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维度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契合维度

来源:当代广西2024-03-25 20:41

  作者:刘灵光 许海东 来源:广西大学学报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学术界与理论界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话题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学者们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机理的理论内涵、契合机理和融通路径等方面展开了研究,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刘晨光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用价值理念来表达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精髓,其所主张的共产主义社会自由、平等、民主,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最终追求。刘青青、王新刚认为,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是站在最大多数人的价值立场上提出的代表人类发展理想的价值目标和价值追求。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关系研究,杨增岽、范嘉祥、孙来斌等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 道德观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新世界属性具有高度契合性。王芳认为,两者契合性有其根本动力、实现场域、推动主体上的成因。 孙宜芳则认为,需要把握好两者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产生更多高度契合的成果。 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理论内涵上高度契合,在价值意涵上、实践逻辑上、融通路径上高度吻合。

  通过文献梳理发现,当前学术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研究确实进行了多方面探索,并取得初步的研究成果,但由于研究的时间比较短,存在对两者共有的理论特征、学理探究、 实践方法等深层次探究和辨析较少、综合性研究仍显不足等问题。笔者尝试通过学者的研究成果,尝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共有的理论特征、契合逻辑和实践路径等维度展开探索,以期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与价值观建设的互融互促、融通共进。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共有的理论特征

  2023 年6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强调,“中华文明因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科学精神的洗礼而转化为新时代的新文化和中华现代文明的新样式,彰显出其突出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和平性等基本特性”,这表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共有的理论特征。

  (一)连续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从历史发展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虽然源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时代,但它们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始终关注着人类社会的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等核心价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道德修养、和谐共生、天下为公等核心价值观念,这些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公平正义、共产主义理想以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张具有相似之处和连续性。从文化传承创新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充满活力、敢于创造的文明。长期以来,在与现代社会相结合的过程中,不断进行创新性发展, 从而使得传统文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焕发出新的生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的实践过程中,不断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例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可以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元素,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从与时俱进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也在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互动中得到了进一步的阐释和发展。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中的社会公平、人民至上等原则具有连续性,并将“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观念与现代社会主义价值观相结合, 发展形成共同富裕、社会公平正义、以人民为中心等新理念。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历史发展、文化传承创新、与时俱进等方面具有连续性和发展性。这种连续性和发展性为推动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我国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和价值引导。

  (二)开放性与包容性相统一

  马克思主义和中华文化都具有开放的胸怀和气度,是开放、流动和不断更新的动态发展过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备开放性与包容性的统一,表现在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倡导包容性文化等方面, 这种统一有助于推动两种价值体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从吸收借鉴国内外优秀文化成果上看,中华文明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 包容的胸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广泛吸收国内外其他民族的文化成果,具有包容开放的博大胸怀,是中华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生产中积淀形成的精神财富,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精神品格和价值取向,其中蕴含的许多治国理政之道、修身处世之理、格物穷理之法等闪光的思想智慧,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融相通、相异互补。科学社会主义在诞生以后的 170 多年里,实现了从理论、运动到实践、制度的伟大跨越,经历了社会主义制度从一国实践到多国发展、从单一模式到多国结合自己国情的探索发展。这一历程见证了人类追求美好社会的铿锵脚步,也印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必须同各国国情相结合、必须与本民族文化传统相结合、必须吸收各国优秀文化成果才能成功的真理。可以说,“一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就是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们的后继者们不断根据时代、实践、认识发展而发展的历史,是不断吸收人类历史上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丰富自己的历史”。

  从倡导包容性文化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和马克思主义的开放性具有相通性,都体现了兼收并蓄的特点,使得这种理论或思想体系具有较强的张力,有不断创新的内在因素。中华文明是包罗万象的思想文化体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尊重各种文化的多样性,提倡不同文化和谐共处。作为马克思主义重要内容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强调尊重文化差异,提倡不同文明之间相互包容、相互学习,共同进步。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成了指引世界上许多国家发展的理论体系, 其开放性在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通过与中国实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 实现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从而使人民群众能够从合乎实际的文化特征、行为准则、思维模式等方面来认识、认可马克思主义,取得了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巨大成功,更好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的传播和在世界上的影响,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文化自信。从根本上讲,马克思主义的世界性和开放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包容发展的可贵品格,都是为了适应人类发展的需求而发展起来的, 具有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类”属性。

