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2025-08-22 09:37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赵媛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兰州中山桥褪去白日的庄重,披上了一身流光溢彩的华裳,红色、紫色、黄色、蓝色的灯光不断变换,宛如横卧于黄河之上的一条璀璨光带。每到旅游旺季,这座有着“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铁桥,游客熙攘、络绎不绝。而在80多年前,这里也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由苏联提供的大量援华物资跨过这座银灰色的铁桥,运送到全国抗日前线。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夜幕下的中山桥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竣工于1909年、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最原始的“妆造”其实是土红色。这座百年老桥为何又会“变装”?这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

  百年铁桥“色变” 重拾记忆

  00:00/00:00

  设为列表图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作为大后方的甘肃省会兰州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骤然上升。这里既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枢纽,由苏联提供的大量援华物资经兰州中转后运送到全国抗日前线,又是中国空军的重要战区和训练基地,从而成为日本空军不惜代价频繁空袭兰州的主要原因。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援助中国政府的各类物资,从阿拉木图进入新疆后,经甘肃玉门、嘉峪关、酒泉、武威,最后到达兰州。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

  日军为了切断这条重要“输血”通道,将中国困于孤立无援的绝境,便对兰州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轰炸。中山桥作为黄河上游唯一一座跨黄河桥梁,遂成为日军在兰州重点轰炸的对象。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

  当时,土红色的中山桥极为显眼,为了保护这条重要的运输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便将土红色的桥身改涂为银灰色,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颜色。“当时中山铁桥两边的牌坊也被拆了,就害怕燃烧弹一撂下去,容易起火,因为中山桥的桥面都是木头制作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说。这些细节正是兰州空战作为“生死防线”的生动物证,这也见证了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

  中苏将士比肩长空 灭敌气焰

  00:00/00:00

  设为列表图

  “日军飞机第一次来的时候,兰州人都没有见过飞机,好多人就站在平房的屋顶上抬头观望,当时日军的飞机飞得相当低,紧接着就是机枪从高空扫射、从飞机上抛炸弹,当场打死、打伤了几个人后,老百姓这才害怕了,都着急忙慌地跑下去躲着了。”邓明说。

  邓明所描述的“日军飞机第一次来”,便是发生在1937年11月5日,日机7架轰炸机首次空袭兰州,在兰州东郊的拱星墩机场投弹数枚后离去。之后,便对兰州、靖远、陇西等城市进行了多次轰炸。根据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境内遭受敌机空袭损害统计表》载:自1937年7月至1941年9月,日机空袭甘肃各市、县共71次,出动飞机1081架次,投弹4090枚,共造成1426人伤亡。而这一时期,日军先后空袭兰州36次,累计出动飞机670架次,投弹2738枚,造成215人死亡、191人受伤,损毁房屋21669间。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关于兰州空战部分影印资料(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日寇对兰州的疯狂空袭激起了全城人民的极大愤慨,轰炸不仅没有达到日军“挫败抗战意志”的妄想,反而更加坚定了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无限勇气。

  1939年2月20日,正值中国农历大年初二,空军兰州基地接获防空司令部预警,30架日军飞机分三批空袭兰州。在新年的第一次警报声中,中苏空军飞机及时起飞迎战。当日上午11时,9架日机由北面侵入市区上空,准备投弹轰炸,我方飞机迎头痛击,日机战斗队形当即被冲散,3架日机被我方击落;接着又有12架日机由西侵入市区上空,我方高射炮猛烈射击,其中一架日机中弹起火,其余仓皇东逃。不久,第三批日机9架飞临,企图投弹,遭我方驱逐机有力拦截,3架被当场击落,其余逃窜。此次空战,取得了击落日机9架的重大战果,其中1架远程轰炸机坠落于兰州东部马家山,现场勘察,有敌尸7具,内含空军大尉1名。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展厅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滑稽的是,虽然战败,但是日本方面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是自顾自地吹嘘击落我军飞机36架,这已经超过了当日我军起飞飞机的总和,但这也让日本方面判定兰州防空力量已经瓦解,中国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再来阻拦。于是,3天后,日军又开始了对兰州的再次空袭。”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王柏华介绍道。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展厅内兰州空战有功人员名单展板(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1939年2月23日,20架日机于中午12时由东北方向侵入兰州领空,向市内民房及黄河沿岸一带投弹,此次空战较前次更为激烈,双方出动机数更多。“这次轰炸中,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普照寺藏经楼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一代名僧蓝方丈也不幸殉难,轰炸结束后,寺内的‘泰和铁钟’被移至五泉山公园供人敬拜。”王柏华说,“这一次空战,共击落6架日机,我方无一死伤,这不仅重创日军飞行编队,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四天两次空战,中国空军共击毙包括上田虎雄、二井卓、松尾原重等飞行员63名,击落敌重型轰炸机15架,创下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空战歼敌最多的辉煌成绩,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兰州空战报道的照片展板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陈列墙上,一篇《击落敌机九架——兰州空战告捷》的稿件记录了当时的战况;另一幅1939年2月23日的《社会日报》上,以《苏无敌空军拱卫皋兰,“红色路线”固若金汤》为标题的稿件,也报道了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抗击日军轰炸兰州的消息。

  历史融入城市血脉 永久铭记

  00:00/00:00

  设为列表图

  在兰州市白塔山东侧山麓,兰州空战纪念亭记录着这段难忘历史。重檐彩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六角重檐纪念亭,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庄重。纪念亭前的台阶正中,一座黑色纪念碑上用俄文铭刻着苏联籍飞行员烈士的英名,他们背井离乡,为了正义与和平,将热血洒在了异国的天空。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镌刻着苏联烈士姓名的纪念碑

