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3-16 18:52

  柳州炎热的夏天,在汗与油交织于一起的黏腻中钻进设备里进行调修;下了班后的夜晚,独自留下认真钻研技术协助攻克难关…… 他26年如一日,扎根奋战在一线,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走近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郑志明,这位广西首位大国工匠身上所散发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五菱精神”,令人动容。

郑志明参加大国工匠活动照片 (4)

  郑志明参加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

  苦练技艺,在平凡岗位筑就不凡

  1977年,郑志明出生于柳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岁那年,他从柳州市一所职高毕业后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汽车生产对于零部件加工的精确度要求极高,郑志明也同样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他都最早出现在车间,最后一个下班回家。活干完了,就比别人再多花些时间总结得失;问题解决了,就再多用点时间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日积月累中,郑志明很快掌握了车、刨、焊、铣工等技能,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利用手工锉削平面,可以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mm以内,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02mm以内,达到同工种全国一流水平。

郑志明操作钳工设备

  郑志明操作钳工设备

  “拿到一把锉刀,可以感受得到它上面的纹路、形状,那么你对它的情况就有所了解。”长期反复的练习与工作实践,让郑志明像武林高手熟悉自己的刀剑一般熟悉手中的锉刀,真正做到了“人刀合一”,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一名高水平钳工的“秘籍”。

  正是这一身绝活,使得他在设备装配调试和进行设计制造时游刃有余,在一线的工作中解决了不少难题。

  学无止境,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不忘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数控编程、机械设计。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专业问题,他总是保持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找到企业相关工程师们向他们请教学习。

  多年以来,郑志明时刻牢记师傅们的教诲,做任何工作都专注投入、勤奋刻苦。“他面对各种工作甚至是紧急任务加班加点,能够做到不发牢骚不抱怨,一心只想把活儿干好。”郑志明的师傅张金荣谈到他的得意门生,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与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为伴,郑志明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练就了精湛技艺,取得了非凡成就。回首20多年钳工之路,郑志明在追梦路上用辛勤汗水和工匠精神浇灌了理想之花,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见证了广西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敢于攻关,勇攀自主设计高峰

  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时常与难题打交道的郑志明,培养出敢于攻关,善于创新,勇于啃“硬骨头”的工作品格。

  “我特别喜欢我这个工种、这个行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把它们当作是提升自己的一种乐趣,认真去做。”郑志明说,正是因为有难题,我们才有机会去研究、去解决、去突破,困难催人奋进更让人成长。

  五年前,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在国内一直是一道难题。使用机器人焊接后桥壳焊机总成难以保证质量,加之该生产线由气密性检测、机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等多种复杂设备组成,零部件有成千上万个,工艺非常复杂且精密,没有人敢接下这个项目。面对艰巨任务,郑志明站了出来,带头承担这条生产线的攻关研发工作。

  这条凝结了郑志明心血的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是郑志明和工友们心中的骄傲。

  该线投产后实现80%的自动化,可以兼容3种不同产品,投产后整线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30万,年产量提升近12%,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条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

  2020年,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245小时内完成后尾门包边和发动机罩包边的生产线改造。按计划该技术本应由日方提供并负责实施,但因技术过于复杂,日方技术人员认为在规定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合资公司的领导找到郑志明,希望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郑志明带领的团队毅然接下任务,只用了171小时就完成了该项目改造的全部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郑志明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五菱技术、中国技术不输于国外。

  “过去,老一辈五菱人通过拆解进口车,模仿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车。如今,国外厂商反过来拆解我们的汽车进行研究,咱们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赶超输出的‘剧情反转’。”郑志明神采飞扬,话语间充满了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对中国制造的自豪与信心。

  大国工匠,心怀国之大者担大任

  从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郑志明心里激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始终是郑志明的一项重要使命。工作中,郑志明对徒弟们悉心指导,将相关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室先后带出200余名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如今,他的很多徒弟也成为导师,又带出一大批充满拼劲干劲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郑志明与徒弟开会研究项目(2023年2月23日,刘洋洋拍摄)