  (三)实践性和创新性相统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实践性和创新性统一,表现在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和倡导创新精神等方面。

  第一,从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是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这些经验反映了古代人们在生产、生活、政治、道德等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实事求是、注重实践的原则, 提倡人们在生产和生活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这是因为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过程中, 人们逐渐认识到只有遵循事实、解决问题,才能推动社会进步。只有通过不断建构社会生活实践,才能够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持永续的生命力,才能够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持续性发展。比如,中华传统价值观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此可以看出我国自古非常注重实践,强调知与行的合一,强调理想与现实的有效结合。相对于西方的宗教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一直把重心放在改变现实上,而不是寄希望于虚幻。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样强调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主张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指出:“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且主要讲生产实践,但是马克思的大实践观必然包含生产环节中人与人关系的协调、人与社会关系的和谐,这也必然包含了中国传统社会的道德实践和社会实践。因此,从这个方面来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实践精神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论有重合和一致的地方。科学社会主义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于传统,在实践中超越传统,才能够将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二者在实践性方面的共同点有助于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

  第二,从倡导创新精神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提倡开拓创新精神。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鼓励人们勇于创新,开拓进取,强调与时俱进,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新的文化元素, 实现自我创新。《汉书·礼乐志》写道:“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这就告诉我们,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易传》说:“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吕氏春秋·察今》说:“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就是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要及时更新法律条文,以适应时代发展。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子也说“世易则时移, 时移则备变”。董仲舒在《对贤良策》中说:“汉得天下以来, 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以上论述所蕴含的变革创新思想对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起到很大作用。马克思主义强调解放思想、勇于探索,主张创新精神,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进行理论创新,不断完善和发展价值体系,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进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人们具备创新精神去探索、发现和解决新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必须与时俱进,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创立马克思主义理论时批判地继承了当时流行的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后来的马克思主义者如列宁、斯大林、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也根据时代特征和本国国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了创新发展,形成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一系列原创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作出了许多重大原理性创新。

  总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在实践性、创新性等方面具有显著的契合性, 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支持。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逻辑机理

  党的二十大报告对“两个结合”分别进行了阐释,深化了对“两个结合”的理论认识,明确了“两个结合”的实践指向。要深刻把握“第二个结合”的精髓要义,就要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契合的逻辑机理,可从其本质、价值、实践三个维度展开,本质契合表现在文化精神相通、文化基因匹配、目标理想同构;价值契合表现在价值目标、价值体系、价值宗旨使命三方面;实践契合表现为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关系、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关系、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尺度的一致性上。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本质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理论内涵上相融,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和理论基础。二者在本质上契合主要体现在文化精神相通、文化基因匹配和目标理想同构等方面。

  1.文化精神相通。文化精神相通是指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在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存在共同之处,可以互相理解和尊重。在全球化进程中,各种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碰撞使得人们逐渐意识到文化精神相通的重要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文化精神上相通,表现在价值观、思想观念、道德准则等方面的相通, 这种相通有助于推动两种价值体系相互融合,共同发展。

  从价值观念相通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虽发端于不同的思想根系,但能穿越时空的阻隔,突破差异性的壁垒,走到一起,并以互通性、互补性、互动性的形式携手行进在中华大地上,在改变各自的历史命运中,同时改变、创新着国家的历史命运,为中华民族的生生不息、继往开来奉献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天人合一、自强不息、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这些价值观念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相似性,如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以德治国、公平正义、改革开放、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睦邻友好等,这些价值观念为中国人民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基本价值遵循,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如,以儒家思想为主体的中华文化浸润着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特别是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观念,经过岁月的洗礼,逐渐积淀为全民族共同认可的价值观,进而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与发展的源头活水和巨大动力。科学社会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性质、条件和一般目的的学说,具有世界性和通用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 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决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科学社会主义主张从民本到民主,从九州共贯到中华民族共同体,从万物并育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从富民厚生到共同富裕,中华文明别开生面,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跨越, 发展出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