  纪念亭内,高约3米、宽1米的纪念碑,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承载着那段厚重的历史。碑体正面书写“兰州空战纪念碑记”八个大字,背面刚劲有力的楷体字详细记载了日军的残暴空袭经过,以及中苏空军并肩作战的英勇篇章。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位于白塔山东侧山麓的兰州空战纪念亭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展厅中,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兰州牺牲的烈士名单高高悬挂在展厅一角,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中,有人行少先队队礼,有人鞠躬致意,也有人盯着名单沉默思考良久。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这场刻骨铭心的战争,但一定听过不少全民皆兵、共抗外敌的英雄史实:曾运送物资的苏联卡车,由永登县朱家园子经过庄浪河时,因地形不熟,落入河水深处,当地群众数十人主动跳入河中,将车救出;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骆驼巷村外,种稻子的农民曾救起一名跳伞的苏联飞行员,事后,兰州有关方面特意将这几位救人者请到城里,设宴致谢并请他们看电影;现在广为传唱的《达坂城的姑娘》也诞生在援华物资运输中的一次联欢会上,这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经王洛宾加工整理、填词改曲,从兰州传遍大江南北。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日军轰炸兰州照片展板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空战中,中苏两国空军勇士们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兰州作为苏联援华物资集散地的安全,为全国抗战胜利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兰州空战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军妄图瓦解中国人民抗战意志、切断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企图,更重要的是,守住了西北国际交通线这一抗战‘生命线’,有力保障了以兰州为中心的国际交通线的畅通。”王柏华说。

  如今,中山桥早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天堑的唯一通道,它静卧于黄河之上,见证着兰州的发展、繁荣和进步。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出席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祝大会

  • 习近平观看庆祝西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文艺晚会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为什么鼓励科技成果“先使用后付费”?具体如何操作?
2025-08-21 09:51
一项近日发表于《科学》的研究发现,在血液中循环的血小板会吸收肿瘤细胞释放的DNA片段,从而成为液体活检的重要DNA库。
2025-08-21 09:48
在地球的深海热泉、湿地,或者动物肠道和沉积物等环境中,生活着一群“无氧居民”——厌氧微生物。
2025-08-21 09:46
上半年,我国煤炭产量稳定增长,煤炭进口同比下降,煤炭供给比较充足。
2025-08-21 09:42
当前仍有很多因素制约着新能源汽车维修服务技能人才培养,导致了技能人才短缺问题。
2025-08-21 09:41
华东师范大学研究员张伟团队联合德国、美国等国科研人员,首创室温催化转化技术,为全球塑料污染治理提供了全新解决方案。
2025-08-20 09:47
南京大学研究团队与国际合作者在82光年外的唧筒座天区发现了一个极其罕见的两级四星系统,这是相互环绕的一对超冷褐矮星与一对年轻红矮星。
2025-08-20 09:44
走过70多年,沈阳机床矢志攻关高端机床,其突围历程给人不少启示。
2025-08-20 09:39
2016年,四处“求医问药”的马朝东从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专家团队手中接过“药方”——利用现代生物技术,对带病滁菊植株进行离体脱毒与再生。
2025-08-20 09:34
西湖大学工学院姜汉卿实验室研发的新一代软体机器人,首次让昆虫尺度的软体机器人在复杂户外环境中实现完全自主运动。
2025-08-20 09:32
科学家成功合成了一种新型全碳分子——环[48]碳(C48)。
2025-08-19 09:46
青岛科技大学教授刘凯团队开发出首个N型热电弹性体,即“热电橡胶”,为柔性电子学和可穿戴设备的能源采集技术提供了新方案。
2025-08-19 09:44
作为全球最具危害性的恶性入侵杂草之一,薇甘菊以惊人的繁殖速度和强大的环境适应性,严重破坏了亚洲、太平洋地区及中国华南地区的生态。
2025-08-19 09:43
中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产销量、充电桩数量均居世界第一。
2025-08-19 09:41
记者从国家数据局获悉:中文数据在国内大模型的训练性能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2025-08-19 09:35
大约4亿年前,脊椎动物的活动范围仅限于海洋,鱼类尚未进化出适应陆地行走的四肢。”  2016年,Szrek和同事曾报告在圣十字山脉发现类似化石,他们认为这些痕迹属于一种正在捕食的古代肺鱼。
2025-08-18 10:28
8月15日,在全国生态日主场活动期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主席王金南代表学术界发布了“生态文明领域20项重大科技成果”。海上风电安全高效开发成套技术和装备及产业化应用于我国70%以上海上风电项目,大力推动我国海上风电技术和产业从“跟跑”到“领跑”。
2025-08-18 10:28
研究人员指出,决定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重要因素,是电池的正负极能够容纳多少锂离子,目前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不高的主要症结就在于此。“这足以证明离域电解液显著提升了电池性能,特别是能量密度和循环稳定性方面的优越性。
2025-08-18 10:26
一张植被图可以反映一个地区植物群落的状况,是做好保护和发展工作的一个基础。3.7万多个野外调查样点支撑的新图,为青藏高原变暖、变湿的趋势提供植被地理学证据,进一步夯实了保护和发展的根基。
2025-08-18 10:25
从“暴雨引发山体滑坡”的伪造视频到“核电站泄漏”的AI生成新闻稿,“AI谣言”表现形式多样,让不少群众一度信以为真。某科技论坛上,一名网友上传教程:用开源AI模型,输入“生成一张某市发生恐袭的图片”,30秒即可获得以假乱真的画面。
2025-08-18 10:2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