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广西专题> 正文

一湾相挽向海兴

2023-09-20 11:38 来源:广西日报 
2023-09-20 11:38:12来源:广西日报作者:责任编辑:邢彬

  本报记者 莫 迪 曹丽媛  通讯员 杨晓佼

  2000多年前,海上丝绸之路从广西北海始发。

  一湾相挽十一国,向海筑梦踏浪行。9月18日,中国和东盟国家有关政府部门、驻华使领馆官员、涉海国际组织、涉海科研教育机构和企业界代表约500人齐聚北海,就构建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和海洋命运共同体进行交流,携手发展蓝色经济,共创向海繁荣之路。

  作为第20届中国—东盟博览会框架下系列重要高层论坛之一,第一届中国—东盟国家蓝色经济论坛由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共同主办,主题报告会、专题报告会、广西—东盟国家海洋经济产业推介会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广西成果展等活动让“这片海”变得生动而又令人期待。

  蓝色:经济新动能

  可持续利用海洋空间和资源,围绕经济、社会和生态协调发展,遵循生态系统途径,通过技术创新,发展海洋和海岸带经济……蓝色经济已成为经济全球化发展新引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新动能。

  世界自然基金会全球网络发展总监朴尚德(Jean-Paul Paddack)以“可持续蓝色经济:中国的机遇”为题进行主题报告,推而广之,与会专家认为机遇是全世界的。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温铁军称,西南与中南亚次区域的蓝色融合是趋势。因为融合,经济、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西部陆海新通道位于中国西部地区腹地,北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南连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协同衔接长江经济带,在区域协调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

  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吕滨在主题报告中表示,中国海洋发展基金会将继续与东盟国家一道积极构建更好的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开展海上丝路蓝色经济行动,助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开展海上丝路海岸带评估行动,促进海岸带区域可持续发展;开展蓝色伙伴关系行动,推动双边合作走深走实;开展海洋国际交流对话行动,凝聚不同文明和平发展力量。

  创新:发展可持续

  科技创新引领蓝色经济持续发展。

  当天,自然资源部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中国—东盟海洋科技创新中心)共同发布中国—东盟海域水色水温遥感一张图。这张图服务于中国—东盟国家海洋生态环境和气候研究,为该海域海洋生态环境提供了五年本底基础资料,将应用于海洋藻华暴发监测、海洋生态系统健康评估、区域海洋气候变化等。

  一边是海上发电,一边是吊笼养殖,中国华能通过深耕生态友好型海上风电与资源增殖型海洋牧场融合开发,创造海域资源集约化生态化开发新模式。

  中国华能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樊启祥分享了科技创新支撑中国华能海上风电高质量发展实践。2015年以来,全球海上风电始终保持高速增长的发展态势,截至2022年底,全球装机容量达64.32GW,其中中国为30.51GW,约占47%,中国海上风电累计并网装机容量连续两年位居全球首位。

  樊启祥介绍,智能化装备赋能海上风电高可靠性运行。目前,国内外已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海上风电数字化运维平台,研制空中和水下的远程操控巡检机器人,实现对海上风电叶片、支撑结构、海底电缆等海上资产的远程监测和巡检。同时,多产业融合打造蓝色海洋经济圈,充分利用海上风电建设的基础投入,综合推动海上风电项目开发与海上光伏、海洋牧场、海水制氢、观光旅游等相结合,实现“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立体开发。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海洋经济研究室主任段晓峰在“数字海洋与数据共享”专题报告会上介绍,海水养殖方面,人工智能系统可实现对养殖区加水、控温、增氧、投饵、捕捞等自动化管理。温州一家海洋渔业集团围绕大黄鱼开展全量感知的智慧养殖模式,从苗种到养成,实现从管理到服务的全程可控、全量感知,增加了产量,带动了企业增加销售额;在海洋捕捞方面,通过建立渔业通讯、导航综合指挥系统,实现渔群跟踪和分辨,以此来调度捕捞作业,不仅实现海洋捕捞的高效化,还加强了对影响渔业资源的生态环境、生产条件、气象等要素的监控和预警报,提高了渔业生产的可控性、稳定性和精确性。

  合作:共绘新蓝图

  9月18日,自然资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与马来亚大学签订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与柬埔寨王国环境部自然保护区管理司签订海洋生态系统保护与管理合作协议;与泰国朱拉隆功大学签订海洋科技合作谅解备忘录。

  实际上,我国推动与东盟国家的蓝色经济伙伴关系已有20多年历程。中国先后举办3届“中国—东盟蓝色经济伙伴关系论坛”,积极运用厦门海洋周、东亚海洋合作机制论坛、中国—东南亚国家海洋合作论坛、APEC蓝色经济论坛等平台,不断凝聚共识,推动蓝色经济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积极搭建海洋合作平台机制,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海洋部门、科研院所、大学等建立合作网络,提升在海洋观测与预报、海洋防灾减灾、海洋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对气候变化、海洋综合管理等领域的交流合作。2021年以来,中国针对发生在南中国海区域的44次地震海啸事件制作发布了77期海啸信息产品,并向南海周边8个国家和我国香港、澳门地区发布,为南海周边国家级地震海啸预警中心及减灾部门提供及时服务。

  以双边促多边推进区域合作,推进中国与东盟国家科研院所在海洋资源管理和利用、海洋防灾减灾、濒危海洋生物合作研究、海洋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修复保护、海洋观测预报、海洋综合管理、蓝色经济、极地科研等方面的务实合作。

  用好中国政府海洋奖学金,利用中国—东盟海洋信息技术和海洋管理培训班为东盟国家培养了紧缺的海洋基础调查与应用技术人才约500余人次,助力区域海洋可持续发展。

  自治区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谢瑾瑜表示,本届论坛更好地促进了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发展海洋经济、维护海洋健康、提升海洋科技水平、传播海洋文化等领域的交流合作,为中国和东盟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动力。

[责任编辑:邢彬]

[值班总编推荐] 高温津贴关乎底层权利伸张

[值班总编推荐] 还会有多少古城继续被淹?

[值班总编推荐] 冤冤相报何时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