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11月20日,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国企推进“科技强企”新闻发布会在南宁举行,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副主任唐爱斌,自治区国资委党委委员徐文媛,广西玉柴机器股份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林铁坚出席介绍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会现场领导发言并答记者问
据介绍,近年来,区国资委按照中央和自治区的部署要求,勇于担当、履职尽责,大力推动国有企业科技创新发展。
加强顶层设计,明确方向抓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设立科技创新处,统筹谋划和推进企业科技创新和高质量发展。制定区直企业科技创新发展三年行动、高质量发展三年攻坚行动和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三个方案,实施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和高质量发展“六大行动”,狠抓创新企业库、平台库、项目库、产品库、人才库“五库”建设,支持企业对标行业一流企业,紧盯关键核心技术和“卡脖子”技术,加大研发投入,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核心竞争力。2023年1—9月,企业研发经费投入77.95亿元,同比增加34.27%。广西路桥大跨拱桥建造技术、柳工欧维姆预应力技术、玉柴集团大马力船电动力、南南铝加工全国首台套气垫炉等关键核心技术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推进科改示范,突出重点抓创新。2020年以来,区国资委持续推进科改示范行动,以科技型企业为重点,实施市场化改革提质、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双轮驱动”,把科改示范企业打造成为科技创新的领头雁。目前,广西共有15户企业入选国家科改企业,数量居全国第5位,63户企业入选自治区科改企业,建成国家级创新平台34个,自治区级创新平台145个,拥有授权发明专利1461件。
深化国企改革,激发活力抓创新。2020年至2022年,区国资委持续推进国企改革三年行动,鼓励企业在完善公司治理、市场化经营机制、强化激励约束等方面深化改革、探索创新,同时推动21户转企科研院所优化调整,成为集团公司科技研发和创新发展的重要平台。2022年底已胜利完成国企改革三年行动目标任务,形成了企业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广西农垦集团下属广西轻工院是科研院所转型升级的典型,通过一系列的正向激励措施,推动该院在解决行业“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中主动作为、攻坚克难,先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230多项,形成了企业体制创新与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发挥“指挥棒”作用,强化激励抓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充分发挥考核“指挥棒”作用,把科技创新发展列入企业经营业绩考核,加大研发投入、科技成果产出转化等指标考核权重,实施企业研发费用全额视同利润加回、核心技术攻关研发费用视同利润加倍加回、科技创新成果予以加分奖励等激励措施,指导科技型企业用足用好工资总额管理和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等中长期激励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企业创新发展的内生动力。2022年,按利润总额口径加回的研发费用为72.35亿元,增长3.45%。同时,2023年首次评选表彰科技创新标杆企业12户、数字化标杆企业10户以及科技创新标兵12人,有效激发企业创新积极性。
争取部门支持,形成合力抓创新。广西壮族自治区国资委主动加强与科技、发改、财政、工信、农业农村、商务等行业部门的沟通联系,特别是在科技厅的大力支持下,建立了“国资委推荐、行业部门审批、项目属地管理”科技创新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在全国为数不多省份出台支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管理办法,自治区本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安排3亿元支持国有企业科技创新。自治区国资委监管的企业共获得2022年广西科学技术奖31项,占全部奖项的20%,广西交科集团荣获2022年度广西企业科技创新奖,广投南南铝加工、柳工机械、玉柴股份、北港鱼峰水泥荣获2022年度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
据统计,区国资委监管的17户区直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占全区一半以上,重大科技成果占全区三分之一,创新平台占全区四分之一,高层次科技人才数量占全区四分之一,是全区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
(通讯员 朱琳 罗可怡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