  从思想观念相通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等思想观念,在当今社会仍然具有重要价值。这些观念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互呼应和补充。例如,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的精神、崇尚和谐的精神等,这些思想观念都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公有制、社会平等、共同富裕等思想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的天下观相契合;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民主、法治、人权等思想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为邦本”的民本观相契合; 科学社会主义主张的和谐社会、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 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修睦” 的外交观相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所以具有鲜明的中国风格与中国气派,就在于它天然地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蕴含着中国人的价值理念,承载着中国人的精神追求。因此,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源”与“流”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发达根基、丰厚土壤和雨露阳光。

  从道德准则相通上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道德准则上存在许多相通之处,这些相通之处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和道德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注重道德修养,强调道德自律,主张人们自觉遵守道德规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诚信、宽容等道德品质,倡导仁、义、礼、智、信等伦理价值观,提倡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相处。历代先哲无不以诚信待人、言爱行善作为立身之本,他们倡导恪守诚信,仁者爱人、团结友善,努力建立相互信赖、相互友爱的和谐家园。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必信,行必果”。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韩非子曰:“小信诚则大信立。”墨子曰,“言不信者,行不果”,“诚信者,天下之结也”,并提出了最具伦理色彩的“兼相爱、交相利”的社会政治主张。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关注道德伦理,强调社会公德,强调道德自律,提倡人们具备高尚品质,主张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实现人的精神富足。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同样强调仁爱、诚信,主张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要求人们在工作、生活和学习中树立诚信为本的观念。总之,两者在道德标准和道德提升这一价值目标上具有同向性。

  2.文化基因匹配。文化基因相配是指在两种或多种文化中,某些元素、特征或符号具有相似性或相互匹配的现象。这种现象可以通过历史传承、文化交流和融合等方式产生。文化基因相配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各种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海纳百川。在中国语境下,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所蕴含的价值理念却是内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文化基因上具有很高的匹配度。

  第一,具备相似的符号和象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某些符号和象征中具有相似的意义和功能,如热爱和平、爱情忠贞、家庭和睦等,这些相似的符号有助于二者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二者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交流和融合,使得某些文化基因在二者中得以保留和传承。其次,从象征的角度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很多象征符号都与社会主义价值观有相似之处。例如,儒家文化中的“仁、义、礼、智、信”五常,可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念相对应。这些象征符号在传递道德伦理观念的同时,也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责任相结合,从而实现社会和谐。

  第二,具有共同的传统和习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某些传统和习俗中具有相似或相近的表现形式,如节日庆典、祭祀活动、民间艺术等。这些共同的文化基因可以增进人们对彼此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孝顺父母被视为儿女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同样,在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中,尊重长辈、关爱家人也是重要的家庭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勤俭节约,珍惜资源。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反对浪费,提倡绿色环保,实现可持续发展。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强调节日庆典,以此增进人民之间的感情,传承民族文化;如春节、端午节、 中秋节、重阳节等,这些节日既彰显了家国情怀,也体现了民族特色。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传统和习俗方面存在许多共同之处。这些共同点为我们传承 优秀传统文化,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实现民族复兴提供了有力的文化支撑。

  第三,拥有类似的文化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时代结合的过程中, 强调文化创新, 丰富和发展传统文化。在创新过程中,既要传承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核心内涵,又要体现时代特色,适应时代发展需求。例如,传统文化中的诗词、绘画、音乐等艺术形式在现代语境下得以创新发展,融入新颖的表现手法,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色。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创新过程中,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和社会 主义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将其融入现代文化创作,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鼓励人们在实践中进行文化创新,倡导不同领域、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实现跨界融合。例如,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等,将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价值观融入现代 影视、动漫、游戏等产业, 创新推出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化产品, 拓展文化市场。

