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白彩艳(右)抚摸着茁壮成长的小猪崽。渭源县委宣传部供图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通讯员 马富平 漆曼莉
住的是冬暖夏凉的土窑洞,吃的是富含营养的中药材……在渭源县大安乡方家庄村,村“两委”因地制宜发展蕨麻猪养殖业,为当地发展注入新活力。说起蕨麻猪养殖,就不得不提白彩艳。
白彩艳年轻有活力,魄力十足,会讲一口流利的英语。她有两个反差极大的身份,一是调解纠纷的司法所长,二是满身猪草味的“土专家”。在村民心中,白彩艳不仅能说会道,而且头脑灵活、能吃苦。
春风吹过山岗,阳光洒满黄土地,走进渭源县方家庄村国斌养殖专业合作社,40多头蕨麻猪悠闲地享受着阳光。“猪刚生了小猪崽,要注意保温”“现在气温回暖了,猪群的运动量大了,可以适当调整饲料配比……”白彩艳仔细地向工作人员叮嘱着。
时间拨回到2024年6月,白彩艳来到大安乡任司法所所长,并负责联系方家庄村,当她看到方家庄村面临产业基础薄弱、村集体经济发展乏力等诸多困扰,她告诉自己,必须蹚出一条符合当地发展的路子。
“咱们村要发展蕨麻猪养殖业,办法要自己想,供销渠道要自己找。”当白彩艳与村“两委”干部商量时,她已对发展蕨麻猪养殖进行了多次考察,并列出满满一页收支预算,向乡党委、乡政府汇报,得到了肯定回答——干就干好。
万事开头难。“猪崽从哪里来,我们会养吗?”“钱从哪里来,有办法解决吗?”“收入怎么样,敢保底吗?”村干部和村民心中疑虑且不安。“咱们大安乡海拔高,空气优良,日照条件好,非常适宜蕨麻猪养殖。我们对原有的养殖场进行改造,能降低成本。”白彩艳逐一解释,最终说服大家,得到了村干部和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说干就干,白彩艳带领村“两委”干部立即开始准备工作,对原有养鸡场进行改造升级,安装围栏、购买设备、加工饲料……各项前期工作有序推进。半年后,10只蕨麻猪崽顺利入住“新家”。
“合作社采用‘投一还二’的合作模式,从外地养殖企业引进1头母猪,一年后返1只猪崽,连续返两年母猪就归村里,我们先后引进蕨麻猪19头,经过繁育,目前已发展到40只。”白彩艳介绍,“投一还二”的模式,不仅能降低成本,还可以持续进行繁育。
说起蕨麻猪养殖,厂长陈聚鑫滔滔不绝地向记者介绍:“蕨麻猪吃的是中草药,我们将党参秸秆和黄芪秸秆作为重要饲料,不仅能提高蕨麻猪的免疫力,而且产出的猪肉肉质紧实,口感极佳。我还是合作社的饲养员,又多了一份收入。”
随着蕨麻猪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方家庄村的名气也越来越大,许多外地客商慕名而来,与合作社签订了购销合同,不仅解决了销售问题,还为村庄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白彩艳说:“一头母猪每胎产猪崽4到8只不等,按照当前繁育情况来看,年底存栏能达到60多头,出栏30多头,预计村集体经济实现增收4万元。”从谋划养殖,到资产盘活,再到引进猪崽、壮大规模,白彩艳都事无巨细。“在后期的发展中,合作社将不断扩大养殖规模,提升养殖水平,做好圈舍改造、模式改进、品种提升、产销对接等工作,让蕨麻猪走向更广阔的市场。同时,通过‘借母还崽’的养殖模式,带动群众发展养殖业,为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效益。”她信心十足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