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兰州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兰州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

来源:兰州日报社2025-02-05 13:14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兰州自古就是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丝路重镇和黄金通道。

  岁序更替,华章日新。今天的兰州,已成为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城市、新时代西部大开发重要支点城市、黄河国家战略重要载体城市以及兰西城市群建设中心城市。

  时光不语,镌刻不凡。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也是兰州发展进程中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年。习近平总书记时隔5年再次亲临兰州视察,作出“共同保护好黄河,让母亲河永续惠泽子孙后代”等重要指示,深情寄望“黄河很美,将来会更美”,为兰州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提供了根本遵循、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兰州以实施强省会行动为牵引,以落实1139工作部署为抓手,以推进“十个兰州”建设为重点,坚定扛起“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使命担当,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稳中向好,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迈出了坚实步伐。

  工业重振“兰州制造” 谱写“兰州篇章”

  岁末年初,坐落在黄河之滨的兰州石化捷报频传:2024年,企业的乙烯、合成树脂、合成橡胶产量均创历史新高,航煤产销量首次突破100万吨,医用料突破10万吨,新材料新产品产量稳居中国石油炼化企业前列。

  这是一家“老企业”,它是诞生于新中国“一五”时期的“石化长子”,栉风沐雨近70载;这是一家“大企业”,有1.4万余名员工。俗话说,老树难负重,船大难掉头。去年以来,面对国际油价宽幅震荡、成品油供需深刻调整、化工市场持续低迷等挑战,兰州石化在新时代的洪流中焕发出新活力。而这,正是兰州这座老工业城市聚力重振“兰州制造”、奋力谱写“兰州篇章”的生动实践。

  产业兴则经济兴,产业强则经济强,重振“兰州制造”是兰州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2024年,我市在强省会行动、强工业行动的强力牵引下,聚焦1139工作部署,加快构建“3+2”现代产业体系,加力焕新打造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的“6+X”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实施延链补链强链项目100个,完成“三化”改造项目40个,知豆彩虹汽车等80个项目投产,兰州石化转型升级乙烯改造等项目稳步推进。天华院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海默科技获评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海亮新能源成为中国“隐形独角兽500强”。

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兰州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

  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突出新材料、新能源、数据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布局,推动甘肃金川兰新半导体封装新材料生产线、2000吨硝酸银生产线、20万吨磷酸铁锂正极材料等重点项目加快建设。坚持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发展方向,有序推进石油化工等7个细分领域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试点建设,建成运营兰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成功跻身全国“千兆城市”。

  农业发展优势产业 助力农民增收

  “春节期间正是新品种草莓上市的时节,我们的草莓甜度高,口感细润,受到了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兰州鑫源现代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2024年公司引进隋珠草莓,从去年12月初销售至今年4月,正好覆盖春节期间,产量在8000斤左右,目前已售出5860斤,收入26万元左右。本地草莓的上市,为新春佳节送上了一份鲜甜。

  2024年,全市农业农村工作严格落实耕地保护和粮食安全责任制,粮食播种面积达到133.1万亩,总产量达35.8万吨,用坚实的行动守牢了粮食安全底线。“牛羊菜果薯药”六大特色产业和“百玫瓜桃鱼梨面”七大优势产业蓬勃发展,高原夏菜、马铃薯、中药材、百合、玫瑰等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畜禽饲养量稳步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历史性突破2万元大关。兰州高原夏菜入选全国节气名优特产品名录,永登虹鳟鱼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和特质农产品名录,特色产业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有力支撑。

  2024年,我市加快乡村全面振兴,用好“一键报贫”机制巩固脱贫成果,统筹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烟雨兰山”“秀美兴隆”等15条示范带各美其美。开展“三清理三拆除三整治一美化”攻坚行动和“村村万树·绿美乡村”行动,实施农村路网提质增效工程,新建“四好农村路”104.1公里,创建省级乡村建设示范村40个。榆中县获评全国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县域充换电设施补短板试点县。皋兰县纳入全省黄河流域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试点县。

  商业扩消费惠民生 激发消费潜力

  春节假期,兰州各商业综合体人流如织。位于兰州中心的“风起大汉”沉浸式主题演绎街区迎来新一波人流高潮,作为全国首个汉文化主题街区,融合了黄河文化、敦煌文化、丝路文化的造景、演绎、互动,让外地游客走进商场就过了一把旅游瘾。来自浙江的小女孩囡囡精心装扮,一秒“穿越”的体验被妈妈传到社交媒体,引发了诸多点赞关注。