  第四,具有共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在不同文化背景下, 人们面临着许多共同的问题和需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存在相似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如生存观、发展观、幸福观以及诚信、友善、尊重长辈等观念。这些共享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融合,使得各种文化 在寻求解决这些问题时,产生相似的文化基因。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共同提倡的价值观念。

  总之,文化基因相配是各种文化相互交流、融合的结果, 它有助于促进人类文明的共同进步。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与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文化精神存在某种同构性,我们应积极挖掘和传播各种文化中的相似之处, 以增进文化理解和认同, 为构建和谐世界贡献力量。

  3.理想目标同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国人民思想观念、风俗习惯、生活方式、情感样式的集中表达。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则是一种关于社会公平、正义、和谐的理想观念,强调人类共同发展和福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理想目标具有同构性。

  第一,从社会制度的追求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社会制度的追求上具有相似性和契合性。这两种文化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关注人民的福祉、社会的公平正义和人类共同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社会公正和谐,强调个人修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这种追求反映在政治制度上, 就是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等方面,同时强调政府要遵循道德准则和法律规 范,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例如,“天下为公”“天下大同”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提出的理想社会模式,主张社会公共利益高于个人私利,强调政府的公共性质和服务职能。“民惟邦本”则强调了人民的主体地位, 要求政府以民为本,关注民生,为人民谋福利。这些思想都反映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制度的追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倡的和谐社会、大同世界等理念,与科学社会主义所追求的共产主义社会具有相通之处。这种社会理想,与建立在高度发展生产力基础之上、通过科学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而提出的共产主义理想是有本质区别的,但我们要客观地认识到,这种社会理想与科学社会主义主张在人人平等、没有阶级、没有剥削、财产公有、按需分配等方面的共产主义社会的设想,有许多的相通之处。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认为,人民的利益是最高的价值追求和最本质的价值目标。它强调在实现社会制度变革、 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必须始终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权利和自由;强调集体主义精神,要求建立一种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消除贫富差距、城乡差距、性别歧视等问题,让每个人都能够享有平等的机会和待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对社会制度的追求都是以人民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社会公正和平等,注重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经济发展,保障人民权益,同时也强调个人的自我修养和社会责任相结合, 这些都是为了实现人类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

  第二,从发展道路的探索看,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发展道路探索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内生性发展,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主张天人合一;强调“讲信修睦”, 主张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共赢。如,《礼记·礼运》篇对大同社会的描述如下:“大道之行也,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科学社会主义强调和合共生,强调可持续发展,注重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主张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中国的发展道路探 索中,不断得到传承和创新。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我们将传统文化中的讲信修睦、亲仁善 邻等观念融入国际关系和外交政策,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同时,我们还通过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现代化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另 一方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中国的发展道路探索中,积极吸收和借鉴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包括共同富裕、人民至上、公平正义、民主法治、诚信友善等,这些观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价值观念相互融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价值基础。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发展道路探索相互促进、相互融合,二者价值归宿的相通性经由民族复兴、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实践化合”与品质再造,成为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 的思想内涵和理论表达,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价值支撑。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价值契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在价值立场、价值追求和方法等方面高度契合,二者的融合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伟大征程提供了强大动力。当前,在构建价值共同体背景下,我们需要厘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价值目标、价值体系、价值宗旨、价值使命等方面的契合之处。

  1.价值目标同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同向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民为邦本,追求人民的幸福和安定;追求和谐社会,强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共生; 注重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追求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倡导世界大同,强调亲仁善邻,讲信修睦。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强调要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为全体人民谋福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要实现公平正义,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调文化创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强调全球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两者在人民幸福、社会和谐、公平正义、文化繁荣和全球合作等价值目标上具有同向性。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以民为本”“以德治国”“仁爱精神”等,这些思想观念都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主张的重要体现。

