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个剧作家的心愿:把黄文秀的故事永远讲下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西> 要闻 > 正文

一个剧作家的心愿:把黄文秀的故事永远讲下去

来源:广西民族报2024-08-02 21:46

  “时代楷模”黄文秀离开5年多了,但她依然活在人们心里。怀念黄文秀的方式各不相同,剧作家林超俊选择的方式是书写和宣讲,一写就写了5年,长篇报告文学、微广播剧、舞台剧、电视节目、微电影、配乐朗诵、歌曲等先后问世,宣讲会一讲就讲了100多场,足迹遍布新疆、辽宁、山东等全国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有些朋友、同行不理解:“这么多年了你怎么还在写她?”他自嘲:“没办法,陷进去了。”云淡风轻的回答背后,是一次次不辞辛劳的采访、一场场不计名利的宣讲,是一个个看似偶然、实则坚定的选择。

黄文秀生前留影

  挖掘黄文秀的故事

  让一件件往事“重见天日”

  林超俊就职于广西文联,此前曾在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当过法官,在广西广播电视台做过编导。作为广西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他担任过电视剧、电影、纪录片、大型综艺晚会和各种舞台剧的编剧、导演,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电视剧“飞天奖”、中国电视金鹰奖、全国少数民族题材电视“骏马奖”、中国戏剧奖、中国出版政府奖等多项国家大奖。讲故事对他来说不算难,但如何讲好黄文秀的故事,却是不小的挑战。

  2019年6月17日凌晨,黄文秀遭遇山洪罹难,6月28日,林超俊就踏上寻访黄文秀故事的旅程。花费约10个月的时间,林超俊采访了近200人,从黄文秀小学、初中、高中、大学本科、研究生的同学、老师,到与她共事的领导、同事,从她的亲人、朋友,资助过她的爱心人士,到她帮扶过的村民,都一一寻访。“我要采访的对象已经不在了,只能通过旁证材料来了解她过去的故事,一些点点滴滴来印证,这个工作量极其的大,面对的困难会更多。”林超俊说。

  黄文秀在不同的地方求学、工作,每个阶段接触的人都不同,为了拿到第一手资料,林超俊不断穿梭于南宁、百色、田阳、乐业各地,想方设法挖掘线索。他还不远千里,前往黄文秀本科就读的山西省长治学院采访,只为寻找到黄文秀更多的故事。单是黄文秀生前驻村工作的百坭村,他就去了10多次,也因此见证了村道从泥泞的砂石路变成硬化水泥路。

林超俊(中)采访黄文秀家人

  那时,公开报道中还未涉及黄文秀读高中时的情况,林超俊通过多方寻访,了解到黄文秀是“全国扶贫状元”、广州市政协原主席陈开枝帮扶过的无数百色贫困学子之一,又在图书馆找到《南方日报》一篇关于陈开枝第101次到百色扶贫的报道,顺着这篇报道的线索,让黄文秀与陈开枝这位“广州亲人”之间的珍贵往事“重见天日”——2007年9月至2008年6月,在百色祈福高中复读的黄文秀领过陈开枝筹集的助学金;2017年12月12日,当时挂任百色市田阳县那满镇党委副书记的黄文秀,当面向陈开枝表达了感激之情。

  在林超俊的挖掘和书写下,更多的人知道了这段情缘并被深深触动,其中包括陈开枝本人。“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出生于1940年,被称为“永不言倦的扶贫老人。”1996年中央作出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部署,广东帮扶广西,广州对口支援百色,时任广州市常务副市长的陈开枝自此与百色结下不解之缘。1996年至2023年间,陈开枝到百色市考察126次。他牵线搭桥共募集资金8亿多元,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10万多人。

  林超俊记得,陈老看到自己与黄文秀当年在那满镇的合影时,不禁感慨万千、红了眼睛——他在记忆深处找到了关于黄文秀的片段,既对自己帮助过这么优秀的青年感到欣慰,又为她的逝去而伤心难过。“开枝主席很珍惜与文秀的这种缘分,因为这个更对百色多了一份深情,觉得要培养更多像文秀这样的干部,决心要办‘文秀班’。”林超俊说。

  在陈开枝的牵线搭桥下,2020年5月至2024年6月,百色市教育基金会共募集到资金8000多万元,在全市大学、高中、中职、初中、小学等70多所学校创办“文秀班”218个,资助学生超1.09万人。

  2023年12月,微广播剧《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捐赠活动在百色举行,该剧总编剧、导演林超俊(左一)和“全国扶贫状元”陈开枝(左三)、黄文秀的姐姐黄爱娟(右三)、广东大音音像出版社副总编辑杨俊(左二)等合影。

  志愿宣传黄文秀

  “宣传文秀是永远可以做下去的事”

  不止是黄文秀与陈开枝老人的故事,林超俊还挖掘书写了黄文秀的许多故事。5年来,他创作了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时代楷模》,并担任国家广电总局迎二十大重点电视节目《闪亮的坐标》(黄文秀专辑)和61集系列微广播剧《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的编剧、导演。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评论家李炳银对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给予高度评价,他在《脱贫攻坚行动的报告文学一瞥:读懂中国的厚重书写》一文中写道,这部作品在他看来是“迄今描绘表达黄文秀精神事迹最真实全面、深入生动和富有情感体会的作品”。

  国内第一部深入挖掘黄文秀题材原创长篇报告文学《新时代的青春之歌:黄文秀》

  《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微广播剧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是关于黄文秀题材的国内首部长篇系列微广播剧,填补了该题材在广播剧这类文艺体裁上的空白。今年2月,林超俊凭借该作品荣获广西文艺最高奖——第十一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编剧奖)。电视节目《闪亮的坐标》(黄文秀专辑)在网络平台的浏览量超7亿次,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

