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水牵两地 共谋新蓝图 ——桂澳经贸人文交流合作综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一水牵两地 共谋新蓝图 ——桂澳经贸人文交流合作综述

来源:广西日报2024-05-21 10:19

  共襄大湾区高质量发展 共享战略腹地建设机遇

  ——2024广西港澳行

  广西日报记者

  广西与澳门,一水牵两地,传统情谊深厚,合作基础广泛。

  澳门是世界旅游休闲中心、中国与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也是广西重要的经贸合作伙伴。广西具有“背靠大西南,毗邻粤港澳,通衢东南亚”的独特区位优势,是内地与东盟国家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化发展的腹地。近年来,桂澳发挥各自优势,围绕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和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不断加强务实交流与合作,共同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保持澳门长期繁荣稳定,硕果累累。

  千里调水 惠泽民生

  上接云贵、横贯两广的珠江主干流——西江,奔流至桂平时,被一座长约1.2公里、拥有26扇巨型泄水闸门的大坝“深情拥抱”。这就是桂澳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

  集防洪、航运、发电、水资源配置、灌溉等功能于一体的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是广西建设西江亿吨黄金水道的关键节点,能为汛期珠江流域防洪和枯水期保障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提供坚实保障。

  澳门淡水资源较为缺乏,历年来受咸潮影响较大。党中央十分关心澳门同胞缺水问题,通过大藤峡水利枢纽进行千里大调水,从根本上解决澳门缺水问题。澳门社会各界也高度关注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澳门特别行政区政府捐赠8亿元人民币进行援建。

  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开工建设以来,万余名建设者克服多重不利影响,战胜高温多雨、洪水频发、地质复杂、新冠疫情等诸多困难,全力推动工程建设。2023年9月,大藤峡水利枢纽主体工程较国家批复的建设工期提前4个月完工。

  “大藤峡水利枢纽可以说是粤港澳大湾区的‘水龙头’,相较于天生桥、龙滩等上游水库,从大藤峡水利枢纽直接调水,响应时间可由10天缩短至3天。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控制了西江56%的水资源量,调水精度和效率的大幅提升,是破解澳门缺水困局的关键‘钥匙’。”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邓勋发介绍。

  记者近日走进数字孪生大藤峡应用中心,看到大屏幕上实时显示泄水闸门、发电机组、大坝安全监测等情况。正在进行分析作业的广西大藤峡水利枢纽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枢纽管理中心工程师李颖说:“大藤峡流域的水情调度相比其他水库更为复杂,既要防汛也要抗旱。我们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实时分析研判流域旱涝变化趋势,在需要时提前预泄保障流域防洪安全,同时争取最有利时机及时蓄水,为咸潮上溯期间水库实施压咸补淡任务提前做好准备。”

  珠江流域年内雨洪资源分布极不均匀,每年10月至翌年3月之间,上游来水偏少,珠江口就会形成海水倒灌、咸潮上溯,在天文大潮时,咸潮上溯的情况更为突出,严重影响粤港澳大湾区的供水安全。

  调水“以淡压咸”是目前抵御咸潮的重要手段。2020年3月,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正式一期下闸蓄水,当年即参与流域压咸补淡任务,向下游输送2.4亿立方米清洁水源。2023年,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主体工程完工,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供水保障“第二道防线”主要水库,其补水压咸效益全面发挥。

  一江春水,千里调度惠民生。大藤峡水利枢纽工程2020年3月开始运行以来,先后16次参与流域应急补水,累计补水量25.7亿立方米,成为包括澳门在内的粤港澳大湾区水安全的重要屏障。

  多元合作 多点开花

  自治区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魏然介绍,近年来,桂澳高层交往日益密切,两地领导通过互访,出席全国两会、泛珠行政首长联席会议等契机举办高层会晤,不断推动两地完善合作机制。广西充分利用澳门作为葡语国家商贸合作服务平台的独特优势,深入推进两地在商贸会展、环境保护、中医药大健康等重点领域的合作,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

  2023年11月,广西组织88家企业齐聚在澳门举办的“第一届桂澳名优商品展——百老汇商品集”,展品涵盖“桂味”“桂果”“桂茶”“桂艺”等“桂字号”“老字号”特产和非遗产品,备受消费者喜爱。