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兰州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

  吾悦广场,在场内外搭建了新年氛围满满的妙会乐坊美陈、醒狮气球展及十米巨型灯笼,吸引了大量消费者拍照打卡,每天还策划舞狮、川剧变脸、魔术及民乐合奏等不同主题的迎春活动,节日氛围拉满。

  春节从安徽回家乡的小熊,发现兰州的地铁站、商业综合体、社区街头增加了很多“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鲜食类连锁便利店,“每年回一次家,都有新感叹。像雨后春笋般冒出来的连锁便利店是最让我惊喜的,出门几步路就有,网上下单也很方便,兰州的都市味儿一下子更浓了。”

  从甘肃首店,到西北首秀,再到全国首个,从“首店经济”跨越到“首发经济”,从2024跨越到2025,兰州中心、国芳百货、吾悦广场、万象城、中海环宇城等商业综合体纷纷放出大招,从传统的购物中心加速变革为“商业+潮流”“商业+文艺”“商业+文旅”的超级商业体,社区超市、连锁便利、量贩零食迅猛发展,从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到智慧购、小时达等便利消费体验,形成从点到面的“涟漪效应”,激活一座城市的消费需求。

经济大市勇挑大梁,省会城市当好头雁!兰州着力稳增长、促改革、惠民生

  2024年,兰州市持续实施提振消费行动,大力培育新型消费,努力打造西北新消费中心。同时,把扩消费和惠民生结合起来,突出“稳大宗、办活动、拓新型、优环境”4个重点,加快实施“农村市场升级、城市商业提质、批发业高质量发展、零售业创新转型、供应链创新提升”5个专项行动,不断完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全面释放消费潜力。

  文旅喜迎开门红 黄河岸边年味浓

  春节期间,金城大地喜庆祥和,兰州太平鼓、舞狮、军傩、秦腔等精彩的经典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在金城关黄河文化旅游街区集中亮相,为来自五湖四海的广大游客献上了诚挚的新春祝福。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到中国过春节的外国人比2024年增长了1.5倍,创造了新的纪录,外国旅客搜索“非遗体验”的搜索量增长3.5倍。其中,兰州社火、福建游神、安徽鱼灯等成为外国游客最喜爱的非遗表演。

  大年初一至初五,兰州老街的非遗年俗活动好戏连台——除了社火,变脸、蛋雕、剪纸等非遗表演和非遗技艺精彩纷呈。初六至初八,“中华战舞”潮汕英歌舞亮相兰州,每天三场的精彩表演在兰州中海环宇城轮番上演,让观众们大饱眼福。而到了正月十一和正月十二,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等传统民俗表演将纷纷亮相,为市民们带来一场充满喜庆和欢乐的文化大餐。

  2024年,兰州市全年接待游客1.1亿人次,实现旅游总花费828亿元,两项指标均创历史最高。今年春节,围绕统筹做好“以文化人、以文惠民、以文润城、以文兴业”四篇文章,兰州文旅部门打造兰州品牌文化活动,为广大市民和游客献上一场传统与现代交织的文化盛宴。春节假期前七日,兰州接待游客累计超471万人次,为兰州文旅消费市场开了个好头。

  生态护好绿水青山 兰州宜居更宜游

  “宝宝快看!大熊猫出来啦!”大年初五,市民游客聚集在兰州野生动物园大熊猫馆舍前,就为了一睹大熊猫的风采。而大熊猫“家宝”也非常“有眼色”翻了几个跟头,祝愿大家“财源滚滚”。

  2024年,兰州市林业和草原局积极争取国家林草局批准,为兰州野生动物园引进4只大熊猫,引进黑猩猩、麋鹿、树懒、长颈鹿等10种39头(只),不断丰富兰野珍稀动物品种。同时,推进黄河沿岸湿地景观提升和生态修复,黄河兰州段越冬候鸟呈增加趋势,近年来相继发现了大天鹅、小天鹅、斑头秋沙鸭、红胸秋沙鸭、西伯利亚银鸥、鹮嘴鹬等新物种,全年救护野生动物64种534只,放归野生动物24种187只。

  绿水青山是自然财富,也是经济财富,更是社会财富。“2024年,我们聚焦聚力保蓝天,提出19项攻坚任务,44项重点措施,明确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印发实施兰州市2024-2025年冬季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高标准开展工业污染、燃煤污染、面源污染与机动车污染治理攻坚战,为全年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改善奠定坚实基础。”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春节期间,我市紧盯重点区域、重点时段,针对不同区域、不同时段、不同污染源采取差异化管控措施,精准高效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

