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来源:新甘肃客户端2025-08-22 09:37

  新甘肃客户端记者 赵媛媛

  夜幕降临,华灯初上,兰州中山桥褪去白日的庄重,披上了一身流光溢彩的华裳,红色、紫色、黄色、蓝色的灯光不断变换,宛如横卧于黄河之上的一条璀璨光带。每到旅游旺季,这座有着“天下黄河第一桥”之称的铁桥,游客熙攘、络绎不绝。而在80多年前,这里也曾车水马龙、热闹非凡——由苏联提供的大量援华物资跨过这座银灰色的铁桥,运送到全国抗日前线。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夜幕下的中山桥

  鲜为人知的是,这座竣工于1909年、中国近代史上整个西北地区第一座引进外国技术建造的桥梁,最原始的“妆造”其实是土红色。这座百年老桥为何又会“变装”?这还得从抗战时期说起——

  百年铁桥“色变” 重拾记忆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随着华北、华东、华中大片国土相继沦陷,作为大后方的甘肃省会兰州在全国抗战中的重要战略地位骤然上升。这里既是西北国际交通线的枢纽,由苏联提供的大量援华物资经兰州中转后运送到全国抗日前线,又是中国空军的重要战区和训练基地,从而成为日本空军不惜代价频繁空袭兰州的主要原因。

  1937年8月21日,中苏两国政府签订《中苏互不侵犯条约》后,苏联援助中国政府的各类物资,从阿拉木图进入新疆后,经甘肃玉门、嘉峪关、酒泉、武威,最后到达兰州。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

  日军为了切断这条重要“输血”通道,将中国困于孤立无援的绝境,便对兰州进行了史无前例的大轰炸。中山桥作为黄河上游唯一一座跨黄河桥梁,遂成为日军在兰州重点轰炸的对象。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

  当时,土红色的中山桥极为显眼,为了保护这条重要的运输通道的安全与畅通,便将土红色的桥身改涂为银灰色,也就是如今我们看到的颜色。“当时中山铁桥两边的牌坊也被拆了,就害怕燃烧弹一撂下去,容易起火,因为中山桥的桥面都是木头制作的。”甘肃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邓明说。这些细节正是兰州空战作为“生死防线”的生动物证,这也见证了那段保家卫国的历史。

  中苏将士比肩长空 灭敌气焰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日军飞机第一次来的时候,兰州人都没有见过飞机,好多人就站在平房的屋顶上抬头观望,当时日军的飞机飞得相当低,紧接着就是机枪从高空扫射、从飞机上抛炸弹,当场打死、打伤了几个人后,老百姓这才害怕了,都着急忙慌地跑下去躲着了。”邓明说。

  邓明所描述的“日军飞机第一次来”,便是发生在1937年11月5日,日机7架轰炸机首次空袭兰州,在兰州东郊的拱星墩机场投弹数枚后离去。之后,便对兰州、靖远、陇西等城市进行了多次轰炸。根据甘肃省档案馆《甘肃省境内遭受敌机空袭损害统计表》载:自1937年7月至1941年9月,日机空袭甘肃各市、县共71次,出动飞机1081架次,投弹4090枚,共造成1426人伤亡。而这一时期,日军先后空袭兰州36次,累计出动飞机670架次,投弹2738枚,造成215人死亡、191人受伤,损毁房屋21669间。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关于兰州空战部分影印资料(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日寇对兰州的疯狂空袭激起了全城人民的极大愤慨,轰炸不仅没有达到日军“挫败抗战意志”的妄想,反而更加坚定了人民抗战到底的坚定决心和无限勇气。

  1939年2月20日,正值中国农历大年初二,空军兰州基地接获防空司令部预警,30架日军飞机分三批空袭兰州。在新年的第一次警报声中,中苏空军飞机及时起飞迎战。当日上午11时,9架日机由北面侵入市区上空,准备投弹轰炸,我方飞机迎头痛击,日机战斗队形当即被冲散,3架日机被我方击落;接着又有12架日机由西侵入市区上空,我方高射炮猛烈射击,其中一架日机中弹起火,其余仓皇东逃。不久,第三批日机9架飞临,企图投弹,遭我方驱逐机有力拦截,3架被当场击落,其余逃窜。此次空战,取得了击落日机9架的重大战果,其中1架远程轰炸机坠落于兰州东部马家山,现场勘察,有敌尸7具,内含空军大尉1名。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展厅内苏联援华照片展板(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滑稽的是,虽然战败,但是日本方面却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反而是自顾自地吹嘘击落我军飞机36架,这已经超过了当日我军起飞飞机的总和,但这也让日本方面判定兰州防空力量已经瓦解,中国方面没有足够的力量再来阻拦。于是,3天后,日军又开始了对兰州的再次空袭。”兰州市委党史办公室王柏华介绍道。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甘肃省档案馆展厅内兰州空战有功人员名单展板(甘肃省档案馆 供图)