  郑志明与徒弟开会研究项目

  郑志明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将目光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希望通过企业技能大师“走出去”“进校园”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广大在校生传经送宝,为学校输出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广西工业的持续发展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

  “咱们广西的工匠们只要有能吃苦,敢于面对问题和困难的精神,大家共同努力,抱团取暖,多学习优秀经验,多消化吸收和实践,我想今后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广西工匠走出去。”与记者谈到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问题时,郑志明讲得非常务实质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迅猛,全国乃至全球都积极地朝着新能源方向探索发展。“社会不断变迁,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不学习、不努力,那就有可能会慢慢地落后和淘汰。”郑志明希望通过他们这些技能工人们的努力,设计制造出适合新能源车所需要的自动化装备,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降低汽车的成本和价格,让广大群众都能切实得到实惠。

  当前,郑志明团队又担负起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的重任。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发挥敢想敢做、弯道超车精神,在新能源电驱桥、新能源电机以及新能源整车装备的研发制造上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为五菱新能源汽车占领国内小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重要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方能堪当大任。“作为大国工匠,就应该站在国家的层面去考虑问题,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国家想要解决的更多的‘卡脖子’技术等等。”郑志明表示,自己会继续追求更高的职业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恰迎春风,产业工人拥有大舞台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郑志明回顾自己成长成才这一路的经历时颇有感慨:“正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浓厚氛围,我从籍籍无名的普通钳工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的技能大师。”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近些年来的一项重大改革工作,广西工会更是坚持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为产业工人成长搭平台建机制等方式,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广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通了‘双师’通道,有效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培养众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郑志明表示,自己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广西区总工会、人社厅、国资委等制定出台了“技能广西行动”方案、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意见等政策,柳州市通过人大立法设立了“工匠日”,让产业工人们真正在职业上、待遇上、社会地位上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广西汽车集团打造高技能人才“金字塔”梯队,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建立特聘专家津贴制度、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津贴制度,激发技能人才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郑志明担任广西产业工人“二十大精神”宣导团团长、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等,走进企业、学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更多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争当新时代奋斗者。

2022年11月2日,郑志明在广西汽车集团装备制造车间向工人们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石峰摄

  郑志明在广西汽车集团装备制造车间向工人们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一员,郑志明的成长浓缩了新时代新型产业工人的成长与奋进之路。谈及未来,郑志明说:“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我愿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勇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泥瓦匠’。”

