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文化·博物】敦煌出土的墨书麻纸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文化·旅游 > 正文

【文化·博物】敦煌出土的墨书麻纸

来源:甘肃日报2025-11-18 14:06

  文/赵媛媛  张春生

  1998年10月,在玉门关遗址一个文保项目的前期调查和试掘中,敦煌市博物馆工作人员在小方盘城南侧的房址中,发现了4片麻纸,其中1片有着清晰的墨书文字。那方不到半个巴掌大小的麻纸残片,覆压在有纪年的汉简旁已近两千年,当考古刷拂去覆土,麻纸上有如昨日着墨落笔的西汉墨书让在场的人惊喜不已。

  (一)

【文化·博物】敦煌出土的墨书麻纸

小方盘城遗址发现的“西汉墨书麻纸”。 本文图片均为资料图

  按照文物考古的命名规则,这片纸张被命名为西汉墨书麻纸,冠以出土地,也称之为敦煌西汉墨书麻纸。纸面纤维不匀,质地明显要比当代宣纸厚,麻黄色中泛出些许白,铺展开后,麻纸长为3.5厘米、宽2.4厘米,还不到一块饼干大,边缘撕断的纤维经纬交错,如同历史磨砺留下的齿痕。它没有“滑如春冰密如茧”的细腻,有的只是麻丝的质朴与坚韧。

  真正让这片麻纸引人关注的是上面的墨迹——从右至左竖行书写,4行29字,书写工整,墨色如新,墨迹浸润纤维,蚕头力透纸背,属于典型的西汉官方书体风格。经考释,墨书文字为“陵叩頭再□言/君夫人御者足下毋/不審至不陵不□□ /從者景君惠大□”,似为书信。

  麻纸上的字迹,直观地证实了当时的麻纸已经可以用于书写。根据与麻纸同层出土的有纪年的汉简判断,西汉墨书麻纸最晚当是汉成帝刘骜绥和二年(公元前7年),这要比蔡伦在东汉和帝刘肇元兴元年(公元105年)制造并奏报朝廷的“蔡侯纸”早113年。西汉时期,纸张虽然已经发明且用于书写,但应该是受到技术、工艺和原材料以及产品稳定性等影响,并没有实现大规模生产和应用。经历百余年后,到东汉时期,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原料易得,工艺简化,实现了纸张的较大规模量产,大大加速了知识的积累和普及。

  西汉时期的这封“白纸黑字”家书给我们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写信的麻纸是从哪里得到的?是附近制作,还是上级配发,抑或是自己购买……为什么会沉埋在玉门关?是驻守在玉门关的戍卒写给远方亲友的信件没有寄出,还是远方亲人寄给玉门关戍卒的家信被珍藏,抑或是玉门关外寄往中原郡县的书信在办理通关手续时遗落在了这里……

  想象一下,在河西走廊的尽头,在敦煌的烽燧之下,一位戍卒,或许正借着如血的残阳,就着摇曳的油灯,俯身在这片麻纸上,深情地写着家书。他的指缝里还髹着塞外的细沙,笔端却流淌着中原的月色,故土的稻香。

  (二)

  提到纸,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东汉蔡伦的“蔡侯纸”。“蔡伦发明造纸术”的根据,主要来源于中国重要的史书《后汉书》。由于《后汉书》对这一事件的记录非常明确,而且在当时和历史上又具有重要意义和地位,所以在没有其他历史文献为证的情况下,后人便认定是东汉蔡伦发明了造纸术。

  那么,造纸术究竟起源于何时?谁是造纸术的发明人?根据当下的研究,有好几项考古发现表明,在蔡伦之前的西汉时期中国就已有了“纸”,这两种观点引起了学术界多年的争论。

  目前,敦煌出土的这件西汉墨书麻纸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明——早在西汉时期,中国就有了真正用于书写的纸张。也就是说,并不是蔡伦发明了造纸术,准确地说,应该是到了东汉时期,蔡伦进一步改进了造纸术,他制造出来的麻纸质量更好、更适合书写、使用的原材料也更节省成本,因此,在当时能够实现较大规模的量产。现在看来,那些交织的麻纤维间,分明藏着更确凿的答案——早在公元前7年,匠人们已将麻纸创造成了文明的载体。

