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渭源县文旅新城棚户区改造集中供热工程全面投用。图片由渭源县委宣传部提供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马富平陈恩武
“提前10天供暖了!”
10月21日清晨,渭源县天华小区的牛桂芳老人像往常一样习惯性地摸向暖气片,当掌心触到一片温热时,这句惊喜的话语,为渭源县的深秋注入了第一股暖流。
这份“早到的温暖”并非偶然,而是渭源县委、县政府将冬季供暖视为关乎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大事”,是从“按时供暖”向“天冷就供暖”理念转变的生动实践。
从“冬病夏治”的未雨绸缪,到“暖流早至”的承诺兑现,渭源县彻底改变了过去“冬季修修补补”的被动局面。去年12月,渭源县文旅新城棚户区改造集中供热工程启动,在县委、县政府的靠前指挥下,施工单位夜以继日,克服地质复杂、环境多变等诸多困难,将原计划两年半的建设周期,缩短至10个月,高质量完成了这项史上最大规模的供暖改造工程。
如今,在渭源县正煜供热有限公司,两台165吨的循环流化床锅炉已稳定运行。指挥中心的大屏上,各项数据跳动正常。“系统运行稳定,已提前供暖。”县热力服务中心主任汤亚龙脸上满是欣慰。这项工程不仅新建了锅炉房与环保设施,更改造升级了16.7公里的城区一、二级供热管网,相当于为城市重新铺设了一条“温暖动脉”,可满足500万平方米的供暖需求,保障县城未来8至10年的供热安全。
“时间紧、任务重,我们采用分段施工、夜间回填等方式,最大限度减少对市民生活的影响,也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支持。”县住建局副局长张彦龙介绍道。这16.7公里的管网,不仅是输送暖流的管道,更是连接政府与民心的桥梁。
霜降即至,暮色中的渭源县城,万家灯火透着融融暖意。这项“暖民工程”,不仅体现了“渭源速度”,更用早到的温暖,诠释了“民生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