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我们在文物上提取出了超百种‘寿’字的写法,并选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100种组成了《贺州百寿图》。”近日,在广西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讲解员蒋娟为游客介绍馆内藏品。
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内的《贺州百寿图》展示了百种“寿”字的写法
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位于贺州学院内,是广西高校第一家国有综合性博物馆,馆藏文物包括汉族、瑶族、壮族等多民族的文化实物,反映了各民族的历史、经济、社会发展的历程与成就,各民族在历史上的交流交往交融,民族团结的历史与现状,以及各民族不同时期的民俗生活与非物质文化遗产。
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内展出各类各民族文化实物
作为集中展示地方历史文化的中枢,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积极发挥博物馆的教育功能,让更多群众了解中华民族优秀民族文化。“博物馆每年开展大学生‘入学教育’和‘开学第一课’,为贺州学院20000多名大学生开展民族团结教育。”贺州民族文化博物馆馆长刘永红介绍。作为广西高校第一家研学营地,博物馆积极开展各种研学活动,今年来共接待了20000余名中小学生参加研学活动。作为教学平台,博物馆开展了50多门课程的现场教学,将民族团结教育融入大学课程中。另外,博物馆也服务于区内外各大学硕博士研究生的研学和科学研究。
博物馆内不仅有专职讲解员,还有学生志愿者讲解员。刘永红表示,培养学生讲解员不仅能提高学生个人能力,还能让学生更加了解文物背后的民族团结的故事,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心,让民族团结、“铸牢”教育深入人心。
贺州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多民族聚居地,在长期的发展进程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这些民俗不仅被记录在博物馆里,更活在当地人民的日常生活中。
“盘王大鼓震天响,瑶哥瑶妹齐声唱;高唱盘王祖先恩,沙坪子孙代代传……”在钟山县两安瑶族乡沙坪村,村民们身着瑶族服饰,高唱“门唻歌”迎接游客。
沙坪村村民在福龙庵迎接游客
沙坪村村民表演“羊角长鼓舞”
钟山县下辖10个镇和2个瑶族乡,其中,两安瑶族乡将于今年12月迎来成立40周年乡庆。
沙坪村位于两安瑶族乡的北部,少数民族民俗文化和历史传承保护完好,拥有“门唻歌”“羊角长鼓舞”“朝踏节”“沙坪油茶技艺”四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门唻歌”是钟山瑶族独特的民歌,歌词可即兴创作,或歌颂社会文明、自然景观,或歌唱人生哲理、身边事物以及爱情等,随性而起,尽显真情。
“朝踏节”又称“盘王节”,是沙坪红头瑶盛大的纪念祖先的传统节日,每12年举办一次,继而隔一年又举行一次,然后再隔12年再举行,如此循环,通常是在农历十月十六举行,每次要进行三天三夜。2023年,沙坪村举办非遗项目“朝踏节”,三天活动共吸引游客1万多人。
“‘朝踏节’举办期间,我们唱的‘门唻歌’歌词长达四页!村子里人山人海,很热闹!”瑶族长鼓传承人赵芳铭介绍。赵大哥年轻时靠外出打工养家糊口,2015年开始回乡参加村里的民俗表演活动。如今每月会参与表演2—3次,偶有企业、旅游区举办开业等活动会邀请团队到场表演,团队还曾代表贺州市参加自治区的非遗展演活动。“现在有更多人知道我们瑶族文化了,也越来越多游客想到我们瑶族乡看看。”游客多起来了,文化传出去了,瑶族人民的生活更加富足,群众的幸福感、获得感更强了,民族团结进步之花也在这片民族文化沃土上悄然绽放。
两安瑶族乡具有“羊角”“长鼓”元素的路灯
“好多人来到岔山就为了尝尝我们做的梭子粑粑!”富川瑶族自治县朝东镇岔山村地处湘桂交界处,有着“潇贺古道入桂第一村”的美誉。岔山村依托丰富的山水人文资源,打造“古村+美食+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推出梭子粑粑和油茶等特色美食小吃,通过开发资源、村企合作、农旅融合、电商销售等方式,探寻出乡村旅游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新路子,荣获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国家传统村落、全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等数十项国家级和自治区级荣誉称号。
“岔山村原本是个深度贫困村,通过发展产业,岔山建档立卡户116户517人(贫困发生率达52%)在‘十三五’期间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升,建档立卡户2019年全部脱贫。”岔山村党支部书记杨志魁介绍道。目前,岔山村已形成了近20个摊位的农特优产品销售一条街,吸引旅客购买。“岔山脱贫经验”被世界旅游联盟列入“旅游减贫案例集选”,获评全区脱贫攻坚先进集体。
从贫困人口超总人口半数的贫困村,到如今成为民族团结进步助力乡村振兴的典范,从昔日的“空壳村”到现在青壮年争相回乡开店创业的“网红村”,岔山村通过挖掘民族文化,盘活文化资源,探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民族团结进步之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通讯员 周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