  61集系列微广播剧《新时代的芳华——黄文秀》在中宣部“学习强国”和喜马拉雅平台等播出

  通过这些作品,人们知道了黄文秀小时候帮助弱者的事、她发动宿舍姐妹一起考研的事,她对广西民族传统文化的关注和思考、她与“无锡亲人”的故事、她的家风、她研究生毕业后返回百色参与家乡建设的决心……一件件“小事”平凡却感人至深。

  从故乡到远方,再从都市回到乡村,从心怀梦想到脚踏实地……林超俊笔下的黄文秀,是可爱的、真实的,也是伟大的。这一路记录的点点滴滴,令林超俊为之动容。他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黄文秀的故事并从中获得力量,宣讲就是其中一个方式。其间,他恰好被自治区党委直属机关工委选聘为“红色文化专家组”成员,于是就此走上了宣讲之路。2019年至今,关于黄文秀的报告会、宣讲会、讲座,他一共讲了106场,现场聆听的观众累计约5万人。无论是区内的高校、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还是北京、上海、广东、山西、辽宁、新疆等省(自治区、直辖市),只要工作能安排开,他都尽量克服困难去宣讲。

  他给自己定下一个规矩——宣讲属于志愿服务,讲课费之类坚决不收。“我去宣讲不是为了要报酬,是想把文秀的这种正能量传递下去,哪怕只影响一个年轻人,我觉得也值了。”林超俊说。

  有一次,他应邀到新疆乌鲁木齐市宣讲,也许是因为不适应气候环境,宣讲会刚开始他就出现流鼻血的症状,后来是一边塞着棉球,一边把文秀的故事讲完了。

  今年5月21日,林超俊所作的黄文秀精神宣讲活动的第100场在广西职业师范学院相思湖校区举行,其独特的视角、细腻的讲述和真挚的情感引发在场数百名师生的共鸣,现场掌声不断、气氛热烈。讲座结束后,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同学,受访同学纷纷表示受益匪浅,他们或被黄文秀的精神品质所感染,或从她的故事中得到启发。

  宣讲100余场,是林超俊之前给自己定下的小目标,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我会继续讲下去。”林超俊说,“有些人觉得这事该翻篇了,是因为他们没有深刻认识到,宣传文秀是永远可以做下去的事。”

  像黄文秀那样活

  “这个时代我们怎么活得有价值很重要”

  写黄文秀故事的过程,对林超俊来说有时像在“照镜子”,他的脑海里会不时闪现这样的问题:“假如有一天我突然不在了,我能给这个世界留下什么?”“和革命年代打江山的烈士们比,我们还活着,已经很幸福了,我们要怎么活?”

  林超俊在黄文秀身上找到了答案。

  “我觉得应该像文秀那样,做一个干净的人,不要有那么多私心,不要太计较得失。”林超俊说。“从文秀身上,我更能体会到,要做成一件好事、践行一次信念或许并不难,难的是一直坚持下去,时时行,处处为。”

  林超俊30多年来一直坚持主旋律创作,他写过很多正能量的人物,但大多扮演观察者和讲述者的角色,而在写黄文秀故事的过程中,他不仅是书写者,还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参与者与实践者。

  他为百坭村的特色产业持续发展出谋划策,推动烟叶产业扩大规模。还为百坭村与黄文秀的母校——长治学院、北京师范大学架起沟通的桥梁,帮助村里砂糖橘、鸡、鸭、山茶油、茶叶等农产品建立稳定的销售渠道,解决了种植户、养殖户的后顾之忧。

  林超俊出生在百色市田东县农村的一个壮族家庭,老家和黄文秀的老家田阳距离二三十公里,两地的语言、自然环境非常相似。这也让他对黄文秀一家、对百坭村有了一份特别的感情。黄文秀的姐姐黄爱娟遇到难事会找他商量,他会给出真诚的建议。她想建一座能还原妹妹成长经历的纪念馆,他也帮着出主意、想办法。

  他所做的事早已超出一个剧作家的“本分”,也会有身体吃不消的时候,但他觉得,“一说到黄文秀的事、百坭村的事,总觉得好像跟自己有关”,能帮就帮,能做的都尽力去做。

  林超俊未来的规划还是和黄文秀有关,他打算再写一本关于黄文秀的书,写她离去以后乡村的巨变。他还要推动中小学生开展学习黄文秀品质主题研学活动。黄文秀的母校计划将黄文秀大学期间的故事拍成一部电影,他应邀进行电影创作,剧本目前正在创作中。

  林超俊(左一)和电视剧《大山的女儿》导演雷献禾就剧本创作进行讨论。他说,德国有个作家写了一部经典巨著,名字叫《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是大家米切尔·恩德的巅峰之作,在德国耳熟能详的程度等同于中国的《西游记》,被多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画片、芭蕾舞剧、歌剧、话剧等,也获得了许多国际大奖。这是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因为当你把这个故事读完后,它又会由这个故事引出另外一个故事,另外一个故事又会引出一个另外的故事……就这样,它成了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黄文秀就是一个永远讲不完的故事,要代代相传下去。”林超俊说,“她是‘七一勋章’获得者、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是时代楷模,也是我心中的楷模。我想告诉大家,英雄的出现不是偶然的,是她的奋斗、她的成长轨迹造就了她!我们作为一个普通的人、普通的家庭,同样能培育出像她一样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记者:韦颖琛

  审核:黄 云

  复审:黄浩云

  监制:韦秀观

 

[ 责编:张璐琢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低轨卫星

  • 走进第八届数字中国建设峰会现场体验区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