  广西以此次商品展为契机,将广西区位、政策、资源、市场等优势与澳门的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结合起来,共同推动广西自贸试验区建设,共同深化港口物流合作,共同开拓RCEP和“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市场,不断提升桂澳经贸合作水平。同时,广西积极拓展与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往来合作,持续深入实施“桂品出乡”,助推更多优质“桂品”走向世界。

  一组数据见证了桂澳携手共进的大好前景:2023年,广西与澳门进出口贸易额2.9亿元,广西与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实现贸易进出口325亿元;截至2024年3月,澳门累计在广西设立澳资企业219家,实际使用澳资金额2.98亿美元。

  桂澳经贸往来可圈可点,环保合作枝繁叶茂。2008年以来,广西作为协办单位,已连续15年派出高级别代表团参加澳门国际环保合作发展论坛及展览,开展生态环境领域政策沟通、技术交流、产业对接,累计宣传推介200多家环保企业的先进环保技术和产品,达成40余项合作事项。依托澳门环保展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广西积极推进与澳门以及海内外地区环保领域政、产、学的交流合作,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新质生产力,不断开拓国内、国际特别是葡语国家共同体成员国的环保市场。

  广西中医药资源丰富,积极推动桂澳两地高校、研发机构、社团、商协会参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目前,双方积极推动桂澳道地药材联合创新研究中心、桂澳中药质量研究联合实验室提档升级,共建“广西中医药大学—澳门大学中药研发联合实验室”。2023年,广西举办中国—葡语国家食药资源研究应用大会,为桂澳中医药产业合作开辟药膳食疗新领域。“澳门与广西都处在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互补优势明显,合作前景广阔。广西中医药部门将进一步推动双方的全面合作,促进中医药人才联合培养、医疗机构相互学习以及科研项目交流合作。”自治区中医药局局长黎甲文说。

  文化交融 和美共荣

  4月29日,精彩纷呈的“广西三月三”系列活动再次走进澳门,成为展示中华文化魅力、促进民族团结进步、推动桂澳交流合作的盛会,引发市民和世界游客的热切关注。

  活动启动了2024年云享“桂风壮韵”澳门展播周,推出《陆海新通道》《新民歌大会》《四时六堡》等一批广西精品纪录片、电视节目、短视频在澳门展播,澳门市民可通过网络媒体多渠道感受广西开放发展的活力、秀美山水和民俗风情。此外,广西还向澳门学校赠送《自然广西》系列丛书以及《中华传统文化里的“三月三”》两套桂版好书,让澳门青少年深入了解八桂深厚的文化底蕴、民族文化的多姿多彩。

  澳门广西社团联合总会会长徐家颖表示,期待通过系列活动,以广西文化交流为媒介,加强澳门青年作为中华儿女的民族认同感,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共同讲好中国故事的桂澳篇章。

  “系列活动让澳门师生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加深对国情的认识。”澳门教育及青年发展局副局长黄嘉祺表示,将持续加强与广西的交流合作,共同探索通过文旅交流,创造更多两地的游学机会,增进青年间的相互了解,实现互利共赢。

  亲缘深厚的桂澳两地,人文交流延绵不断。广西连续多年组团参加澳门国际旅游博览会,澳门连续20年参加中国—东盟博览会并开设澳门馆。广西艺术学院与澳门中华教育会从2010年开始共同主办桂澳学生写生交流活动,迄今已有1600多名澳门学生参与。澳门“饮水思源”代表团持续到广西开展考察交流活动。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与澳门文化公所合作共建澳门分社,已面向全球华语市场出版发行“澳门口述历史丛书”13本,入选商务部2021—2022年度国家文化出口重点项目。

  一江春水向东流。广西将持续深化与澳门有关方面在文艺、影视、出版、媒体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着力健全合作机制,创新合作内容,为助力广西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重要战略腹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营造良好的文化舆论氛围。

  (统稿记者 李湘萍 采写记者 周映 曹丽媛 吕欣 通讯员 陶小军)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夕发朝至!京港、沪港间开行高铁动卧列车

