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报关注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树保护接续有力!百年古梨园焕发新生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日报关注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树保护接续有力!百年古梨园焕发新生机

来源:兰州日报2024-06-13 10:40

  大河奔腾,一刻不停。

  黄河像一条金色丝带将兰州隔成南北两半,在兰州东北边大约20公里处坐落着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什川镇。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什川镇像一名婴孩被母亲河揽进了怀抱。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万亩古梨园。

  十年树木 什川古梨园沉淀出多重宝贵价值

  什川镇隶属于兰州市皋兰县,与其他乡镇相比,什川镇离兰州主城区的距离最短。驱车沿着盐什公路一路往东北,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一座通往什川镇中心的跨河铁桥,经过这座铁桥,便进入了“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总面积12000余亩,存活着9423株古梨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000多棵,最高龄的古梨树有近500岁,堪称“中国一绝”。这里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在什川镇,土地是稀缺的资源,人均土地不到1亩,从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有3000多户人家依靠梨园生息。

  “包产到户那年我31岁,当时我们家分了11棵梨树,41年过去了,这11棵梨树也被我像‘孩子’一样呵护了41年,现在每棵树每年都能结1000多斤果子哩!”今年已年过古稀的魏至玉笑呵呵地说道。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什川镇依托古梨园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园美景观赏、库区风光游览、特色餐饮品尝、民俗风物欣赏、设施农业观光、开心农场体验等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会议度假和文化娱乐、观赏性项目与参与性项目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乡村旅游区,先后荣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旅游景区”“甘肃省生态乡镇”等多项殊荣。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什川镇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回望什川古梨园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古梨树从最初的糊口工具变成了如今的活文物,成为大自然和前人留给什川后代珍贵的遗产,从最初只具有单一的经济价值到今天逐渐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价值。

  据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果树站站长、研究员张文利介绍,古梨树除了给人民提供食物供给之外,还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支持服务等,梨树不仅作经济林栽培,也可用于庭荫树、绿化树。它对氟化氢、臭氧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叶片有滞尘功能,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因此,拥有古梨园的什川镇也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养树不易 果农管护古梨树尚需青壮接力

  去年9月,什川古梨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这片古梨树群的保护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经营、管理古梨园时不仅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考虑从梨园中所得,还考虑如何回报梨园等等。正是这样,才能使我们与古梨园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张文利坦言。

  记忆犹新,早在2023年采访时,记者走进魏周言家的院子,院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篮子四五十个,里面装着收获的软儿梨。软儿梨自九月底采收后,经五十天左右,才能从青涩酸糙的黄软儿变成肉质细腻,一口爆汁的黑软儿。这个过程都是魏周言和家里人用最传统的“捂”和“包”的方式手工完成。他笑眯眯地说,天寒地冻的,还是很辛苦呐!

  但即便如此,果农们只靠售梨吃饱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魏周言家共有64棵梨树,去年他家冬果梨和软儿梨共收获37000多斤,最终收入将近5万元。但记者了解到,像他这样的梨树种植大户在什川并不多。

  虽然梨树的经济效益并不好,但魏周言依然跟儿孙们说,古梨树是祖祖辈辈什川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梨树在,家就在。

  在什川,养护古梨树的果农大多都年过花甲,已经举不动云梯,上不了高树。由于果树经济效益不好,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古梨树管护后继无人成为了摆在什川人面前的“难题”。

  多方合力 百年古梨树保护扶老携幼深情难舍

  为此,皋兰县在2014年成立古梨园保护中心,并于2018年与什川果农签订《什川古梨树保护协议》,将古梨园交给专人保护;2019年,《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实施,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破坏古梨树行为,有效遏制了乱建乱搭、乱砍乱伐等行为的发生。

  为了更精准保护,古梨园保护中心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对什川古梨园百年以上古梨树信息进行调查摸底,采取GPS坐标定位的方式对9423株古梨树重新定位、挂牌,每张牌子都清楚地标注了树的品种、树龄、管护人姓名等信息。

  目前,古梨园3939亩核心保护区已形成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护模式——将核心区域分为10个网格区,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开展巡查,结合教育宣传,对破坏古梨树的各类行为进行全方位管控。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很多古法的管护方式渐渐被效率更高,操作难度较低的方式所取代。

  “在我年轻的时候,每到冬天还要刮树皮,也就是给树去角质,树皮里面的害虫就冻死了,但是稍不留神就容易伤到树,效率也很低。”魏至玉回忆说。

  2019至2023年,古梨园保护中心利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400余亩,涉及百年以上古梨树3200余株;2020年成立兰州市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科普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开展古梨树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年培训400余人次。

  古梨树保护的意义在于“扶老携幼”。古梨园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保护好现存的高龄梨树,还要及时补栽小梨树,什川人几百年的种植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野生的梨树苗在防病虫害方面有极大“优势”。

  “2020年,我们在古梨园核心区内开辟了一片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苗圃试验基地,培育了2000株野生梨树苗,它们为古梨树桥接、嫁接、腹接等抢救复壮措施和濒危古梨树补植补栽提供优质的苗木资源。”付望强说。

  近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拨付资金用于古梨树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政府投入引导、群众主动管护、社会积极参与”的古梨树群管护长效机制。

  皋兰县政府通过发放古梨树管护补助指导督促农户落实修剪、施肥、喷药、灌溉等基础管护措施来维持古梨树正常生长。“但由于古梨园面积大、古树多,想要开展大面积的古梨树复壮工作,目前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皋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树是农民的树,但保护是大家的事。我希望果农、保护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都能重视什川古梨树群的保护,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多方合作建立良性循环保护机制,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古梨园保护中心主任牟花丽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果农的时候,他们把梨树比喻成自己的娃。“我们什川人的娃就是这些梨树,谁都想给娃最好的保护。”

  什川人对梨树的感情是深厚的,哪怕它的经济价值有所变小,人们还是不愿意“只向钱看”而不顾树的死活。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片古梨树的文化、生态、历史价值也在逐渐变大,人们更愿意走进梨园寻根问祖,感受一份醇厚的乡愁。只有全社会久久为功,才能让这片古梨园焕发更加辉煌的光芒。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汪文学 李世昌 王忠德 安娜 文/图

  编辑丨孙悦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越 最全图集来了!

  • 香江潮涌 智启新篇 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观察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