  春节期间,兰州天朗气清,碧水穿城,白塔山下黄河两岸,人头攒动,赶大集品美食赏民俗,在良好环境气质的衬托下,金城兰州的年味格外足。为了给市民游客提供良好的环境,2024年,我市新建改建各类公园15座,并启动十大森林公园建设,新增儿童友好绿地空间6处,改造公园无障碍设施8处。新增改造城市绿地118.2公顷,新增立体绿化示范区域3.68公顷,全市园林绿地共栽植苗木159.74万株、种植草坪花卉14公顷。兰州植物园引进沙冬青、羽叶丁香、蒙古扁桃等国家重点保护植物1000余株,并进行扩繁研究,发挥植物园科普教育、科学研究和迁地保护功能,引进四川丁香、金花忍冬、玉带草、紫斑牡丹等38个植物品种共计1100余株,丰富植物多样性。

  交通大会战成果亮眼 春节返程换乘更高效

  大年初六,兰州西站迎来了春节返程客流高峰。乘坐动车抵达兰州西站的李女士正准备换乘地铁前往市区。“以前换乘不同交通工具可让人头疼了,要在车站里找来找去,还担心走错路耽误时间。现在方便多了,一出站就能看到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以及地铁等多种交通工具的换乘标识,顺着走没一会儿就到地铁站了,而且全程都有指示,根本不用担心迷路。”李女士从下火车到进入地铁站,仅仅用了不到8分钟的时间,高效的换乘体验让她赞不绝口。

  2024年,兰州综合交通大会战佳绩频传,不仅有中川国际机场三期改扩建、兰张三四线中川机场至武威段、G312清傅公路和傅苦公路等18个项目竣工,还成功打通了15条“断头路”,并完成建西西路节点治堵项目,新建12处港湾式公交停靠站,切实改善了市内交通状况。一系列交通建设与优化举措持续发力,为市民出行带来极大便利。作为兰州交通枢纽的关键节点,兰州西站在此次大会战的推动下,便捷换乘体系不断完善,旅客实现各类交通工具快速转换,出行效率大幅提升。

  兰州西站便捷换乘各类交通工具的举措,是兰州综合交通大会战成果的一个缩影。这些成果不仅为旅客提供了实实在在的便利,也进一步提升了兰州的城市交通枢纽功能。未来,随着S40石佛沟至河口段、G3032永登至天堂寺段、S62兴隆山旅游专用公路等项目的开工建设,以及中河海公路、乌玛高速兰州过境段等项目的提速提效,兰州综合交通大会战将持续深入推进。兰州西站也将依托这一契机,持续优化服务,不断探索创新,为旅客创造更加便捷、高效的出行环境。

  项目引得源头活水来 塑造发展新动能

  招商引资是推动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源头活水”。回首2024年,我市聚焦“双进”、主动出击,招商引资质效提得更快。招商引资签约总额和到位资金总量连续12个月全省第一,到位资金对全省的贡献率达16.39%,年度排名全省第一,呈现出多点开花、效速兼具、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

  我们持续加力“引大引强引头部”,10个驻点招商中心和15个产业链招商专班高效运转,县区、功能区主阵地作用充分发挥,全年实现招商引资到位资金1300亿元,增长20%。成功承办第三十届兰洽会,项目签约额超1000亿元。借力全国中小企业发展大会、产业转移大会、央企对接会等活动,新招引广东能源、融捷股份等“四个500强”和龙头企业投资项目50个,兰州正在加快成为承接东中部产业转移重要承载地。

  产业集聚效应持续增强。全市引进重点产业项目309个,签约总额1510.93亿元,占总签约额的83.5%。其中签约西固区兰石化大乙烯、兰州新区融捷新能源电池材料等工业项目186个,较2023年增加42个、同比增长29.6%,兰州新区爱玛产业园和泰合源年产150万吨光伏新材料、高新区兰津灵医疗器械生产基地等122个项目开工建设,招商引资“强工业”行动成效不断显现。

  大河浩荡展风采,风正扬帆正当时。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是“十五五”规划谋划之年,也是深入实施强省会行动的关键之年。440多万金城儿女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顺势而为、乘势而上,一步一个脚印,把推进强省会行动、建设新时代美丽兰州的壮丽图景变为美好现实。我们坚信:兰州将来会更美!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刘蔚霞 谭安丽 杨潇 首席记者 赵文瑞 文/图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越 最全图集来了!

  • 香江潮涌 智启新篇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观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