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2023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侧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2023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侧记

来源:广西日报2023-09-17 12:11

  本报记者 余 锋 通讯员 韦夏妮 曹胜平

  中国和东盟国家山水相连、命运与共,友好交往源远流长,时下生态环境和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设的重要领域之一。

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2023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侧记

9月16日,2023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 (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供图)

  9月15—16日,由生态环境部、自治区政府主办的2023年中国—东盟环境合作论坛在南宁举行。本届环境合作论坛活动包括1场圆桌对话、4场分论坛和中国—东盟国际环保展等。其间,东盟国家环境部门、驻华使节、中国地方生态环境部门,以及相关国际组织、研究机构、企业等近500名代表通过线上线下的形式参会。与会嘉宾围绕“共商气候与环境协同治理之策,共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道”的主题,分享真知灼见,携手同心,凝聚智慧,全方位、多层次、高效率地展开交流合作,使绿色发展伙伴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推动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走深走实。

  聚焦环境政策对话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

  在“迈向COP28:中国—东盟气候适应行动的区域贡献”分论坛上,来自中国的与会嘉宾谈到,中国始终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将应对气候变化摆在国家治理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坚持减缓和适应并重,取得了积极成效。中方愿与东盟各方开展气候变化的务实合作与交流,共同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实现互利共赢。

  目前,中国生态环境部对外合作与交流中心正积极推进区域气候适应合作。下一阶段,该中心将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对接《东盟共同体愿景2025》,进一步落实《中国—东盟环境战略及行动框架(2021—2025)》,探讨开展中国—东盟气候适应城市友城计划等核心旗舰项目,聚焦气候适应投融资,共同建设气候适应技术与项目库。其中,广西发布了《广西应对气候变化重点任务(2023—2025)》,积极推进国家气候适应型城市试点和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下一步,广西愿与东盟各国加强适应气候变化对话和交流合作,分享气候适应的政策、行动计划和最佳实践,参与构建全球气候适应城市伙伴关系,共同推动区域经济、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

  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与会代表还围绕中国—东盟红树林保护等议题进行交流,同期发布《中国—东盟气候适应社区支持倡议》,希望联合各利益相关方共同提升区域气候适应能力,促进可持续发展。

  深化环保产业技术交流 促进合作走深走实

  本届环境合作论坛期间,中国和东盟国家之间携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深化环保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成为与会代表的共识。

  在“拥抱RCEP新机遇:中国—东盟生态环境产业与技术发展论坛”上,一些与会嘉宾介绍说,当前生态环保产业已成为中国东盟合作框架下的优先合作领域,有力推动了全球经济绿色复苏。作为环保产业创新发展的主体,中国的环保企业充分发挥在大型污水处理厂、工业废气治理、垃圾填埋等领域的技术工艺、装备、工程建设等综合优势,积极承接东盟国家环境领域工程项目。

  目前,中国—东盟环境保护合作中心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完成了“一带一路”生态环保大数据服务平台国内首个省级分平台的建设,未来广西分平台将通过开展多维度的合作,为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做好支撑,为中国和东盟国家生态环保产业技术交流与合作做好服务。

  展望未来,与会嘉宾一致希望,中国与东盟各国携手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加快中国—东盟产业合作区等园区建设,做大做强绿色低碳合作载体;加强资源能源优势互补,积极开展绿色价值链的区域实践和示范合作,构建与东盟国家跨境高效对接的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建设多层次、多渠道绿色低碳技术交流平台,开展技术对接,交流绿色发展案例,分享技术、共享成果。

  凝聚绿色发展共识 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据介绍,广西生物多样性丰富度居全国第三,近5年发现植物新种50余种,陆生野生脊椎动物新增136种。八桂大地万物竞生,与东盟国家成功实施了多项生物多样性保护合作项目。

  下一步,如何共谋区域生态文明建设,携手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在本届环境合作论坛上,来自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与会嘉宾围绕区域绿色低碳发展、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深入交流,为共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家园和构建更为紧密的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建言献策。

  来自广西的与会嘉宾介绍,下一步,广西将持续念好“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八字真经,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着力提升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持续性。同时,广西还将积极落实全球发展倡议,与东盟各方深化应对气候变化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合作交流,共同提升区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绿色、低碳和可持续发展,提高人民福祉,共同建设清洁美丽新世界。

