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百色市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发展,采取这些措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百色市大力推进粮食产业发展,采取这些措施→

来源:右江日报2023-05-29 16:47

  5月28日,田阳区头塘镇百沙村稻田里的禾苗绿油油一片,长势喜人。□记者 覃蔚峰 摄

  近日,走进田东县林逢镇林逢村东往屯,一块块碧绿的稻田映入眼帘,一株株禾苗郁郁葱葱,田间地头处处生机盎然。望着长势良好的禾苗,种粮大户韦金道信心满满地说:“预计今年又是一个丰收年。”

  作为林逢村东往屯的种粮能手、产粮大户,韦金道家今年的粮食种植面积达到600多亩。近十多年来,她通过土地流转种植水稻,采取“早稻——秋冬菜”的水旱轮作模式,经济效益可观,全年“稻——菜”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像韦金道这样的种粮大户在我市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市坚决扛起粮食安全重任,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根本,不断夯实粮食生产基础,改造提升基本农田质量,加大科技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粮食产能不断提升,群众“米袋子”保障有力。2022年,全市粮食播种面积388.33万亩、产量113.32万吨,粮食播种面积、产量实现“只增不减”,牢牢端住了手中的饭碗。2023年,自治区下达我市任务为粮食播种面积388.45万亩,总产量113.35万吨。截至5月8日,全市完成粮食播种面积167.95万亩,占总任务的43.2%。

  高标准建设让“粮田”变“良田”在田东县平马镇百林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一块块平整的农田整齐排列,宽大的机耕路直通向农田中心。“项目建设有效破解了耕地碎片化、耕作不便、土地撂荒等问题,机械化操作更加便利,也降低了劳动用工成本。”田东县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该县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近年来,田东县通过实施“旱改水”工程改造,建成“路相连、灌排结合、旱涝保收”的高质量高标准农田14.6万亩,路、渠、管通达率99%,灌溉率96%,农民种植粮食的积极性不断提高。2022年,该县完成粮食播种面积36.32万亩,产量达11.97万吨,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生态功能稳步提高。高标准农田建设在百色其他地方卓有成效。2021年以来,全市累计新增建设49.1万亩,其中2021年立项实施面积23.92万亩已完工;2022年立项项目实施面积25.18万亩,总体完成进度95%,右江区、平果市、德保县、凌云县已完工。2022年,德保县通过实施高标准农田2.55万亩,保障了农田基本灌溉,大大提升了耕地质量,确保了粮食稳产增收。为了提升粮食安全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市通过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工程建设以及撂荒地和非粮化治理,不断加大粮食生产基础设施建设力度,为全市粮食生产保驾护航。目前,全市已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83.8万亩,开展“旱改水”工程建设8.39万亩,新增水田面积6.95万亩;全市共治理“非粮化”耕地3.2万亩,有效遏制“非粮化”增量,实现“非粮化”增量为零。如今,随着高标准农田建设、“旱改水”工程等建设项目的陆续实施,我市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得到明显改善,粮食种植面积、种植水平不断提升,耕地数量及质量得到优化,综合效益也在逐年增加。2022年,水稻单产比2019年提高了18.2公斤,水稻单产增幅达4.8%。

  科技赋能粮食稳产增产“我家的粮食种植面积有360亩,去年产量大概有160吨,选种的香米品种在市场上很受欢迎。”林逢村东养屯种粮大户韦宝周介绍,通过选育优良品种,他家的粮食种植实现了增产增收。香米种植是田东县的农业特色产业之一。为提高粮食产量,田东县结合当地气候条件以及农户多年种植经验,指导农户因地制宜选用生育期适宜的高产、优质、多抗的品种,科学规划好早、晚两季品种成熟期搭配,助力群众实现全年增产丰收。为了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近年来,我市大力开展高产攻关,通过建立高产示范片,示范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带动粮食大面积均衡增产。2022年,全市累计打造高产示范片15.06万亩,其中水稻高产示范4.2万亩,平果、田东、靖西、西林等县(市)实地测产水稻单产508公斤以上,各县(市、区)实现水稻、玉米平均单产较上年提升2%,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实现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豆的目标。建设“良田”,发展“良种”,推广“良技”,有了科技力量的加持,我市不断筑牢粮食稳产基础。2023年,我市继续结合良种良法推广工作,在全市开展水稻玉米高产攻关示范创建。截至目前,全市大力推广水稻良种覆盖率达98.8%,推广玉米优良品种覆盖率达96.2%。为提高粮食生产机械化率,我市大力推广山地小型农机,当前全市春季粮食生产机械化率68.4%。科技赋能还体现在应对旱涝和病虫害等工作方面。近年来,我市充分发挥科技对稳粮保供、减损增效的重要作用,不断完善气象灾害监测网络,强化粮食作物气象灾害和病虫害监测预报服务。2022年,面对极端灾害性天气和病虫害,通过开展人工增雨作业、“两增两减”虫口夺粮促丰收行动等,全面护航粮食生产。为应对春季气象干旱,2023年,我市通过开展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全市累计开展人工增雨121次,有效减少了春旱对农耕的影响。

