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把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和实践要求

来源:当代广西2022-10-01 21:38

  思想的光芒,照亮一个民族走向复兴的新征程。《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鲜明地凸显了我们党“两个结合”的理论创新品格与创新成果,极大地丰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涵和途径。尤其是在党史上首次明确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极大提升了全党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以无与伦比的时空贯通力、现实解释力、实践改造力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我们要深刻理解和把握“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原创性贡献,切实做好“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文章。

  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的内在契合性

  马克思主义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行,正是在于它能同中国具体实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时代化发展,并在此过程中彰显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良性互动的逻辑,这也说明了二者之间有着高度内在契合性。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和思想渊源。恩格斯指出:“在我看来,马克思的历史理论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 所谓“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也就是最基本的国家实际,这些“条件”是在特定文化背景下经过长期的历史的发展和积淀孕育而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沿革和发展逻辑已充分证明,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有着开放性的特征和意识形态上的融合基因,使得两者之间的融合发展具备可能性,使得马克思主义可以作为另一种异质文化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土壤里存在发展,并在不同时期与时俱进地产生一脉相承的理论形态。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科学社会主义的主张受到中国人民热烈欢迎,并最终扎根中国大地、开花结果,绝不是偶然的,而是同我国传承了几千年的优秀历史文化和广大人民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念融通的。”可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基础和内在动力,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涵养和渊源。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马克思主义作为开放的理论体系,自身具有不断发展、不断革新的内在驱动力。在中国革命、建设与改革的进程中,马克思主义不断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各个阶段、各个时期的特征相结合,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过程中实现了本土化发展,在实践中激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命力,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早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对我国的历史遗产进行批判总结,“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前提下,提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把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结合起来。他指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同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应该科学对待民族传统文化,科学对待世界各国文化,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武装自己。”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下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正是因为我们党一以贯之地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坚持,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坚持和推动,才赋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鲜明理论特色、民族特色。

  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内在逻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命题,是在新时代特定的实践背景下提出的,具有深刻复杂的国内国际动因。作为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基础上提出的“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要方面,“两个结合”之间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统一体。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统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本质属性和区别于其他学说的标志,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具有基础性和决定性的地位,这就决定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重大任务和本质要求。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中,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实际”包含几层意思。一层意思是指基本国情,主要是社会性质、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历史方位或发展阶段、主要矛盾等;另一层意思是指具体实践,也就是一般所指的革命、建设、改革各个阶段的实践;此外,中国具体实际还应包括在国家经济发展、政治制度建设、社会交往中凝结成的价值观念,即传统文化范畴。因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出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具体化实践场域里,从实践维度上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统一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拓展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理论深度和实践空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标识,是新时代中华民族精神的源泉所在、根脉所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既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不断实现中国本土化时代化发展,也体现在此基础上通过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实现民族化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形态和实践样式。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文化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文化和思想渊源,因而,就理论深度而言,纳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从历史发展纵向上延伸了传承时间维度,增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理论深度和厚度。就实践空间而言,纳入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视角,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契合相通中,不断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文化上拓宽了精神弘扬的空间场域,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的领域范围,为人类文明发展贡献出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

  “两个相结合”相互联结相互促进,辩证统一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科学的态度对待科学,以真理的精神追求真理,坚持“两个结合”,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创造性地解决了一系列重大问题,坚持在实践中丰富、完善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推动理论创新与实践发展。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现代视野接续中华文脉,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既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制度、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深度结合,又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新时代中国国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产物,是实现“两个结合”的典范和最新成果。

  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实现路径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应有之义。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必须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要论述,守正创新,谱写好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新篇章。

  深学笃用新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既是“两个结合”的最新成果和光辉典范,又为继续深入推进“两个结合”形成原创性理论成果,探索出了有效道路。坚持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最根本的就是要学懂弄通做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刻领悟贯穿其中的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又“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的内在机理,既要改造世界观也要改进方法论,在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中不断提高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要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发生的历史性变革,用心用情感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夯实“两个维护”的思想基础。

  坚持理论创新,不断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拓宽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迫切要求我们把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特质融会贯通起来,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不断开辟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以更加宽阔的视野审视当代马克思主义发展的现实基础和实践需要,在理论和实践上彻底贯彻辩证唯物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加以补充、拓展、完善,加快构建具有中国底蕴、特色的思想体系、话语体系和学术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提炼民族文化精神标识,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体”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魂”融合,让当代马克思主义不断彰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深化现代化实践,不断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推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既是理论创新命题,更是实践探索命题。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必须把握深入探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和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实践要求,坚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文明尤其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理念和价值观、制度和机理、文化和思想等方面的深度融合,推动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要从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视角,分别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理念和价值观层面的成果传承发展为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将制度和机理层面的成果传承发展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深厚支撑,将文化和思想层面的成果传承发展为厚植文明根基的重要基础,以新的时代内涵丰富中华文明,阐明其历史逻辑、价值取向、文化底蕴,以文明之光照亮复兴之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解桂海,系广西社会科学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 责编:曾震宇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北秭归:农活竞技欢乐多

