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广西各族人民相濡以沫、休戚与共,创造出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是中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文化大图绘中多彩的一笔,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广西少数民族作家是中国文学史上一股重要的创作力量,他们既带有本民族的文化气韵,又以深厚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各自的创作领域高歌猛进。广西少数民族文学积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促进民心相通和民族团结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西少数民族文学表达的主题从对新生活的歌颂、国家认同、爱国主义到和平信念、民族团结、生态关怀、人性书写等,无不彰显着时代精神。
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作品虽然题材各异、体裁多样,但都有着共同的立足本土、胸怀祖国的创作特点。作家们都以坚定的爱国之心表达着对中华文化的热情礼赞,将自己所置身的多民族聚居区的文化书写,融入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些作家来自不同的民族,对地处西南的八桂大地有着多元的认知和深厚的感情。他们既书写对故乡的守望,又表达人性共有的情感。在他们的作品中,成功塑造了许多生活于民间文化沃土中的广西各民族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都以不同方式蕴含了广西各族人民热爱祖国、团结互助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广西少数民族文学有着书写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文化基础和革命历史渊源。早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就有壮族作家高孤雁、曾平澜、韦杰三怀着强烈的民族国家忧患意识,创作了具有民主革命思想的作品,国家认同和家国情怀是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一个重要主题。他们以宏阔的历史视野,表达民族国家话语,在崇高与宏阔中提升了文学创作的审美张力。1953年,壮族作家韦其麟自觉加入到国家话语体系的构建中,其成名作《百鸟衣》中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古卡和依娌的形变就鲜明地表明了这一点。壮族作家陆地的长篇巨制《瀑布》具有史诗般博大和纵深的品格,体现了作家深厚的历史意识和对中国革命的思考,开创了广西革命历史题材以及史诗形式创作的先河;京族作家李英敏的《椰风蕉雨》讲述战斗英雄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壮族作家黄佩华的小说《生生长流》通过家族变迁史折射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壮族诗人石才夫的诗歌《旗帜》《山河铭记》《爱的清明节——献给山魂》表达了自己对党的忠诚和热爱,对保家卫国壮烈牺牲的英烈们的崇敬与怀念;瑶族作家光盘的长篇小说《失散》描写一群失散的红军各自遭遇的不同的命运,讲述了一段隐藏在岁月褶皱里的故事;壮族作家赵先平的长篇小说《穿过密林》运用传奇的叙事手法讲述左江地区的革命历史。广西各族人民以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参与重大历史事件历程,在抵御外辱、保护家园的革命斗争中,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塑造各民族优秀的人物形象,建设共有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加强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挖掘各民族优秀的文化遗产,增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创作的叙事长诗《虹》取材于苗族民间传说,塑造了聪明能干的苗族女孩花姐姐的形象;侗族诗人苗延秀的长诗《大苗山交响曲》表达了苗族人民热爱和平、追求民族团结、反抗民族压迫的斗争精神;壮族诗人韦其麟的叙事长诗《凤凰歌》塑造了一位为了人民的胜利而献出自己生命的壮族巾帼英雄达凤的光辉形象;仫佬族剧作家常剑钧的历史壮剧《瓦氏夫人》塑造了抗击倭寇的壮族女英雄瓦氏夫人的形象;瑶族作家莫义明的小说《八角姻缘》塑造金福廷、陶扶强、亚培、果英等性格各异、形象丰满的人物,展现了瑶族人民的美好品德;仫佬族作家潘琦的许多作品讴歌民族间的患难与共、互敬互爱,塑造了健康美好的各族人民形象。广西少数民族作家、诗人积极参与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弘扬善与美的艺术追求,并在这些优秀人物身上汲取精神力量,推进民族团结。