  2.价值体系契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互融合,两者的关系不仅仅是体系与源泉的关系,同时在深层次中是互相交融的有机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要包括的思想内容有: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及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等四方面,这四方面内容都能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找到。社会主义荣辱观及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主要是意识形态基础,在传统文化中也有较为重要的体现,传统文化思想“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仁则荣,不仁则辱”等都反映了荣辱观念,“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苟利国家,死生以之”等反映了民族精神及时代精神的传统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则是中国传统的海纳百川、批判继承的最好诠释;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都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更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融通的内在机理中, 马克思主义是“价值融通”的灵魂,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价值融通”的根基。

  3.价值宗旨使命契合。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内在的契合性。第一,在“以民为本”的民本思想上具有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 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强调“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强调国家政权必须以民为本,牢固树立民众是国家的主人、民众利益至上的观念。第二,在“道法 自然”的天人合一思想上具有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可持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认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相辅相成。第三,在“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上具有契合性。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强调通过自身的努力奋斗实现自身价值, 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奋斗精神强调“天行健, 君子以自强不息”, 即人要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不断超越自我,不断追求进步和创新。第四,在人类共同价值使命上具有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仁爱、和合、天下为公、天下太平、天下大同等人类共同价值,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强调“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人类共同福祉和追求的理念相契合,二者都关注全人类的福祉, 提倡人类社会公平正义, 构建和谐共处的国际秩序。

  (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的实践契合

  第一,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主导的社会意识形态。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是生产资料主导的社会意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在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中,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是社会发展的核心问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强调公有制和公平分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等观念,体现了对生产资料公有制的追求和对公平分配的向往。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则明确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原则,以实现社会的公平与正义。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看,中华优秀传 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是生产资料所有制主导的社会意识。

  第二,从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看,都能够有力指导社会发展。从学术理论和社会实践的关系来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能够对社会发展进行有力指导。学术理论是对社会现象的抽象概括和理性思考,而社会实践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具体活动。学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学术理论可以为社会实践提供指导,而社会实践则不断推动学术理论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含了丰富的哲学思想、道德观念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理论,如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 法家的法治、墨家的兼爱非攻等,这些理论在历史上对我国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则主张是一种关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和人类解放的学说,其强调的共产主义理想和阶级斗争理论 等,对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重要影响。无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还是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它们都具有很强的社会指导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社会制度等理论,可以为我国现代社会提供道德规范、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借鉴;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则可以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提供理论指导,推动我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成就,正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果。

  第三,从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尺度看,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历史传承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智慧与文明,为我国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地吸收、融合、创新,得以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着重呈现“自在的中华文化—自为的中华古典文化—自信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自觉的中华现代文化—自强的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文化脉络。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通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继续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相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俱进,与现代文明相融合,不断创新发展。在现代社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念、哲学思想,为我国的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精神支撑,同时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元发 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这个过程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无论是哲学思想、道德观念、人文精神,还是文学艺术、科学技术等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在不断地吸收新知识,拓展新领域,提升新高度。同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创新发展,为现代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借鉴。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也在社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列宁、斯大林、毛泽东等共产党领导人的理论创新,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探索,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不断得到发展,为全球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理论武器。总之,从历史传承和未来发展的角度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都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日臻完善。在新时代,我们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内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撑。

  【第一作者系广西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第二作者系广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硕士生导师。文章转载自《广西大学学报》】