  • 全球唯一的白色大熊猫正脸照首度公开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近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高性能纤维素基纳米纸材料,其在极端条件下仍可保持优异的机械和电绝缘性能。相关成果日前发表于《先进材料》。
2023-05-26 09:25
立足我国人多地少的资源禀赋,面向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的时代要求,如何向戈壁沙漠要效益、要农产品?让我们走进四地设施农业现场,感受“唤醒”沉睡戈壁和茫茫沙漠的神奇力量。
2023-05-26 09:23
北京人艺经典话剧《茶馆》采用8K技术录制,通过网络平台观看直播的观众达5000万人次,掀起线上看话剧热潮;多位歌手视频平台开唱,线上演唱会引发现象级传播……数字技术的创新发展,让舞台艺术的作品呈现、演出场景发生了颠覆式变化。
2023-05-26 09:22
这颗卫星是“一国两制”下澳门和内地合作的产物。卫星升空后将至少在轨运行五年,为年轻一代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开发先进科学数据产品服务提供平台。
2023-05-26 09:22
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世界经济复苏面临严峻挑战,创新发展、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
2023-05-26 09:21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数字中国建设整体布局规划》指出,建设数字中国是数字时代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引擎,是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有力支撑。2000年前后,不少省市就政务信息的开放共享等制定了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但随着数据立法的兴起,多数地方的政务信息立法被废止。
2023-05-25 10:05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回信,对他们提出殷切期望。一个个科技小院如种子般播撒开来,向下扎根、向上生长。2009年,全国第一个科技小院在河北省曲周县成立,到今天,全国已建立1048个科技小院,覆盖31个省份;此外,科技小院模式还得到联合国粮农组织推介,逐渐走向世界。
2023-05-25 10:05
广州港南沙港区四期全自动化码头,集北斗导航、5G通讯、无人驾驶等前沿技术于一体。专家表示,去年以来,我国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产业呈现规模稳步提升的发展态势,离不开市场需求的拉动。
2023-05-25 10:08
5月24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以下简称自然科学基金委)正式发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以下简称“禁止清单”)。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请托行为禁止清单(征求意见稿)》基础上,此次正式发布的“禁止清单”对科研人员、依托单位、评审专家和自然科学基金委工作人员的24类行为进行了规定。
2023-05-25 10:07
2022年底,按照科技部等八部委《关于开展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的工作方案》文件要求,涉及21家科研单位和6个地方、为期2年的科技人才评价改革试点拉开序幕。
2023-05-25 06:05
二氧化碳人工合成淀粉、二氧化碳人工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生物基尼龙替代化石基尼龙、高效生物合成人乳寡糖……今天,这些原料都可以在工业厂房里生产出来。
2023-05-25 06:05
目前,高三学子们已进入高考冲刺阶段,面临的压力也越来越大。相关数据显示,75%的学生在临考前都有紧张、焦虑、恐慌等情绪。而这些不良情绪会给考生造成一定影响。
2023-05-24 09:31
产业转型可能带来人力资源供给与岗位需求的结构性矛盾,而在广东中山,当传统的产业工人遇到数智化转型,又会呈现怎样的情形?
2023-05-24 09:29
23日12时30分许,2023年珠峰科考13名登顶队员成功登顶地球之巅珠穆朗玛峰。之后,他们将完成峰顶雪冰样品采集等重要科考任务。
2023-05-24 09:19
今年以来,以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太阳能电池为代表的“新三样”产品出口增势迅猛。
2023-05-24 09:17
近日,农业农村部在各省推荐基础上遴选发布2022年十大农作物、畜禽、水产优异种质资源,旨在提升全民资源保护意识。
2023-05-24 09:17
科协是科技工作者的群众组织,是党领导下的人民团体,是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
2023-05-23 10:52
中国以19373.35位居全球第一,美国为17610.47,前10名还包括德国、英国、日本、法国、韩国、加拿大、瑞士和印度。
2023-05-23 09:33
自2008年起,中国科学院生物多样性委员会组织300多位专家,全面系统地收集整理公开发表的中国生物物种数据,分类学专家对每条数据进行审定确认,最终汇编成《中国生物物种名录》。
2023-05-23 09:29
22日,青海省林草局正式对外发布《青海植物名录(2022版)》。该名录对于学术研究、政策制定、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编目和保护、科学普及等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2023-05-23 09:2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