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9月14日,“解放思想、创新求变,向海图强、开放发展,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西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的第二十六场在广西新闻发布厅举行。
河池是歌仙“刘三姐”的故乡,生活着47个民族433万各族群众,少数民族占比85.6%,11个县(区)中有自治县5个,其中罗城、环江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毛南族自治县。作为广西设自治县最多的市,河池在推动新时代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上,肩负特殊使命和重大责任。
近年来,河池市委、市人民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围绕自治区建设“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战略任务,团结带领全市各族群众,加快建设经济繁荣、宜居宜业、活力开放、生态秀美、文明和谐、风清气正的“六新河池”,让民族团结进步之花在河池绚丽绽放。今年1月,河池市荣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河池这座“有诗有远方”的进步之城,成为各族群众“携手奔前程”的奋斗之地。
坚持以党建“领”创建,民族工作构建新格局。健全“四级书记共同抓”工作机制,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列入“六新河池”建设重要内容,纳入政治考察、市委巡察、干部考核和绩效考评,齐心协力抓好示范创建。先后获评6个国家级、69个自治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8个国家级、99个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
坚持以文化“润”创建,共有精神汇聚新力量。深入挖掘河池长寿文化、歌谣文化、铜鼓文化、红色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时代价值,系牢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纽带,全市有刘三姐歌谣、密洛陀古歌等13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居全区首位。充分发挥以著名作家东西等为代表的“河池作家群”作用,联合自治区相关部门创作了《拔哥》《新刘三姐》等大量民族文艺作品,让河池民族风情飞跃千山万水、传遍天南地北。
坚持以发展“促”创建,共同富裕迈出新步伐。牢牢握紧发展这把解决民族地区问题的“总钥匙”,全面打赢了脱贫攻坚战,历史性解决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积极探索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跨越发展新路子,稀有金属、纺织服装两大支柱产业成为全区先进制造业集群,全市桑蚕生产规模连续19年稳居全国地级市第一,成功创建自治区级经开区、高新区,建成各级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区2184个,发展壮大民贸民品优势企业54家,让各族群众在家乡就能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上半年规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17.3%、14.9%,均排全区第2位。大力推动乡村振兴,加快补齐民族地区交通、教育、医疗等短板弱项,广西首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贯穿河池,实现县县通高速。如今河池乡村,土房变成了崭新的楼房,高速高铁通到了家门口,老百姓的人均收入增速保持全区前列,各族群众由衷地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
坚持以创新“亮”创建,共建共享取得新突破。实施东巴凤区域一体化、金宜同城化和易地搬迁安置工程,推动各民族全面嵌入城镇化建设、融入现代化生活;全市121个易地搬迁安置点18.13万名各族群众安心移居、和谐共处,“四个先行示范”“五治融合”典型案例在全国推广。探索农文旅一体化等民族团结融合发展新路径,打造非遗展演、特色市集、美食品鉴等沉浸式体验,给民族文化接上“烟火气”;投入13.7亿元在南丹县实施广西首个“易地扶贫搬迁+旅游产业”项目,每年吸引300多万游客,带动1.35万白裤瑶群众增收致富。目前,全市成功创建自治区级及以上文旅品牌66个,一跃成为全国最受欢迎的小众旅游目的地,在今年“五一”等假期火爆出圈,上半年接待游客超3100万人次,同比增长26.1%;旅游消费320多亿元,增长26.7%,文旅事业成为富民乐民的幸福产业。坚持在绿水青山间共绘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加快建设绿色发展先行试验区,自治区明确以河池市为主体创建西南岩溶国家公园,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成为广西唯一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持续举办21届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推动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建美好生活、共享发展成果。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文建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