[ 责编:王蕾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第九届亚冬会开幕式

  • 习近平为出席亚冬会开幕式国际贵宾举行欢迎宴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很多人说睡前吃宵夜不好,最常说的理由就是会长胖。其实,长胖跟吃夜宵本身并没有很大关系。
2025-02-08 10:16
冬日暖阳下,搭乘摇橹船泛舟浙江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水道如巷,河汊如网,如入画境。
2025-02-08 10:14
该研究团队就如何度量全球尺度土壤水分站点空间代表性、如何表述地面的复杂性、这种复杂性又如何影响站点的代表性三个方面展开了研究。他们提出了新指标“站点相似面积比”,该新指标的优势在于不仅考虑了卫星像素内环境因素的空间异质性,还考虑了站点的下垫面情况。
2025-02-08 10:04
在山东省邹城市,有着百年传承历史的非遗——火虎表演,也以全新面貌迎接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春节期间,天津游客孙先生来到河南省开封府景区,沉浸式体验开封市首个全息侦探剧目《闸口盘车案》表演。
2025-02-08 09:58
托卡马克最初是由苏联库尔恰托夫研究所的阿齐莫维齐等人在20世纪50年代发明的,是一种利用磁场约束带电粒子来实现可控核聚变的环形容器。
2025-02-08 09:22
踩着“咯吱、咯吱”作响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时不时俯下身子仔细查看。大年初三中午,塔里木油田油气运销部管道工程师胡毅正和同事沿着线路做检查。
2025-02-07 09:29
云南省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太安乡,海拔2827米,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西南丽江卫星数据接收站(以下简称丽江站)就坐落于此。唐梦月之前一直在北京密云卫星数据接收站工作,2023年7月,他主动请缨支援建设,从北京来到了丽江。
2025-02-07 10:07
记者从全国林业和草原工作视频会议上获悉:2024年我国完成国土绿化任务超1亿亩,包括造林6669万亩、种草改良4836万亩,其中,治理沙化石漠化土地3683万亩。
2025-02-07 10:04
此地坐落着我国单体容量最大的“沙戈荒”光伏项目——中国绿发集团所属新疆中绿电技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疆中绿电”)若羌400万千瓦光伏项目。春节假期,担任新疆中绿电若羌区域运检中心副经理的郭晓阳,选择坚守在项目现场。
2025-02-07 09:59
6日,记者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了解到,该校陈维教授课题组首次提出一种基于电化学原理的绿色可持续废弃物回收管理策略,能够同时实现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中的锂资源回收和工业尾气中氮氧化物污染物的捕获和转化。
2025-02-07 09:58
构建“教育-认证-就业-成长”的全链条生态,让每个飞手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升空航道”。
2025-02-06 14:23
松下的重组绝非简单的业务收缩,而是日本制造业在数字经济时代的一次战略校准。
2025-02-06 13:20
该奖项是国际卒中领域临床医学的最高奖,设立34年以来,这是亚洲科学家第一次获奖。
2025-02-07 09:52
西湖大学未来产业研究中心、工学院王睿团队在钙钛矿/铜铟镓硒叠层太阳电池领域取得重要成果。
2025-02-06 09:20
不能否认,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仍未解决,笔者在调研中也发现,解决“卡脖子”问题,需要把握好几个关系。
2025-02-06 09:23
我们知道,光速是人类已知的速度极限。1秒时间里,光可以穿越30万千米,相当于绕地球赤道7圈半;而在1阿秒内,光只能传播0.3纳米的距离,大概相当于一两个硅原子的长度。
2025-02-06 09:22
借助高时间分辨率的观测数据,研究团队确认了合声波的局部生成是由电子运动引起的,并量化了波与电子之间的能量转移速率。”  谈及未来的研究计划,刘成明说:“团队将继续深入探索合声波背后的非线性机制,特别是其普遍性和作用条件。
2025-02-06 09:49
加拿大Xanadu量子技术公司开发出全球首台可扩展光量子计算机原型。研究人员指出,数千个这样的单元可以通过光纤电缆连接,从而创建具有巨大处理能力的大型量子计算机。为了验证这一理念,研究人员构建了一个由四个服务器机架组成的原型系统。
2025-02-06 09:35
毋庸讳言,当下中国科技产业正面临双重压力:一边是西方技术封锁不断加码,另一边是AI、量子计算等新赛道竞争白热化。而今,创新的火炬已经点燃,当点点星火汇聚成璀璨星河,声声号角激荡起创新浪潮,当信心之帆迎风鼓满,东方大国必将驶向科技强国的星辰大海。
2025-02-06 09:29
近日,农业农村部成都沼气科学研究所厌氧微生物创新团队与日本科学家合作发现了一种合作共赢的菌群互作模式。
2025-02-05 09:2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