  近年来,有关专家和学者对敦煌地区玉门关遗址、马圈湾遗址、悬泉置遗址出土的麻纸进行了分类整理和深入研究,证明从敦煌地区出土的大量纸文书残片和麻纸,是目前中国考古发掘中,发现两汉及魏晋时期古纸最多的地方,年代涉及西汉武帝、昭帝及宣、元、成帝至东汉初到西晋等。

  敦煌出土麻纸数量之大、种类之多、时代跨度之久,在中国考古发掘中实属罕见。

  纸出现以前,书写载体经历了金石竹木帛等迁变,殷商时期,象形文字刻在龟壳和兽骨上,后世称之为“甲骨文”。春秋战国时期,开始使用削薄的竹片和木片来书写,称之为“竹简”或“木牍”。不过,在竹简和木牍上书写的信息量有限,倘若要博览群书,必得把大量竹简或木牍编链成册,装满一屋子或者几牛车,于是,“汗牛充栋”“学富五车”便成了称赞某人藏书丰富、读书甚多、知识渊博的代名词。

  除了简牍书写,那时的人们还在帛或锦缎上书写,但因成本太高无法普及,仅在极为重要的敕命文书、要情递送以及家有余金的饶富人家使用。到了唐宋时期,随着书法艺术至臻至纯,造纸技艺也不断提高和细分,最为贵重的要数欧阳修、梅尧臣等文人墨客称赞不已的“澄心堂纸”,这种纸是五代十国南唐时期徽州地区所产的一种宣纸,每一幅长达五十尺,从头至尾匀薄如一,“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南唐后主李煜更是对其爱不释手,命人专门督造,只供宫廷使用,并且将这些纸贮藏在书斋澄心堂,于是纸因堂名,流传后世。

  如今再看那些汉塞烽燧面世的麻纸残片,正是书写载体更替演进的印记。

  (三)

  目前,文物工作者在各地的遗址中,还发现不少西汉麻纸。

  1933年,考古学家黄文弼先生在新疆罗布淖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一块4×10厘米的植物纤维纸,质薄、形状已不完整。同时,出土有汉宣帝黄龙元年(公元前49年)的木简。

  1957年,文物专家们在陕西省灞桥砖瓦厂发现一座西汉时期的古墓,经过长期的考古发掘,专家们发现一块面积约为10×10厘米的纸标本,通过化验,证明它是麻类的植物纤维纸。

  1973年,在居延肩水金关遗址,发现两件土麻纸,一件与西汉宣帝甘露二年木简共存,它的主要材质也是大麻纤维。

  1978年,在陕西省扶风县中颜村发现的麻纸,出土于一处西汉晚期的窖藏中。纸片被揉成团状,分别塞在三个铜泡内,外观乳黄色,坚韧耐折,有较好的色泽。展开后最大的一片长、宽各7厘米。经鉴定,与居延宣帝时期的麻纸相似。

  1979年,在马圈湾烽燧遗址出土七八片麻纸,而最大一片麻纸是西汉宣帝元康年间的。

  如果说,敦煌出土的西汉墨书麻纸是最早具有书写墨痕的麻纸。那么,1986年出土于甘肃天水放马滩五号汉墓的西汉麻纸,则是目前世界上已知最早的纸张实物。纸上用墨线绘有山、川、崖、路、河等,也是一幅世界最早的纸绘地图。根据文物考古专家断定,这是一张为西汉文帝或景帝(公元前179年—前143年)时期的纸质地图。

