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三级联动,走活农业科技“一盘棋”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三级联动,走活农业科技“一盘棋”

来源:广西日报2022-07-27 13:23

  广西区市县农业科研机构改革全国瞩目

  三级联动,走活农业科技“一盘棋”

  荔枝成熟时节,满载的货车在灵山县平南镇鲁塘村奔驰,一派繁忙景象。比果农更兴奋的是灵山荔枝试验站站长黄川,7月22日,他告诉记者:“这几年我们在县里推广全国首创的荔枝蛀蒂虫光驱避防控技术,果农增收超过6亿多元。”

  谁能想到,8年前进退维谷的灵山县农科所凭借一项改革脱胎换骨,2019年加入了国家荔枝良种重大科研联合攻关联盟,跻身“国家队”。

  得益于广西实施的区市县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改革,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区构建起农业科技创新“一盘棋”新格局。

  因为改革,广西农科院科技创新实力大幅提升,三年两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2012年以来,每年获广西科技进步奖总数均占全区的十分之一以上。

  因为改革,市县农科院所从举步维艰的危局中脱困,蜕变为农业科研的先遣队、成果转化的桥头堡。

  农业农村部多次派调研组到广西现场调研;广东、江苏、四川等省纷纷派员来桂取经;2021年,三级联动改革入选科技部全国科技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三级联动 “强腿”接地

  时光退回到1996年。那一年,百色市农科所流失了10多名技术人员,已经连续6年没有申请到科研项目,濒临瘫痪。

  像这样的基层农科单位,并非个别现象,普遍身陷“三缺”困境。

  缺经费。市县农科院所多为差额拨款,部分职员工资要自己解决。

  缺人才。市县农科所一度被嘲笑为“生产队”,科研人员只占20%—30%,工勤人员高70%—80%,连刚毕业求职的大学生都望而却步。

  缺项目。连续多年没有科研项目,农业科研走进死胡同。

  与“三缺”相伴相随的是“三难”顽疾,各级农科院所协作难、科技成果落地难、农民和企业需求难解决。

  农业科研因其公益性、长期性、地域性的显著特性,迫切需要形成“一盘棋”新格局。

  如何破解?

  广西农科院对症开方,率先在全国启动区市县农科院所三级联动改革。

  2009年,广西农科院与柳州、桂林、玉林、百色、河池五市政府签订协议,共建农科分院,改革拉开大幕。

  广西农科院党组书记、院长邓国富告诉记者:“三级联动改革,目的是构建一个区市县纵向联动、政产学研横向互动、专业人才双向流动的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既解决广西农科院在基层‘无腿’,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落地难的问题,又解决基层农科院所‘三缺’问题,形成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全区‘一盘棋’新格局。”

  “为分院量身定制发展‘组合拳’,是广西农科院落实和细化‘一盘棋’新格局的关键一招。”桂林市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赵奇玲说。

  管理方面,广西农科院和各市政府共建领导小组,掌舵定向;运行方面,实行一套人马、两块牌子,分院原有的隶属关系、管理权属、经费列支渠道不变,业务上接受广西农科院的指导。经费方面,广西农科院每年以项目方式支持各个分院。在合作方式上,分院与广西农科院科研团队联合申报承担国家、自治区科研项目,开展科研攻关,互相选派优秀人才任职或交流。

  经过5年探索,分院发展量质齐升。2014年,自治区政府印发《广西市县农科院所改革方案》,将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纳入一揽子建设计划,在自治区财政厅支持下,农业农村厅与广西农科院合作,在全区共建了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将分院建设经验延伸到县级农科所。

  自此,上中下游衔接、区市县联动的农业科研创新和成果转化工作奏响澎湃乐章。

  上游由广西农科院主导,攻关产业应用基础研究并挑战高精尖项目;市级农科分院在中游靶向发力,围绕当地优势特色产业开展应用研究;县级农科所在下游深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特色作物试验示范推广。

  目前,广西形成了“广西农科院+11个市分院+58个县域特色作物试验站”的农业科研创新推广新体系。

  一举四得 有位有为

  “农科院所改革,基层受益最大。”河池分院院长韦贵剑感受深切。

  综观各地,谓之“一举四得”。

  聚焦“位”的问题,有效解决了大部分市县农科所“空心运转”困局。

  “10年前这里一片荒凉,现在科研大楼拔地建起,2个国家级科研平台成功落地。”来宾分院院长冯斌喜不自胜。

  10年前,当时还没有市级农科所的来宾市,四家班子领导到广西农科院登门造访,渴盼联手共建农科分院,双方一拍即合。来宾市想方设法挤出编制,与广西农科院共建分院。眼下,分院在职在编42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类似这样的大变化并不少见。