  1939年2月23日,20架日机于中午12时由东北方向侵入兰州领空,向市内民房及黄河沿岸一带投弹,此次空战较前次更为激烈,双方出动机数更多。“这次轰炸中,建于唐代贞观年间、具有1300多年历史的普照寺藏经楼毁于日本侵略者之手,一代名僧蓝方丈也不幸殉难,轰炸结束后,寺内的‘泰和铁钟’被移至五泉山公园供人敬拜。”王柏华说,“这一次空战,共击落6架日机,我方无一死伤,这不仅重创日军飞行编队,也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意志。”

  四天两次空战,中国空军共击毙包括上田虎雄、二井卓、松尾原重等飞行员63名,击落敌重型轰炸机15架,创下了抗日战争期间中国空军空战歼敌最多的辉煌成绩,极大地打击了日军的嚣张气焰。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兰州空战报道的照片展板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的陈列墙上,一篇《击落敌机九架——兰州空战告捷》的稿件记录了当时的战况;另一幅1939年2月23日的《社会日报》上,以《苏无敌空军拱卫皋兰,“红色路线”固若金汤》为标题的稿件,也报道了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抗击日军轰炸兰州的消息。

  历史融入城市血脉 永久铭记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在兰州市白塔山东侧山麓,兰州空战纪念亭记录着这段难忘历史。重檐彩绘、飞檐斗拱、雕梁画栋的六角重檐纪念亭,在岁月的洗礼下更显古朴庄重。纪念亭前的台阶正中,一座黑色纪念碑上用俄文铭刻着苏联籍飞行员烈士的英名,他们背井离乡,为了正义与和平,将热血洒在了异国的天空。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镌刻着苏联烈士姓名的纪念碑

  纪念亭内,高约3米、宽1米的纪念碑,如同一座巍峨的山峰,承载着那段厚重的历史。碑体正面书写“兰州空战纪念碑记”八个大字,背面刚劲有力的楷体字详细记载了日军的残暴空袭经过,以及中苏空军并肩作战的英勇篇章。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位于白塔山东侧山麓的兰州空战纪念亭

  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的展厅中,苏联援华志愿航空队在兰州牺牲的烈士名单高高悬挂在展厅一角,前来参观的小学生中,有人行少先队队礼,有人鞠躬致意,也有人盯着名单沉默思考良久。孩子们没有经历过这场刻骨铭心的战争,但一定听过不少全民皆兵、共抗外敌的英雄史实:曾运送物资的苏联卡车,由永登县朱家园子经过庄浪河时,因地形不熟,落入河水深处,当地群众数十人主动跳入河中,将车救出;在榆中县来紫堡乡骆驼巷村外,种稻子的农民曾救起一名跳伞的苏联飞行员,事后,兰州有关方面特意将这几位救人者请到城里,设宴致谢并请他们看电影;现在广为传唱的《达坂城的姑娘》也诞生在援华物资运输中的一次联欢会上,这首汉语译配的维吾尔族民歌,经王洛宾加工整理、填词改曲,从兰州传遍大江南北。

【浴血奋战 红色陇原】一座城市的空战记忆

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日军轰炸兰州照片展板

  在这场波澜壮阔的空战中,中苏两国空军勇士们以生命为代价,换来了兰州作为苏联援华物资集散地的安全,为全国抗战胜利的伟大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卓越贡献。

  “兰州空战的胜利,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留下了浓重一笔,不仅彻底粉碎了日军妄图瓦解中国人民抗战意志、切断西北国际交通线的企图,更重要的是,守住了西北国际交通线这一抗战‘生命线’,有力保障了以兰州为中心的国际交通线的畅通。”王柏华说。

