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10日清晨,广西百色市德保县东凌镇新屯村那王教学点,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伴随着庄严的国歌声冉冉升起,23名学生仰着小脸蛋对着国旗行注目礼。
“我们热爱大山,热爱学生,热爱教书,要在这里一直工作到退休。”该教学点校长兼班主任黄永勇说。
大山间的那王小学 莫超驿 摄
东凌镇距离德保县城70多公里,是该县最偏远的一个乡镇,从东凌镇政府到那王教学点还有10多公里的路程。教学点设一至三年级,共2名教师、23名学生。教师黄永勇、黄秀碧是一对夫妻,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个教学点为“夫妻学校”。
53岁的黄永勇已坚守大山教书育人36年,51岁的黄秀碧毕业后回到家乡东凌镇任教,至今也有30年。志同道合的两人一起共事,从相识、相知到相爱,并结为夫妻。1997年两人结婚后,为方便教学,吃住都在学校,不忘初心乐坚守,以校为家育桃李。
黄秀碧在讲课 莫超驿 摄
“以前那王教学点最盛时有6个年级,12名教职工,180多名学生,后来学生数逐年减少,大部分老师也逐渐调离。”回忆往昔,黄永勇说,新屯村条件艰苦,很多老师不愿来,有的来了也待不久,“我们夫妻俩也有几次调离的机会,但想到在这读书的大多是留守儿童,我们走了,孩子怎么办?”
黄永勇在讲课 莫超驿 摄
决心坚守在大山深处教书育人的黄永勇夫妇,把学生当成亲人一样呵护,除了给学生教授语文、数学、思想品德、音乐、体育等课程,他们还要给学生做饭,照顾他们午休,护送他们回家。
课间活动 莫超驿 摄
每天中午十一点左右是孩子们的午饭时间,黄永勇和黄秀碧从早上就要开始忙活。上午课间劈柴、洗菜、切菜,临近十一点再生火、炒菜。下课铃一打,孩子们便拿着碗,从教室飞奔到厨房门口排队打饭。
夫妻俩给孩子们分饭 莫超驿 摄
“饭够不够?肉片要不要再来点?”黄秀碧一边说,一边用大勺把饭菜盛到孩子们碗中。夫妻俩为23个孩子都申请了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补助资金,每个孩子每天有5元的补贴。食材由配送公司每周送到学校,再由两人分装冷藏保存。“青菜、木耳、肉片和鸡蛋吃得多,我们做饭简单,但保障基本的营养没问题。”黄永勇说。
为让孩子们在上学路上确保安全,黄永勇和黄秀碧夫妻两还把家离学校较远的8个留守儿童留在学校住宿,晚上为他们热水洗澡洗漱,督促就寝,夜里多次起来照看,给他们盖被子等。
“两位老师就像我的父母一样,不仅教我们知识,还在生活上关心我们。我要好好学习,用好成绩来回报老师。”留守学生陆意微用纯朴的话表达对老师的感激。
组织室外活动 莫超驿 摄
30多年来,在黄永勇和黄秀碧和培养下,一批批优秀学子走出大山,走向社会,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黄永勇和黄秀碧也多次获得教学优秀等次奖,先后荣获百色市优秀教师、德保县优秀教师和优秀班主任等称号,并在2021年12月,荣登“中国好人榜”。
(通讯员 岑秀杯 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 周仕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