  “三级联动改革为基层农科院所注入了新动能,10个分院、46个试验站从过去的差额拨款转为全额拨款单位,创新动力和服务能力增强,为地方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广西宏观学会首席专家苏腾坦称,兜底保障让基层农科院所脱胎换骨。

  聚焦“人”的问题,基层科技人才队伍建设跑出加速度。

  “我做梦都没想到,这辈子还能晋升为二级研究员。”钦州分院副院长黄欲晓感慨。

  职称晋升一直是基层科研工作者的“老大难”问题。共建分院、试验站之后,基层农科院所科研条件、转化平台迅速改观,学科带头人、优秀专家竞相涌现。10年来,分院和县级农科所新增专业技术人员263名;2021年度,这两级基层科研单位有4人评上正高职称,31人评上副高职称,高级职称人才比改革前增加1倍多。

  聚焦“能力”的问题,基层农科院所挺起创新脊梁,逐渐融入省区队和国家队。

  “共建分院,我们有机会跟院士团队学习和合作。”贺州分院院长叶万余感到庆幸。经广西农科院牵线搭桥,中国工程院张新友院士团队与贺州分院联手攻关,合作鉴定花生品种(品系)多达8000余份,为广西乃至全国的花生遗传改良育种作出了重大贡献。

  改革后,90%以上的基层农科院所扩大了“朋友圈”。11个分院全都承担了国家或自治区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的功能,还成功申报了重大科技专项,“国字号”科研平台相继搭建,灵川桃试验站、兴安葡萄试验站、永福罗汉果试验站融入到国家产业技术体系。

  聚焦“地”的问题,市县农科院所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终于“脚踏实地”。

  “我们农科所原来没有办公用地,没有试验用地。特色试验站建立后,政府拨给了固定土地,农业科研从此有了立足之本。”靖西高海拔特色作物试验站负责人说。

  据统计,共建分院和特色作物试验站以来,各地分院和试验站全都有了固定办公用地,其中一半的特色作物试验站试验用地面积达到200亩。

  特色作物 全国冒尖

  2018年度荣获全国甘蔗区域试验成果第一名;“十三五”期间,在右江河谷示范推广甘蔗优良新品种25个,推广面积193万亩……广西农科院百色分院的甜蜜事业越酿越甜。

  2009年,百色分院成立后,4个“国”字号科技创新平台相继落户。“得益于广西农科院管理、人才、技术的支持,我们首创甘蔗一次性施肥新技术,单产创新高,研究成果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百色分院原院长贺贵柏说。

  “连天线”又“接地气”是58个特色试验站科研工作的鲜明特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三级联动改革打造了一批全国冒尖的特色作物。

  横州鲜食玉米试验站凭借广西农科院新品种新技术的支撑,带动当地甜玉米种植面积连续几年达25万亩,规模稳居西南地区第一。特别是金美甜616真空包装加工在香港获得STC检测证书,成为广西唯一供港免检甜玉米。横州鲜食玉米逐渐走上从“称斤卖、成吨卖”到“论个卖”的提质增效之路。

  兴安葡萄试验站、北海西甜瓜试验站、恭城柿试验站、昭平茶叶试验站协助企业开展“绿色食品”认证,开展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中国水果出口基地、生态原产地保护认证等品牌建设,成效显著。

  13年辛勤耕耘,交出亮眼成绩单:分院、试验站成立以来,先后选育新品种160多个,示范推广新品种新技术6975个,建立示范基地883个,累计推广2亿多亩,新增经济效益200多亿元。(记者 李新雄 通讯员 关妮纳)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湖南多地开展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

  • 探访冷湖天文观测基地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截至2022年末,我国电动自行车社会保有量已达3.5亿辆。2023年,全国规模以上企业累计生产电动自行车4228万辆。
2024-04-23 04:00
22日是第55个世界地球日,今年的主题为“全球战塑”。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宏观经济研究院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当日发布的《废塑料化学循环综合性研究报告》显示,
2024-04-23 04:25
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天文学家正在给黑洞做“计算机断层扫描”(CT)。超级计算机模拟显示,以吸积盘结构绕黑洞旋转的物质会在名为耀斑的高能事件中周期性喷发。
2024-04-23 10:03
4月25日至29日,以“创新: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为主题的2024中关村论坛年会将在北京举办。
2024-04-23 10:02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石油剩余技术可采储量38.5亿吨,天然气剩余技术可采储量66834.7亿立方米。
2024-04-23 10:01
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2024-04-22 13:57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2024-04-22 10:03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024-04-22 10:02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2024-04-22 09:59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2024-04-22 09:58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4-04-22 09:55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