  (通讯员 秦磊 光明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文化遗产数字化论坛举行

  • 电影《731》拍摄历程特展在哈尔滨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科创游”是一种将科技与旅游相结合的新型旅游形式,不仅展示科技企业的生产过程和产品,还注重科技教育的普及和科技创新的体验
2025-09-17 10:23
此次大会将讨论通过“人与生物圈计划”及其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杭州战略行动计划,明确未来十年的发展方向、目标和行动方案
2025-09-17 10:21
人造地球卫星、载人飞船、空间站、空间探测器要“上天”进入预定轨道,运载火箭少不了。在“火箭家族”展台,长征一号至五号运载火箭模型笔直而立。
2025-09-17 10:20
在化学生物学研究中,有一种强大的“分子地图绘制技术”——邻近标记技术。在癌症免疫治疗中,免疫细胞需要足够强和足够多的“信号”才能发起攻击,但癌细胞表面的天然信号往往非常稀疏。
2025-09-17 10:18
当前,秋粮陆续进入成熟期。各地抓住最后的窗口期,落实落细各项增产措施,全力以赴抓好秋粮生产,确保秋粮丰产丰收。
2025-09-17 09:32
人工智能的浪潮正在席卷从科技到教育,乃至全社会的各个角落,中国教育界正在积极推动学习和应用人工智能,以便乘势站在时代前列。今年6月,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校长尤政提出,人工智能和批判性思维结合形成DNA式的“双螺旋结构”,将有力推动创新。
2025-09-16 09:14
15日,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主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2.0版正式发布。落实《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人工智能安全治理框架》1.0版于2024年9月发布,受到国内外广泛关注。
2025-09-16 09:13
光明日报北京9月15日电 记者陈晨从农业农村部获悉,2025畜禽种业发展论坛14日在北京市平谷区举行。论坛发布了第三次全国畜禽遗传资源普查、濒危畜禽遗传资源保护成效、主要畜种分子身份证构建和遗传评估优秀种公畜等重大成果,举办了畜禽种业振兴成果展,26家单位现场推介新技术、新设备、新成果,72家单位进行专场展示。
2025-09-16 09:13
数智技术以及数智互联技术将推进青年间社会化协同与知识共享,可精准连接青年学习者,并形成跨地域的学习社群与项目协作组。总而言之,数智技术能够为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能够充分激发青年群体参与终身学习的动力,能够更好地帮助青年群体全面发展。
2025-09-16 09:12
作者:王 珩、程松泉,分别系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浙江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博士生  当前,全球教育正经历一场由人工智能技术驱动的深刻变革。唯有坚守育人初心,在伦理框架内审慎推进技术应用,才能让人工智能真正成为引领教育发展的引擎,而非解构教育本质的飓风。
2025-09-16 09:11
在合成生物学和气候变化应对领域有巨大潜力。
2025-09-16 09:11
走进展区,多款新潮文创让人爱不释手;戴上设备,苏轼笔下的诗词世界任人遨游;指尖轻点,三千年前的青铜器“触手可及”……一系列新产品、新服务、新场景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文旅服务专题亮相,漫步其中,处处感受到科技与创意奔涌、文化和旅游融合的无限活力。
2025-09-15 09:54
在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上,一批品类丰富、兼具趣味与文化内涵的文创精品成为展会现场的“人气王”,引爆观展热潮。
2025-09-15 09:54
最大网络基础设施的建成有助于我国突破关键技术的“卡脖子”困境,形成自主可控的核心技术优势,建立起数字经济产业的第二创新生态。 (作者:戎 珂,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所长、长聘教授;田晓轩,系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经济学研究所博士研究生)
2025-09-15 09:53
今年暑期,工厂游火爆出圈。参观名额秒空、门票收入可观、社交平台相关笔记有10多万条,工厂游俨然成了文旅界新宠。 工厂游等新型旅游业态,实现了工业与文旅的跨界融合,也为文旅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新增长点。
2025-09-15 09:52
深夜,河南焦作多氟多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验室依旧灯火通明,总工程师闫春生还在带着团队忙碌。 2006年,多氟多打响了由传统氟化工向精细氟化工、新能源材料转型的战役,闫春生临危受命加入六氟磷酸锂研发团队。
2025-09-15 09:51
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2025年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9月10日至9月14日在北京举办,众多科技产品亮相展区,吸引观众驻足参观。
2025-09-12 10:08
汽车排放被认为是气候变化的“元凶”之一,但学术界一直缺乏对城市道路碳排放进行精准刻画的工具。”借助全景AI模型,可实现二氧化碳排放源的精准提取,模型的平均精度超过93%、平均误差低于1.3ppm(ppm为百万分比浓度)。
2025-09-12 10:0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握人工智能发展趋势和规律,加紧制定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应用规范、伦理准则,构建技术监测、风险预警、应急响应体系,确保人工智能安全、可靠、可控。人工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不能停留在统计意义上的“高概率正确”,而应追求在复杂、开放、动态环境下的“高置信可靠”。
2025-09-12 10:01
10日,2025世界顶尖科学家协会奖(以下简称“顶科协奖”)获奖者名单在上海公布。顶科协奖是2021年在上海发起创设、由红杉中国独家提供永久资金支持的面向全球科学家评选的科学大奖。
2025-09-12 09:59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