  • 乌鲁木齐:“游牧文化旅游节”开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讲席教授柴继杰团队及合作者揭示了植物中NLR蛋白的寡聚促进自抑制机制及六磷酸肌醇、五磷酸肌醇在植物免疫信号中的新角色,发现了此前未被发现的一类NLR介导植物免疫的独特机制。
2024-06-14 10:01
在地球漫长的历史中,最严重的生物灭绝事件发生在距今约2.52亿年的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这项研究不仅加深了人们对古生物形态演化的理解,也为科学家评估现代生物多样性面临的灭绝风险提供了科学依据。
2024-06-14 09:49
如今,观展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方式,博物馆的内涵和形式也愈发丰富。尤其是随着数字技术在展览服务中的应用更加成熟,“智慧博物馆”建设成为当前我国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手段广泛应用于展陈过程中,让文物“活”了起来。
2024-06-14 09:45
记者13日从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获悉,当前夏粮已进入收购旺季,收购工作正由南向北陆续展开。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粮食储备司副司长唐成介绍,从各地看,新季小麦产量有所增加,质量普遍好于去年。
2024-06-14 09:38
此次手术在罗马和北京两地同时展开,跨越直线距离近8100公里、双向通信距离超过2万公里,向世界展示了我国泌尿外科和远程外科的尖端技术。手术中,张旭在罗马操作一台我国自主研发的远程手术机器人。
2024-06-14 09:37
针对近期持续高温干旱对农业生产造成的不利影响,农业农村部在前期发布预警信息的基础上,于6月11日对河北、山西、江苏、安徽、山东、河南、陕西等省启动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四级应急响应。
2024-06-13 10:12
从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获悉,近日,该所水稻优异种质资源创新利用创新团队与北京大学现代农学院合作,首次组装了普通野生稻单倍型无间隙染色体基因组。
2024-06-13 10:11
日前,农业农村部发布品种审定公告,第五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根据种子法、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有关规定,严格审核把关,审定通过了135个小麦新品种。
2024-06-13 09:34
6月13日,无人机在黑龙江北大荒农业股份有限公司友谊分公司第五管理区一水田地块执行巡田作业任务,用于查看水稻苗情(无人机照片)。
2024-06-14 09:49
6月的山东港口青岛港,“氢”风拂面,“绿”意正浓。近年来,山东港口青岛港积极探索氢能在港口的多场景应用,统筹推进氢能“制、储、运、加、用”全链条发展,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2024-06-13 09:17
近年来,在科技加持下,古老的布达拉宫焕发出新机与活力:轻轻点击一下鼠标,从三维模型到壁画细节都可以一览无遗;近800个结构传感器近10年间记录下逾千万组数据;超过1500个探测设备、近9公里的感温光纤,感知着这座古老建筑的实时状态……
2024-06-13 09:16
记者12日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以下简称“航空工业”)获悉,由航空工业自主研发的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验证机,在西安蓝田通用机场完成首飞。HH-100航空商用无人运输系统是航空工业主动布局无人机产业、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而全新研发的重点机型。
2024-06-13 09:14
渤海湾畔的“滨城”寨上,风光旖旎、碧波万顷,长达14.8公里的海岸线勾勒出一幅壮丽的画卷。
2024-06-12 09:37
“太阳能-热泵智耦互补粮食烘储系统”“储粮害虫智慧监测系统”……近日,南京财经大学多项粮食科技成果亮相全国绿色粮食仓储工作现场推进会,相关成果在全国200余个粮食企业(库)推广应用,并获得中国粮油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2024-06-12 09:37
这项成果首次揭示了在海马体外的内侧前额叶皮层中存在一类编码环境边界的特异性神经元,也被称为边界细胞,研究成果或有助于找到通往记忆与学习闸门的“钥匙”。
2024-06-12 09:32
记者11日从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获悉: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第四批预备航天员选拔工作日前结束,共有10名预备航天员最终入选,包括8名航天驾驶员和2名载荷专家(香港地区、澳门地区各1名载荷专家)。
2024-06-12 09:25
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研究员张立福,在解读高光谱分析技术为珍贵文物进行三维“留影”的最新进展时说:“光谱是辨别物质的‘指纹’。前不久,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运用三维技术,首次根据出土头骨,复原出一尊男性红山先人的容貌。
2024-06-12 09:19
1966年12月的一天,罗布泊,一朵巨大的白色蘑菇云腾空而起,我国首次氢弹原理试验爆炸成功。
2024-06-12 09:17
苹果公司10日在2024年全球开发者大会上推出个人智能系统“苹果智能”。该系统集成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强大功能,可应用于苹果多款产品。
2024-06-11 14:27
芒种时节农事忙。河南、山西等地麦收陆续进入尾声,湖南、江西一些地方正忙着种稻插秧。北方收麦、南方种稻,收与种紧密相连,南与北交相辉映,中部这片土地上充盈着丰收与希望的气息。
2024-06-11 10: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