  新型种植模式提高种粮效益近日,在靖西市武平镇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地里,一排排玉米和大豆长势喜人,再过一个多月就可成熟上市。2022年,该镇在全镇范围内发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完成种植面积559.3亩,农户不仅收获了玉米,还多收一季大豆,实现一块土地两份收入。今年,武平镇又继续推广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间套种是我市新型种植模式的一个探索。近年来,为了提高单位面积作物产量和生产效益,我市大力发展间套种扩大耕地复种指数并取得良好效果。2022年,全市推进落实幼龄果树、甘蔗套种粮食,玉米套种大豆、红薯等19.93万亩,凌云、德保、乐业等山区县乡,利用林(果)园地幼林空间,大力发展间种套种粮食增加种粮面积。2023年,我市持续发展玉米间种大豆或红薯、果园间套种玉米或大豆等间套种模式扩面积增产量。截至目前,全市完成玉米间种大豆9.3万亩(含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2.19万亩)、间种红薯2.8万亩,果园间种大豆3.22万亩,幼林间种玉米0.76万亩、间种大豆0.15万亩,山地种植旱稻0.13万亩,桑园间种大豆1.21万亩。品牌是农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近年来,我市还通过加强品牌打造提高种粮效益,例如,西林县注册“坝盆冷水米”粮食特色品牌,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产品,通过电商实现订单生产,2022年全县种植面积达4100亩,平均亩产600公斤,公司以2.8元/公斤收购,产值达688.80万元,2023年该品牌水稻面积已增至6000亩。隆林着力打造“九十九保高山大米”“隆林高山贡香米”“金秋紫米”等优质稻品牌,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国内超大直径穿黄隧道开始盾构掘进

  • 重庆北碚:增强民营经济发展新动能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国家安全是安邦定国的重要基石,与我们每一个公民都息息相关。一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行为,都有可能像蚁穴溃堤般,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威胁国家安全。
2025-05-10 14:22
满场跑的人形机器人,能透视的眼科手术设备,可诊疗阿尔茨海默病的大脑“地图”……昨天开幕的北京科博会如同北京未来产业新成果的全景展示。
2025-05-09 17:21
近日,某医院护士2017年发表的一篇论文引起广泛关注——其中不仅惊现“男性患子宫肌瘤”,还煞有介事地介绍对照组患者中“男27例”“女13例”。
2025-05-09 13:05
虽然名字中有熊又有猫,但是大熊猫的生活习性、身体特征、食性等方面都与猫科动物相差甚远;随着分子生物学发展,研究者认为大熊猫应属于熊科成员。
2025-05-09 09:48
糖在激活味蕾的同时,给公众健康带来了负面影响。而糖究竟是如何“诱惑”人类味觉的一直是个谜。
2025-05-09 09:46
香港中文大学教授张立团队联合深圳大学副教授王奔、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研究员徐天添等科研人员,成功研发全球首个磁控血液凝胶纤维机械人,有效实现颅内肿瘤精准治疗。
2025-05-09 09:45
近年来,《流浪地球》《独行月球》《问天》等国产影视作品受到观众喜爱,这正是航天科普与文艺跨界融合的结果。
2025-05-09 09:38
从进入隐生状态,到覆盖上冰膜,再到电子束攻击,其中的每个步骤,实验人员都需要保护好水熊虫。
2025-05-09 09:35
美国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7日发表公报说,该院前院长、美国知名政治学者、“软实力”概念提出者约瑟夫·奈6日去世,享年88岁。
2025-05-08 12:55
量子计算测控系统是量子计算机的“神经中枢”,承担着量子芯片精密信号生成、采集与控制的核心职能。
2025-05-08 10:42
在火星地貌研究方面,地质地球所研究员秦小光和国家天文台研究员刘建军组成了黄金搭档。这些系统性突破不仅刷新了人类对火星环境演化的认知,更在行星科学领域镌刻下鲜明的“中国印记”。
2025-05-08 10:40
记者7日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悉,来自该所等单位的科研人员成功研制出可漂浮的二氧化钛材料。二氧化钛是一种常用的半导体光催化材料,在光照下能产生具有塑料分解能力的羟基自由基。
2025-05-08 10:37
从总体架构看,现代化生态环境智能治理体系可以概括为“一大脑、两支撑、多场景”的结构布局。
2025-05-08 10:31
这条特高压输送的电能超一半是风能、光伏、储能等纯绿色电能。
2025-05-08 14:01
最近,不少北京移动和联通用户发现手机上出现了5G-A信号。5G-A是什么?对我们普通人来说又有什么用呢?
2025-05-08 09:34
历时6年采集沉积物样本,利用计算生物学研究技术,揭示真核生物祖先可能在海姆达尔纲古菌分化之前就已经形成。
2025-05-08 12:52
生命的力量,远比想象中更强大。
2025-05-08 10:59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我国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推动我国人工智能综合实力整体性、系统性跃升。
2025-05-08 10:28
光明智库以“当具身智能走出实验室——距离人手一台机器人,我们还有多远?”为主题举办新一期青年论坛
2025-05-08 12:01
助力拓宽科技创新企业融资渠道,引导债券市场资金投早、投小、投长期、投硬科技。
2025-05-07 16:0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