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柳州音乐剧《致青春》:百年工业城市的青春交响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柳州音乐剧《致青春》:百年工业城市的青春交响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4-07-09 13:29

  一部剧,唱响青春之美;一座城,绽放工业之花。

  当雷鸣般的掌声从剧场的每个角落响起,观众们致敬的,不仅是舞台上演员们精湛的演技,更是致敬工业重镇——广西柳州历经百年风华、仍葆青春活力的工业之路。

1719816448513

  6月27日至29日晚,中国第一部工业援建原创音乐剧《致青春》在中央歌剧院剧场轮番巡演。剧场舞台上,演员们塑造出用青春年华为工业而献身的伟大工人形象,象征着,工业舞台上,柳州以敢闯敢拼敢干的狠劲为工业建设而开拓拼搏的奋斗道路。

  百年伟业,青春依旧。柳州将工业作为经济安身立命之本,不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进工业高质量发展,奋力走出一条从柳州“制造”向柳州“智造”的转型升级之路。如今,柳州以“青春朝气”焕发出百年工业之城的新时代活力。

  “青春底色”:柳州工业熠熠生辉、焕发新机的秘笈

  以青春之我,逐实业之梦。

  从车间走向舞台,一代人的青春记忆、工业梦想被唤醒、被铭记,一座城的风貌与内核被展示、被传扬。

1719816500065

  《致青春》的背景是1958年,产业工人耿大可从上海南下至柳州的故事。期间,他历经感情的挫折、抉择与蜕变,与妻子柳飞燕坚定信念、同心携手,共同投身至工业事业中,成长为有责任、有担当、有使命感的柳州工人。剧中,热闹的生产车间和轰鸣的工业机器,是那个时代柳州工业发展的真实场景,工业的刚毅与艺术表达的温润碰撞、交织,淋漓尽致地得以表现。

  当年,轰鸣的机器声回荡在柳州城市上空,老一辈工业人在此艰苦创业。从广西第一辆木炭车、广西第一辆汽车,再到国内第一台汽油机,百年工业沃土之上,柳州诞生了柳钢、上汽通用五菱、柳工等国内外知名企业,以及“两面针”“金嗓子”“柳州螺蛳粉”等知名品牌,让这座工业城市熠熠生辉。

  纵观柳州工业发展史,它既有百年积淀,更有青春朝气。这份朝气是敢为人先、勇于创新、不怕失败、锐意改革的“城市态度”,也是柳州工业一以贯之的“青春态度”。它,引领这座城市积极探索工业发展新路径,让工业焕发出新的活力,如今“潮气”更盛——以柳工工程机械为代表的“大国重器”、以五菱宏光MINIEV为代表的“国民神车”、以柳州螺蛳粉为代表的“网红美食”等,成为火爆的“国潮”。

  展青春姿态,迸青春力量。

  如今,打开柳州的“工具箱”我们发现:高端装备制造及机器人迸发新活力、新能源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特别是连续四年“水质全国第一”,工业与山水交相辉映,不断刷新人们对柳州的认知。

  柳州,正积极主动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至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现代制造城。

  今年前5个月,柳州新能源汽车产量18.1万辆,同比增长达144.5%;柳工已在11条产品线上实现电动产品的全面布局,今年国际产品研发150余项,基本覆盖全球主要的工程机械市场国际和地区;柳钢集团前5个月研发投入同比增长约25%,开发新产品21个,同比增幅超40%……始终以年轻的心态、开阔的视野谋求产业发展,成为这座工业老城焕发青春活力的“秘笈”。

  “青春力量”:企业家、工匠迸发出蓬勃朝气

  “心急似火焚,谁能破难关。”在《致青春》急促的音乐旋律、恢弘的叙事背景下,耿大可与产业工人们为抢生产时效争分夺秒、为攻克技术难关殚精竭虑。最终,耿大可成长为劳动模范到北京领奖。这是柳州千千万万企业家和工匠们敢想敢干、敢拼敢闯的勇气和胆识的真实写照。

1719816706357

  蓬勃朝气,正在柳州企业家、工匠中迸发。

  “如果企业没有一种执著的信念,没有一种无畏的冲锋精神,那么任何发展都无从谈起。”广西柳工集团机械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曾光安带领全企业深度钻研、大胆创新、追求卓越,将柳工发展成研发强、产品多、市场广的企业。新世纪以来,柳工发展面向全球,海外业务在十年中高歌猛进,成为世界工程机械50强企业。