民族传统与国家意识形态相融合的创作追求。广西少数民族作家以自己的视角表达政治参与的热情,用积极健康的笔触歌颂新生活。壮族作家王云高的代表作《彩云归》书写了渴盼祖国统一的主题;壮族作家莎红的诗集《山欢水笑》反映了各族人民进行“四化”建设的崭新风貌;壮族作家陆地的小说《美丽的南方》书写了在党的领导下农民的觉醒,知识分子思想的改造,土改斗争的胜利;瑶族作家蓝怀昌的长篇小说《波努河》展示了一群在时代变迁中不断追求与创新的瑶乡儿女形象,表征着瑶族人民走向现代的心灵历程;毛南族作家谭亚洲的《狩猎毛南山》描写了老猎人三伯智擒糟蹋庄家的猴群为寨子除害的故事;水族作家李果河的《阿贵嫂和她的水饺店》描写了阿贵嫂顺应时代潮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经营得法,创造出美好的新生活;壮族作家黄志谋、牙韩彰的《夕照苍茫》是一部具有壮族特色的文学作品,其形象生动地再现了凤阳州末代土司的生活图景,通过韦才文等主要人物的人生经历,表达了作者对壮族文化的深厚情感,对优良家风、家国情怀的大力弘扬,以及对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的美好向往,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与艺术深度。这些作品展示了各族人民团结奋斗、共同建设美好家园的精神风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对国家利益的价值认同,并在积极开拓新生活的努力中使“个人”得以与国家相连。
聚焦脱贫攻坚,展现走向新时代的精神风貌。新世纪以来的广西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以精准扶贫为重心展开对八桂大地各族人民当代命运的叙述,构成了当代广西少数民族作家创作的重要叙事维度。瑶族作家红日的小说《驻村笔记》生动地呈现了精准扶贫的攻坚场面,并真实地刻画了河城县天马乡的一群有厚度、有温度的扶贫干部形象以及其他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通过表现他们的喜怒哀乐和日常生活情态,显示了基层人民群众和扶贫干部的善良与正气,彰显了广西人民的拼搏精神。壮族女作家罗南的长篇纪实散文《后龙村扶贫记》,全景聚焦广西百色市凌云县后龙村精准扶贫工作,以女性温情的笔调写出后龙村从贫困走向脱贫的攻坚历程。壮族作家李约热的中短篇小说集《人间消息》,以作者任第一书记期间的经历为素材,创造了一个兼具地方性和普遍性的乡村世界“野马镇”。毛南族作家莫景春的散文集《被风吹过的村庄》,用优美的语言抒写毛南族村人、村事、村物,体现毛南族在时代变革中的文化传承、灵魂坚守、精神创造。壮族作家林超俊的报告文学《红土地上的秀美人生》和《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以真实事件为基础,通过生动具体的细节呈现,重塑了这样一位“全国脱贫攻坚楷模”“时代楷模”“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黄文秀的形象。壮族作家韦佐的《巴某蝶变》用饱含深情的笔墨讲述了一个从深度贫困村到最美乡村蝶变的中国故事。作家们自觉参与了时代主流文化的大合唱,在更广阔的时代和精神结构中表现地方生活和地方经验,并以无限的想象建构“边疆—中心”的叙事模式,以此表征广西作为少数民族聚居地的“边疆”从来都是祖国政治结构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书写多元文化主题,丰富中华文化内涵。生活在八桂大地上的少数民族作家自觉地从多民族文化资源中汲取营养,无论是亲情、友情、爱情的书写,还是生态保护、苦难主题的挖掘,在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表现出开阔的审美意识。壮族作家何培嵩的长篇报告文学《哭了笑了》讲述少数民族孤儿学校的感人故事,传播社会大爱,凸显人性光辉。仫佬族作家鬼子的《一根水做的绳子》《上午打瞌睡的女孩》《瓦城上空的麦田》等小说有着悲天悯人的叙事情怀,他挖掘社会底层人生的苦难,对人生磨难以及生与死进行了观照,直抵中华民族古老的文化内涵。壮族作家冯艺的散文集《桂海沧茫》《朱红色的沉思》,以一颗赤诚之心,既抒写壮族民族文化,又讴歌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化。黄佩华的小说《远风俗》《河之上》《杀牛坪》,让奔腾不息的红水河见证着人们的生老病死、喜怒哀乐,从而使小说表现出了鲜明的地域特征。凡一平的小说《天等山》《蝉声唱》,从他的故乡上岭村汲取创作源泉,写出了社会万象和世道人心,反映了壮族地区乡村生活的现状。陶丽群的小说《母亲的岛》,聚焦于边境女性所受的身体与心灵创伤,以及这种创伤体验带给她们的悲苦命运。此外,还有韦俊海的小说《复仇的麻雀》,李明媚的小说《在路上寻找春天》等,这些文学作品以深沉的生命意识、生态意识、原乡意识等多元主题的探索,唤醒故乡的记忆,将广西地理景观中的一河一山融入华夏似锦山河。广西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表现出多重审美向度,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
作者简介:钟世华,文学博士,南宁师范大学副研究员。牛金霞,文学博士,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讲师。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广西当代少数民族文学多元表述的文化意义研究”(项目编号:18XZW034)阶段性成果,为“少数民族诗歌”系列研究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