子与王某因销售矿泉水争抢客源起争端。他们入所时,扬言出所后再一决高下。管教民警及时摸清他们的矛盾纠纷,认为有化解可能,果断启动社会矛盾化解机制。
“普法明利害,讲理破坚冰”,所长张文和专职民警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结合“每日课堂”例行普法教育,向双方讲清相关法律法规及一时冲动可能造成的法律后果。经过再三教育,双方认识到了法律的威严,愿意接受处罚,表示不再以暴制暴。
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把矛盾化解作为重点基础业务,通过转化在押人员促进监所安全和社会稳定。他们坚持“人人齐参与、个个有任务,领导带头、每周至少排查化解1起矛盾”,由专职民警负责日常矛盾化解的指导、协调、统计和信息录入等工作。全所采取自行组队或根据实际组成临时团队的方式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解,其中“领导牵头+专职民警”解纷模式成为攻克急难矛盾的利器,一次次地化干戈为玉帛。
“警情日研判+团队合力”持久发力
善于从蛛丝马迹中理清解决问题的症结,注重用穿针引线的细致和耐心化危为安是他们多年来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原则。
自2023年实施警情日研判以来,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有效统筹监所日常业务工作,将矛盾化解的信息研判、精细化调解、定期形势评估、考核激励、回访联动等机制,有机融入警情日研判机制,有效促进矛盾纠纷的管控与化解。该所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警情日研判,从发现苗头、排查线索、谈话了解、精准施策,到合力攻坚、实现目标,解纷促和有条不紊、一气呵成。
2023年4月,家住南宁的李某因无证驾驶、事故逃逸被桂林警方行政拘留20日。管教民警询问其对所犯错误的认识时,他竟然说:“我已是癌症晚期,出去再找人垫背!”
该所把此案列入警情日研判重点,带班领导和管教民警每天对李某给予关爱,并加强普法和心理疏导。李某最终认清错误,向交警递交了道歉书,还主动现身说法对在押人员说:“在法治社会一定要懂法守法,破罐子破摔既害自己和家人,也害他人和社会。拘留所的警官一心为了我们好,有问题可以和他们商量。”
“拘调衔接+平台联动”有效解纷
善于借力发力,用足用好社会资源,充分发挥社所一体化联防联动联教的工作机制化纷止争是他们多年来有效开展工作的基本方式方法。
2023年2月18日,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收押了甲公司9名滋事人员。此前,该公司与乙公司签订合同进行艺术表演,演出后双方因经费问题引发纠纷。入所收押后,管教民警对被拘留人员进行多轮法律教育和利害分析,同时与有关辖区区委政法委和区司法局、文旅局等多部门协调联动,经过反复调解,甲公司表示愿意依法提出诉求。
实践证明,依法调解具有强大公信力,政府依法办事、司法机关公正有利于解决矛盾纠纷。“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民警表示,站稳群众立场,就能赢得主动、赢得群众。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是系统性工程,“拘调衔接”机制有利于整合各方资源共同发力。桂林市第一拘留所活用“拘调衔接”机制,激发“社会矛盾调解联动平台”新活力。他们探索高效勤务模式改革,将普法、矛盾化解、谈话教育和规范管理有机融合,以普法破解矛盾化解难题、以矛盾纠纷化解助推普法,强化“全民守法”成效,努力让每一个从拘留所送出社会的人员成为守法公民。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近年来,桂林市第一拘留所在教管和矛盾化解中始终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阵地意识,突出阶段性化解矛盾工作重点,加强与交警、治安、禁毒、卫健、综治等部门的法治宣传共同协作,推进“社会化普法教育监管大平台”建设,打造普法咨询基地,固牢“全民守法”底线,帮助了一批又一批迷途的羔羊重返家园。(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周仕兴 通讯员 曹长青 吴敏 熊昌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