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赶马哥赶马哥,赶马哥辛苦多,白天坐在马驮上,晚上睡在马鞍脚,血汗换来的钱,不舍吃不舍穿,只想回家起楼房。”
歌声把我们吸引到一座新楼前,只见一位老人坐在自家阳台上,看着对面山头的风力发电机,唱着当年的山歌。
老人名叫伍班成,20多年前他加入第一批马帮到外面闯荡,赶马驮运材料上山顶建高压线塔,虽然辛苦但来钱快也多。
马帮的故事我们早有所闻,夫妻带着5、6匹马或骡,到外地没有通公路的工地赶马驮建筑材料,换来一座座新楼房,成为田林县浪平镇大石山群众外出打工特色,更是一条致富路。
前不久,我们在浪平镇走访,遇到了回乡过年的赶马哥。在浪平村头的一栋三层楼房前,我们遇见了现年49岁的弄陀村人杨光聪,他患天生脊椎弯曲,被定为二级残疾。以前只能在石头缝里种玉米,生活非常困难。10年前,他带着妻子赶马帮,到湖北、广东等地做一些运砂石等相对轻松的活,年收入15万以上。如今他能在镇上买地皮建楼房,送一个孩子上大学,另一个孩子上高中。“一没技术,二没劳力,靠赶马才能脱贫。”杨光聪省略了所有的辛苦,高兴地说着。
在浪平镇马匹场交易市场,我们遇到了一位女“赶马哥”。她叫陈光艳,是江洞村的媳妇,10年前在贵州老家遇到赶马哥丈夫才嫁过来的。夫妻俩一直在外赶马,现在有5匹骡,买了一部卡车以车为家。转移工地时,装上马匹和简单家什就出发。到了工地,车就是卧室。冷天在驾驶室放下座椅就是床,热天在车厢里铺上席子就睡觉。“头几年,我们各人背一个孩子赶马,收工了还要煮饭菜、洗衣服、喂马、照顾孩子,那才叫累呢。”面对年收入20万元以上的利润,她乐意继续赶马。
“真不巧,你们来晚一天了。”八号村党支部书记罗显青说,村里的赶马哥“大哥大”刚回去,他带我们到一栋豪华的楼房前说,这是他的房子,每年回家几天住的。他开车回来时,带有现金100万元。只是一个项目结账来不及存款的数,他在县里买地皮建楼房,在市里有商品房一套。
弄陀村的伍连壮是第二代赶马哥,他带5匹骡走遍全国各地,把赶马作为一种“勤工旅游”,感到很快乐。他说:“有不少人赶马得钱后就开公司做老板,我还是想多走一些地方。”
随行的镇分管领导介绍,全镇每年有200多户人家在外赶马,累计有300多户人家在县城买地建楼房,县城有一个小区被称为“浪平村”,有100多人开公司当老板。
在浪平镇大石山里,山高气候寒冷,石头多土地少,更重要的是缺水。通过赶马,2020年浪平镇以高质量脱贫,获得“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据不完全统计,赶马哥年平均收入35万元,多的有100万元以上。艰苦的自然环境造就了浪平人吃苦耐劳品格,马帮哥更是以苦为乐,出去捞外快,回家为乡村振兴出力。
(通讯员 黄绍碧 黄数情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