  如今,中山桥早已不再是沟通黄河天堑的唯一通道,它静卧于黄河之上,见证着兰州的发展、繁荣和进步。

[ 责编:王文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巾帼共绘新时代

  • “世界市长对话·敦煌”活动外国嘉宾参访敦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十多位国内外医学“大咖”在接受“新华深读”栏目采访时表示:结节检出率升高,核心原因是检查设备精度的显著提升,让过去难以发现的微小结节“无所遁形”。随着医学影像技术的进步和体检普及度的提升,甲状腺、乳腺及肺结节的检出率呈上升趋势。
2025-10-13 10:26
现有将聚合物转化为金属或陶瓷的技术,往往会导致材料多孔、强度不足,而且部件会出现严重收缩,导致变形。这种3D打印工艺实现了从“制造零件”到“生长功能”的跨越,有望为航空航天、生物医疗、机器人等领域带来新的变革。
2025-10-13 10:24
一个国际科研团队在9日出版的《天体物理学杂志》上发表研究称,他们首次拍摄到两个黑洞相互环绕运行的无线电影像。由芬兰图尔库大学天文学家领衔的研究团队,瞄准一个异常明亮的星系核心中心区域名为OJ287的类星体,成功拍摄到其中两个黑洞相互绕行的珍贵画面。
2025-10-13 10:23
作为深远海风电产业链的“链主”企业,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运达能源科技集团”)见证并引领了中国风电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全过程。2024年,中国风电新增装机容量达79.8GW,占全球新增装机总量的68.2%,这意味着,全球每新增3台风机,就有近2台落地中国。
2025-10-13 10:22
10月14日,一场赏心悦目的木星伴月将在凌晨上演,为初秋天宇增添一抹诗意。木星是一颗气态行星,也是太阳系中个头最大的行星,虽然距离地球比较远,但由于个头大,从地球上看起来非常明亮。
2025-10-13 10:19
团队进一步提出了跨平台系统设计方法论,包含二维-CMOS电路协同设计、二维-CMOS跨平台接口设计等,并将这一系统集成框架命名为“长缨(CY-01)”架构。据了解,团队下一步计划建立实验基地,与相关机构合作,建立自主主导的工程化项目,并计划用3至5年时间将项目集成到兆量级水平。
2025-10-13 10:18
日前,位于浙江杭州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超重力离心模拟与实验装置的核心设备正式启用。
2025-10-11 09:44
近日,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与国际合作团队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地球科学》发表论文指出,海洋硫酸盐浓度的变化能够改变甲烷的消耗方式。
2025-10-11 09:43
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在小说《诗云》中曾描写过“微型白洞”,让很多人浮想联翩。有趣的是,白洞和黑洞在数学上是同一个“解”——它们的质量、角动量、电荷都相同,唯一的区别是时间反了过来。
2025-10-11 09:40
“金钉子”是定义和区别全球不同年代所形成的地层的“锚点”,用来划分全球地质年代界线。
2025-10-11 09:38
植物生长不仅依赖阳光雨露,更与土壤中“看不见的世界”密不可分——这里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附着在根系上,帮助植物吸收养分、抵抗逆境。
2025-10-11 09:32
5年来,坚持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突出位置,我国科技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国家综合创新能力排名由2020年的第14位提升至2024年的第10位。
2025-10-10 10:16
在人工智能(AI)与神经科学的强强联合下,美国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与艾伦研究所团队联合开发出一种名为CellTransformer的AI模型,助力绘制出目前最精细的小鼠脑图,共包含1300个脑区及亚区。
2025-10-10 10:13
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结合模拟计算与机器学习,研制出一种新型3D打印铝合金,不仅耐高温,强度更是传统铸造铝合金的5倍,且比未经机器学习辅助设计的合金强度高出50%。
2025-10-10 10:10
连日来,北方气温骤降,不少秋冬季独有的养生方式和健康说法随之而来,有些操作或说法听起来科学健康,但权威专家表示,如果开展不当反而会带来健康风险。
2025-10-10 10:07
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8日印发通知,对有效应对部分地区连阴雨天气影响、进一步做好秋粮产后服务和收购工作作出安排部署。
2025-10-10 09:55
甲烷的“寿命”与浓度变化的规律性,指向一个结论:火星上必然存在持续产甲烷的源头,且其“产量”会随季节变化。蛇纹石化反应虽能解释甲烷的持续存在,却无法说明其浓度的季节性动态变化,难以单独作为火星甲烷的主要来源。
2025-10-09 10:18
国庆假期,中国科技馆推出“双节共欢聚,科技乐翻天”系列主题科普活动、华夏科技学堂国庆特别活动、特效影院VR大空间沉浸体验、人工智能互动应用,与新开放的海洋展厅一起,为观众打造一场科普盛宴。
2025-10-09 10:17
对采集的891份浮选样品进行分析与鉴定,共获得约3.2万粒炭化植物遗存,发现的农作物种类有粟、黍、水稻、大豆与小豆。研究团队对东亚地区140余处考古遗址出土的小豆遗存进行比较,发现黄河流域、日本与韩国的小豆在不同阶段表现出差异明显的演化轨迹。
2025-10-09 10:16
”  一次和邻村牧民闲聊时,王海强得知有人靠卖草捆赚钱,心思顿时活络起来。据统计,今年科右前旗像王海强、宝音这样以卖草为主的牧民有150余户,草产品销售总额预计突破2000万元。
2025-10-09 10:1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