  如今,玉门关的风还在吹,而敦煌西汉墨书麻纸所代表的那种沉默而坚韧的力量,是历史的底色,是风吹不尽,沙掩不了的。它是丝路文明的基因密码,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印迹,更是时光写给今人的信笺——那些纤维间的墨痕,从来都不是静止的文字,而是文明从未中断的传承。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中欧青年对话会2025”在京举行

  • 山东东营:河海交汇的湿地之城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如今,在学习中遇到问题可以问人工智能,写作业也可以用人工智能辅助查询信息。正如这名同学所言,生成式人工智能正改变传统的以知识积累和传递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2025-11-18 10:28
11月17日,在水利部举行的“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精神 推动节水产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水利部副部长陈敏介绍,目前,我国节水产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
2025-11-18 04:20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创新大会17日在乌鲁木齐举行。会上,干旱区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全国重点实验室、丝路水实验室、昆仑智能装备实验室、
2025-11-18 04:20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评价导向,深化项目评审、机构评估、
2025-11-18 04:25
近日,2025年6G发展大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举行。
2025-11-18 04:20
这台高能非弹谱仪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利用了中子不带电、穿透力强的特性,能够直接探测到物质内部的微观运动。
2025-11-17 08:56
建立和完善国家公园监测网络体系,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的重要实践,是践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2025-11-17 04:30
浙江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聚集地之一,也是长三角地区珍贵的物种基因库。
2025-11-17 04:30
近日,我国科研团队在嫦娥六号月背样品中首次发现大型撞击事件成因的微米级赤铁矿和磁赤铁矿晶体,揭示了全新的月球氧化反应机制,为环绕南极-艾特肯盆地磁异常的撞击成因提供了样品实证。
2025-11-17 04:30
在不久前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国际协调理事会第37次会议上,内蒙古大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陕西周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批准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
2025-11-17 04:30
以“智跃无界,开源致远”为主题的操作系统大会2025(以下简称“大会”)在北京举办。
2025-11-14 17:08
我国在4个国家开展6处文物古迹保护修复,49项中外联合考古项目涉及28个国家和地区,用实际行动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不断丰富世界文明百花园。
2025-11-13 07:07
由四川省人民政府主办的2025世界动力电池大会12日在宜宾市开幕。
2025-11-13 04:55
据估算,太阳每秒钟释放的能量,可供全人类使用约70万年。模拟太阳来产生无尽的清洁能源,也因此成为人类的“终极能源梦想”。
2025-11-13 04:55
日前,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智能机械研究所、中科合肥智能育种加速器创新研究院联合发布重要成果:全链条机器人育种家“小海”与“海霸设施”小麦快速育种商业化服务平台同步启动,标志着我国在智能育种装备与工程化应用上取得关键突破。
2025-11-13 04:55
日前,记者从全球规模最大的恐龙蛋化石遗址——湖北青龙山恐龙蛋化石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获悉,数字化档案建设团队正为库藏的每一枚较完整恐龙蛋化石,赋予由“保护区名称—化石产地名称—库藏箱编号—标本编号”构成的唯一“身份证ID”。这标志着该保护区首次实现恐龙蛋化石专属标识管理。
2025-11-13 04:55
困扰无数人的睡眠问题,终于有一部纪录片说清楚了!
2025-11-13 08:55
国家卫生健康委百万减残工程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院校长吉训明介绍,目前,全国已有20个省份成立减残工程专委会,8个省份正在积极推进。
2025-11-12 07:24
2025年是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理论物理学奠基人、“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彭桓武诞辰110周年。
2025-11-12 07:23
由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牵头,联合国内外多家科研机构组成的研究团队,通过对现存及灭绝长臂猿的大规模基因组测序与比较分析,系统阐明了长臂猿科的演化历程、种群动态及其标志性长臂表型的遗传基础,为全球长臂猿的保护行动提供了新的科学见解,相关研究成果日前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细胞》。
2025-11-12 05: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