[ 责编:董大正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五一”假期文旅热

  • 京广铁路整修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年来,国产科幻影视剧《流浪地球2》和《三体》火热“出圈”,获得全球关注。
2024-04-30 03:05
酚醛树脂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人工合成塑料,自诞生以来已经历了一个世纪。
2024-04-30 03:05
近日,云南农业大学盛军、田洋教授课题组突破核桃油抗氧化难题,研发出替代植脂末的核桃植物基奶粉,并实现成果转化和应用,相关研究成果在国际期刊《食品工程学报》发表。
2024-04-30 03:05
有一个名字,总是让人心生自豪——广袤大地纵横驰骋,“流动的中国”以最直观的方式,将“中国速度”呈现给世界。
2024-04-30 03:05
在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人工智能主题日”活动现场,多项人工智能领域前沿技术、数据要素、生态培育、产教融合、场景应用、监管治理等多方面成果精彩亮相,百余位人工智能领域专家围绕大模型、具身智能、可信AI等国内外前沿热点话题展开讨论。
2024-04-30 03:05
光明日报教育周刊近期推出的《科学教育提质正当时》系列报道,从师资培养、课程设置、资源建设等多方面,对如何更好进行中小学科学教育展开了持续讨论,并提出了一系列推动科学教育发展的有效建议,在科学界、科学教育界引发热议。
2024-04-30 03:30
“中国共有独角兽企业369家。《中国独角兽企业发展报告(2024年)》由中关村独角兽企业发展联盟联合毕马威企业咨询(中国)有限公司、长城战略咨询、北京方迪经济发展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技政策研究中心共同发布。
2024-04-29 10:09
截至目前,神舟十七号航天员乘组已完成全部既定任务,将于4月30日乘坐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返回东风着陆场。
2024-04-29 10:07
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以创新为核心,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模式创新,提升生产力整体水平,推动航空产业加快发展。
2024-04-29 10:06
以前,铸钛大炉坩埚容易损坏,需要每月更换一次,公司每年需要投入不少资金购买新坩埚。我和设备专家一起夜以继日地攻关,终于编制出了一套新的铸钛炉熔炼操作法,提高了坩埚使用率,每年可节约坩埚费用50万元左右。
2024-04-29 10:05
2024成都世园会开幕以来,邛崃分会场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迎来游客参观热。 借着成都世园会的契机,成都梳理整合龙门山生物多样性资源,规划建设了占地1172亩的龙门山生物多样性博览园,无边界地呈现龙门山生物多样性。
2024-04-29 10:04
令张治国兴奋的是,武王墩一号墓椁室盖板上已发现和采集墨书文字100多句、近千字,是典型的楚系文字。“对于南方潮湿环境下考古出土的丝绸保护而言,从饱水到干燥的过程,可以说是生死攸关。
2024-04-28 10:23
对此,《指导意见》明确了依法合规管理数据资产、明晰数据资产权责关系、完善数据资产相关标准、加强数据资产使用管理、稳妥推动数据资产开发利用等12方面主要任务。该负责人表示,为加强数字资产管理,《指导意见》突出以下基本原则:  坚持确保安全与合规利用相结合。
2024-04-28 10:19
为落实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我国将应对气候变化作为国家战略,纳入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布局和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加强顶层设计。
2024-04-28 10:17
复旦大学邯郸校区的一个小院里,藏着一件“镇院神器”——上海电子束离子阱装置。
2024-04-28 10:04
4月19日,元阳县沙拉托乡松树寨村的村民在哈尼梯田开展春耕播种。(张艳 摄)  在元阳县沙拉托乡的哈尼梯田缓冲区,当地举行“开秧门”活动,村民们在田间地头祈福,他们载歌载舞,迎接春耕的到来。
2024-04-28 10:03
研究人员表示,马岭河小苦荬的发现,表明兴义世界地质公园具有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值得开展进一步系统性的调查研究。
2024-04-28 09:59
从1999年起,有着“神箭”称号的长二F火箭全程参与了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战略的每一步。它用100%的成功率,为航天员搭建出一条安全“天梯”。
2024-04-26 09:33
近期,人工智能(AI)+机器人赛道广受关注。尤翔宇表示,梳理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发展脉络,主要有底层硬件、运动控制和具身智能3条路线。优必选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公司将聚焦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包括工业制造、商用服务和家庭陪伴。
2024-04-26 09:41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