  走进广西汽车集团有限公司生产车间,为解决产品精度检测装置测量数据偏差过大的问题,工匠郑志明反复测试排查,对测量程序优化再优化。“测量精度关系产品质量,一丝一毫都要计较。”他最终成长为“大国工匠”。如今,他的手印与“国家卓越工程师”林明智的手印被印刻在柳州工业博物馆,供市民敬仰学习,成为工业精神的象标。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精神赓续,薪火相传。

  企业家和工匠,一同在这座城绽放芳华、追逐梦想,共创“柳州惊奇”。他们身上的精神担当与“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一脉相承。

  如今,在柳州超10万户企业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以及超60万产业工人、17万多名的高技能人才,成为柳州工业再创辉煌的坚实底座。在企业家及工匠的带领下,柳州大力培育智能装备及机器人、新能源、医药大健康、节能环保以及生产性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以勇于创新求变将柳州“制造”升级为柳州“智造”。2023年,全市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22%、较上年提高2.2个百分点。

  2023年,柳州成功引入人工智能和服务机器人领域的“独角兽”企业,落地建设机器人超级智慧工厂,填补广西智能服务机器人产业空白;同年,国内首条氮化镓半导体激光器芯片量产线建成投产,打破了氮化镓激光器芯片长期被国外“卡脖子”的局面;2022年,柳州获批建设广西首家自治区实验室——广西新能源汽车实验室……一个个首条、首家的背后,正是柳州企业家敢闯敢干,柳州产业工人队伍雄厚、勇于创新的生动写照。

  搏击巨浪,青春正燃。

  柳州企业家及工匠的精神,是刻在一代又一代产业工人骨子里的“青春基因”,他们不怕输、不服输,哪怕跌倒也即刻爬起,以钢铁般的意志挺起柳州工业的脊梁,向着阳光笃定前行,闯出一条重振龙城雄风、书写工业新辉煌的路,为力争率先破局柳州第四大支柱产业,逐步培育形成柳州工业的“新三样”贡献“青春力量”。

  “青春向海”:奏响向海图强、开放发展的柳州乐章

  一种发展的潜力,正在柳州激发。

  《致青春》的许多人物都让观众潸然泪下。作为耿大可的初恋女友,佟家玲有万般不舍,从上海寻至柳州,但最终在爱情与事业中选择放下个人感情纠葛,成全大可事业、支持柳州工业;作为上海支援柳州工业的工人“二两油”,担负照顾母亲重病责任后,又回到了柳州……

  “耿大可们”与柳州本地工人都承载着厚重的家国情怀,以实业报国的初心和将个人“小我”融入创业“大我”的情义发展柳州工业,在火红的年代书写了一个工业城市的光荣与梦想。柳州工业因此走出了一条图强发展、惊奇全国的道路。

1719816824991

  图强求发展,是柳州工业潜力得以激发的精神动力。细数历史,柳州的每一次腾飞,都与图强、开放息息相关,尤其是工业柳州地位的确立,更是开放包容的硕果——

  上汽通用五菱带动17家国内知名零部件供应商“抱团出海”,建成中国在印尼投资最大的汽车制造基地;柳工集团将产品和服务遍布1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全球“出海”样本;柳州螺蛳粉俘获了全球美食爱好者的味蕾……

  2023年,柳州汽车累计出口突破100万辆;柳钢集团钢材产品出口量同比增长5倍,创下5年来出口最高水平;柳州入选中国外贸百强城市。

  向海外寻找市场、拓展产业空间,柳州有“闯”的精神、“创”的劲头、也有“干”的作风,这是工业发展的活力,亦是柳州突围的潜力。

  今日之柳州,工业基础雄厚、产业转型加速、城市活力迸发。向海图强、开放发展,成为柳州破局突围、发展超越、再铸辉煌的契机。

  站在全区、全国、全球大局谋划着“全球的柳州”和“柳州的全球”,于变局中开新局,柳州将更加主动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加快构建互通两广、通达港澳、链接东盟、衔接“一带一路”、江海铁联运的综合交通运输通道网络,做好“柳通天下”这篇文章。

