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广西首位“大国工匠”郑志明: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03-16 18:52

  柳州炎热的夏天,在汗与油交织于一起的黏腻中钻进设备里进行调修;下了班后的夜晚,独自留下认真钻研技术协助攻克难关…… 他26年如一日,扎根奋战在一线,将技能技艺千锤百炼到极致。

  走近广西汽车集团首席技能专家、高级工程师、特级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领头人郑志明,这位广西首位大国工匠身上所散发出的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艰苦创业、自强不息的“五菱精神”,令人动容。

郑志明参加大国工匠活动照片 (4)

  郑志明参加2022年“大国工匠年度人物”发布仪式

  苦练技艺,在平凡岗位筑就不凡

  1977年,郑志明出生于柳州一个普通工人家庭。20岁那年,他从柳州市一所职高毕业后进入广西汽车集团,成为一名钳工学徒。

  汽车生产对于零部件加工的精确度要求极高,郑志明也同样以极高的标准要求自己。每天他都最早出现在车间,最后一个下班回家。活干完了,就比别人再多花些时间总结得失;问题解决了,就再多用点时间思考是否还有更好的解决办法。

  日积月累中,郑志明很快掌握了车、刨、焊、铣工等技能,在与钢铁的对话中练就了一身好本领。他利用手工锉削平面,可以将零件尺寸控制在0.002mm以内,这相当于头发丝直径的1/40;手工划线钻孔,孔的位置度误差可以控制在0.02mm以内,达到同工种全国一流水平。

郑志明操作钳工设备

  郑志明操作钳工设备

  “拿到一把锉刀,可以感受得到它上面的纹路、形状,那么你对它的情况就有所了解。”长期反复的练习与工作实践,让郑志明像武林高手熟悉自己的刀剑一般熟悉手中的锉刀,真正做到了“人刀合一”,而这也正是他成为一名高水平钳工的“秘籍”。

  正是这一身绝活,使得他在设备装配调试和进行设计制造时游刃有余,在一线的工作中解决了不少难题。

  学无止境,郑志明在工作之余还不忘学习和掌握新知识、新技能,他挤出时间自学了UG三维建模技术、数控编程、机械设计。遇到不理解不明白的专业问题,他总是保持谦逊好学、不耻下问的态度,找到企业相关工程师们向他们请教学习。

  多年以来,郑志明时刻牢记师傅们的教诲,做任何工作都专注投入、勤奋刻苦。“他面对各种工作甚至是紧急任务加班加点,能够做到不发牢骚不抱怨,一心只想把活儿干好。”郑志明的师傅张金荣谈到他的得意门生,脸上是掩不住的喜悦和自豪。

  与车间机器的轰鸣声为伴,郑志明在平凡的一线岗位上练就了精湛技艺,取得了非凡成就。回首20多年钳工之路,郑志明在追梦路上用辛勤汗水和工匠精神浇灌了理想之花,个人事业取得成功的同时,也见证了广西汽车制造业的蓬勃发展。

  敢于攻关,勇攀自主设计高峰

  常年奋战在生产一线,时常与难题打交道的郑志明,培养出敢于攻关,善于创新,勇于啃“硬骨头”的工作品格。

  “我特别喜欢我这个工种、这个行业,工作中遇到的困难,我把它们当作是提升自己的一种乐趣,认真去做。”郑志明说,正是因为有难题,我们才有机会去研究、去解决、去突破,困难催人奋进更让人成长。

  五年前,由于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汽车后桥壳自动化焊接生产在国内一直是一道难题。使用机器人焊接后桥壳焊机总成难以保证质量,加之该生产线由气密性检测、机加工、机器人工作站等多种复杂设备组成,零部件有成千上万个,工艺非常复杂且精密,没有人敢接下这个项目。面对艰巨任务,郑志明站了出来,带头承担这条生产线的攻关研发工作。

  这条凝结了郑志明心血的生产线,填补了国内空白,是郑志明和工友们心中的骄傲。

  该线投产后实现80%的自动化,可以兼容3种不同产品,投产后整线每年可以节约人工成本30万,年产量提升近12%,成为目前我国唯一一条自主研发的微车后桥自动化后焊接生产线。

  2020年,公司接到一项紧急任务,要求在245小时内完成后尾门包边和发动机罩包边的生产线改造。按计划该技术本应由日方提供并负责实施,但因技术过于复杂,日方技术人员认为在规定时间内不可能完成。合资公司的领导找到郑志明,希望可以帮助解决问题。

  郑志明带领的团队毅然接下任务,只用了171小时就完成了该项目改造的全部工作,确保项目顺利投产。郑志明团队用实际行动证明,五菱技术、中国技术不输于国外。

  “过去,老一辈五菱人通过拆解进口车,模仿制造出我国第一台微型车。如今,国外厂商反过来拆解我们的汽车进行研究,咱们实现了从引进模仿到赶超输出的‘剧情反转’。”郑志明神采飞扬,话语间充满了对我国汽车制造业,对中国制造的自豪与信心。

  大国工匠,心怀国之大者担大任

  从钳工学徒成长为大国工匠,郑志明心里激动高兴的同时,也感到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端人才,培养更多技能人才和工匠人才,始终是郑志明的一项重要使命。工作中,郑志明对徒弟们悉心指导,将相关技能和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他们,做好“传、帮、带”。工作室先后带出200余名高级技工、高级技师、公司特聘专家等高技能人才。如今,他的很多徒弟也成为导师,又带出一大批充满拼劲干劲和创新活力的青年人才。

郑志明与徒弟开会研究项目(2023年2月23日,刘洋洋拍摄)

  郑志明与徒弟开会研究项目

  郑志明的志向远不止于此,他将目光投向社会这个大舞台,希望通过企业技能大师“走出去”“进校园”的方式,加强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为广大在校生传经送宝,为学校输出自行设计研发制造用于教学的机器人工作站,为广西工业的持续发展培育更多实用型人才。

  “咱们广西的工匠们只要有能吃苦,敢于面对问题和困难的精神,大家共同努力,抱团取暖,多学习优秀经验,多消化吸收和实践,我想今后就一定会有更多的广西工匠走出去。”与记者谈到产业工人成长成才问题时,郑志明讲得非常务实质朴。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相关技术发展迅猛,全国乃至全球都积极地朝着新能源方向探索发展。“社会不断变迁,技术日新月异,如果不学习、不努力,那就有可能会慢慢地落后和淘汰。”郑志明希望通过他们这些技能工人们的努力,设计制造出适合新能源车所需要的自动化装备,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同时进一步降低汽车的成本和价格,让广大群众都能切实得到实惠。

  当前,郑志明团队又担负起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制造的重任。他带领工作室成员发挥敢想敢做、弯道超车精神,在新能源电驱桥、新能源电机以及新能源整车装备的研发制造上取得了许多创新成果,为五菱新能源汽车占领国内小型新能源汽车市场做出重要贡献。

  心怀国之大者,方能堪当大任。“作为大国工匠,就应该站在国家的层面去考虑问题,考虑国家的长远发展,考虑国家想要解决的更多的‘卡脖子’技术等等。”郑志明表示,自己会继续追求更高的职业理想,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恰迎春风,产业工人拥有大舞台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代表,郑志明回顾自己成长成才这一路的经历时颇有感慨:“正是因为党和国家高度重视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的浓厚氛围,我从籍籍无名的普通钳工成长为专业技能过硬的技能大师。”

  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是我们党和国家近些年来的一项重大改革工作,广西工会更是坚持把深化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作为头等大事,通过创新产业工人培养模式,为产业工人成长搭平台建机制等方式,打破人才成长“天花板”。

  “广西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打通了‘双师’通道,有效提升产业工人技能水平,培养众多‘双师型’高技能人才。”郑志明表示,自己是好政策的受益者。广西区总工会、人社厅、国资委等制定出台了“技能广西行动”方案、国有企业技能人才薪酬激励意见等政策,柳州市通过人大立法设立了“工匠日”,让产业工人们真正在职业上、待遇上、社会地位上实实在在获得了好处。

  广西汽车集团打造高技能人才“金字塔”梯队,完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制度,参照高级管理人员标准落实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建立特聘专家津贴制度、职业技能培训补贴和技能津贴制度,激发技能人才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郑志明担任广西产业工人“二十大精神”宣导团团长、广西工会劳模工匠宣讲团成员等,走进企业、学校,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分享自己的奋斗历程和广西汽车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更多一线工人、青年学生学好一技之长、争当新时代奋斗者。

2022年11月2日,郑志明在广西汽车集团装备制造车间向工人们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石峰摄

  郑志明在广西汽车集团装备制造车间向工人们传达党的二十大精神

  作为新时代产业工人的一员,郑志明的成长浓缩了新时代新型产业工人的成长与奋进之路。谈及未来,郑志明说:“新时代的产业工人,拥有更广阔的舞台,我愿为中国制造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勇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大厦的‘泥瓦匠’。”

  (通讯员 秦磊 光明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交通运输系统最大航标船海口列编

  • 海鸥舞动老码头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11月11日,长征八号甲遥五运载火箭在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成功实施转运,计划择期发射。
2025-11-12 05:10
近日,中核集团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主导建设的量子放射性计量实验室及电离辐射计量级设备“一线多用”产研平台正式投入运行,成功填补我国在低温量子磁量热计领域的空白。
2025-11-12 05:10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