  (通讯员 叶露婷 李俊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千里海河高铁第一隧”顺利贯通

  • 2025世界智能制造博览会在南京开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加强重点液态食品道路散装运输监管,守护“舌尖上的安全”;督促连锁餐饮企业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规范一些连锁餐饮企业“只开店、不管店”问题;“旧国标”电动自行车全面停售……12月新规,一起来看!
2025-11-28 17:11
从神舟二十号乘组换乘返航的刷屏热搜,到“太空烧烤”的温情热议;再到“十五五”期间中国计划发射4颗科学卫星任务……近期中国航天事业的新进展层出不穷。
2025-11-28 09:15
人工智能是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性技术,其标准化建设直接关系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智能成果普惠于民以及在全球科技治理中赢得话语权。
2025-11-28 05:00
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东阳镇隆胜村树莓园,凛冽寒风中,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园林学院教授霍俊伟正蹲在田埂上仔细查看果树修剪情况。
2025-11-28 05:00
11月27日,国家文物局在京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副所长付巧妹向媒体介绍了石峁遗址最新科学研究成果。
2025-11-28 05:00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自旋磁共振实验室王亚教授等与浙江大学海洋精准感知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合作,在纳米尺度量子精密测量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2025-11-28 05:00
近日,在广西南宁举行的全国科普创作大会上,中国科普作家协会发布了2025年度十大科普热词——全国科普月、科学家精神、大模型、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智能体、创新文化、工业遗产、场景创新、科幻产业。
2025-11-27 05:40
近期,在一些电商平台,有买家利用AI技术制作假图,伪造商品质量问题,向商家骗取“仅退款”,引发大家关注。利用AI造假骗取退款,既反映出这些人的诚信缺失,更触碰了法律红线。
2025-11-27 09:07
在城市公共服务领域,“祥云”载人飞艇可用于大型活动期间的空中安保巡逻、交通流量监测或承担城市形象的空中展示平台。
2025-11-27 09:06
稀土纳米晶是发光材料中的“绝缘宝石”,虽具有巨大的发光潜力,却因自身局限无法被电流直接“点亮”,成为其实现光电技术产业化应用的根本瓶颈。
2025-11-27 05:40
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因任务规划调整,2026年我国将组织实施天舟十号、神舟二十三号、神舟二十四号、梦舟一号4次飞行任务。
2025-11-27 05:40
广西梧州苍梧县沙头镇龙科村,稻田、房屋、道路、小河勾画出美丽丰收画卷。 春采茶、夏摘花、秋收果、冬育苗,如今在都镇湾镇,一朵朵洁白芬芳的栀子花,成了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幸福花”。
2025-11-27 07:38
近日,自然资源部发布了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目录(2025年版),共有376项技术入选,其中新增入选186项,与2022年版相比有了大幅更新。
2025-11-26 10:26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近日举办2025年度工作会议暨学术年会。
2025-11-26 10:24
不久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首次在国家层面对场景培育开放进行系统部署。看似细微的“场景”二字,实则内蕴驱动产业变革、催生颠覆性技术的巨大能量,是撬动全局创新的重要支点。
2025-11-26 10:22
光明日报北京11月25日电 记者温源从中交集团获悉,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新一代超大型耙吸挖泥船“通浚”轮25日在中国黄海海域成功完成全部海上试验项目,顺利返航停靠江苏启东振华船厂码头。“通浚”轮是我国首艘自主设计建造的35000立方米舱容等级超大型耙吸挖泥船,最大舱容达38168立方米,位列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2025-11-26 10:15
日前,记者来到广西南宁东部新城的宁福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这里的机械臂精准协作,生产线正全速运转,每天超10万颗电池下线发往全球。依托面向东盟的比较优势,南宁将新能源电池产业列为核心牵引性产业,以全产业链思维开展精准招商。
2025-11-26 10:13
传统无机颜料虽然色彩稳定,却因重金属添加而存在健康风险隐患。“新型稀土环保颜料的呈色策略突破了传统颜料的局限,其出现及量产不仅解决了传统颜料有毒性、环境污染等问题,还在稳定性和生产成本上展现出显著优势。
2025-11-26 10:06
《办法》明确,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的建设和运行维护实行统一规划、统一标准、统一监管,以“合理布局、依法备案、资源共享、保障安全”为原则,必须符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和标准。
2025-11-25 09:43
稳步提升乡村建设水平,包括优化乡村规划布局、推进基础设施提档升级、推动公共服务普惠均等、探索创新乡村建设推进方式等。
2025-11-25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