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日报关注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树保护接续有力!百年古梨园焕发新生机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日报关注丨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古树保护接续有力!百年古梨园焕发新生机

来源:兰州日报2024-06-13 10:40

  大河奔腾,一刻不停。

  黄河像一条金色丝带将兰州隔成南北两半,在兰州东北边大约20公里处坐落着被誉为“世外梨园”的古镇——什川镇。黄河在这里“掉头北上”,什川镇像一名婴孩被母亲河揽进了怀抱。就是在这片沃土上,孕育出了中国规模最大的万亩古梨园。

  十年树木 什川古梨园沉淀出多重宝贵价值

  什川镇隶属于兰州市皋兰县,与其他乡镇相比,什川镇离兰州主城区的距离最短。驱车沿着盐什公路一路往东北,大约半个小时就可以看到一座通往什川镇中心的跨河铁桥,经过这座铁桥,便进入了“世界第一古梨园”。

  什川古梨园总面积12000余亩,存活着9423株古梨树,树龄均在百年以上,300年以上树龄的就有2000多棵,最高龄的古梨树有近500岁,堪称“中国一绝”。这里被国际植物学界称之为“世界植物界的奇迹”、全球罕见的“活植物标本”、难得的“梨园博物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定为“世界第一古梨园”。

  在什川镇,土地是稀缺的资源,人均土地不到1亩,从1982年实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来,有3000多户人家依靠梨园生息。

  “包产到户那年我31岁,当时我们家分了11棵梨树,41年过去了,这11棵梨树也被我像‘孩子’一样呵护了41年,现在每棵树每年都能结1000多斤果子哩!”今年已年过古稀的魏至玉笑呵呵地说道。

  随着乡村振兴的不断深入,近年来,什川镇依托古梨园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已初步形成了以梨园美景观赏、库区风光游览、特色餐饮品尝、民俗风物欣赏、设施农业观光、开心农场体验等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会议度假和文化娱乐、观赏性项目与参与性项目融为一体的新型生态乡村旅游区,先后荣获“甘肃省十大旅游景区”“中国西部亿万读者喜爱的旅游景区”“游客最喜爱的特色旅游景区”“甘肃省生态乡镇”等多项殊荣。数据显示,近五年来,什川镇接待旅游人数突破500万人次。

  回望什川古梨园数百年的种植历史,古梨树从最初的糊口工具变成了如今的活文物,成为大自然和前人留给什川后代珍贵的遗产,从最初只具有单一的经济价值到今天逐渐包含有丰富的历史、文化、科学、生态、景观价值。

  据兰州市农业科技研究推广中心果树站站长、研究员张文利介绍,古梨树除了给人民提供食物供给之外,还有水源涵养、水土保持和调节的作用,提供了维持生物多样性生存环境的养分循环支持服务等,梨树不仅作经济林栽培,也可用于庭荫树、绿化树。它对氟化氢、臭氧等有害气体有较强的抗性,叶片有滞尘功能,对净化空气,改善生态环境有着非常重要和积极的作用。因此,拥有古梨园的什川镇也被生态环境部命名为“国家级生态乡镇”。

  养树不易 果农管护古梨树尚需青壮接力

  去年9月,什川古梨树群入选全国“双百”古树名单,这片古梨树群的保护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条件。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在经营、管理古梨园时不仅考虑其经济价值,而且考虑其生态价值;不仅考虑眼前价值,而且考虑长远价值;不仅考虑从梨园中所得,还考虑如何回报梨园等等。正是这样,才能使我们与古梨园建立起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关系,实现协调发展。”张文利坦言。

  记忆犹新,早在2023年采访时,记者走进魏周言家的院子,院子里整整齐齐摆放着篮子四五十个,里面装着收获的软儿梨。软儿梨自九月底采收后,经五十天左右,才能从青涩酸糙的黄软儿变成肉质细腻,一口爆汁的黑软儿。这个过程都是魏周言和家里人用最传统的“捂”和“包”的方式手工完成。他笑眯眯地说,天寒地冻的,还是很辛苦呐!

  但即便如此,果农们只靠售梨吃饱饭的日子已经过去了。魏周言家共有64棵梨树,去年他家冬果梨和软儿梨共收获37000多斤,最终收入将近5万元。但记者了解到,像他这样的梨树种植大户在什川并不多。

  虽然梨树的经济效益并不好,但魏周言依然跟儿孙们说,古梨树是祖祖辈辈什川人赖以生存的根本,梨树在,家就在。

  在什川,养护古梨树的果农大多都年过花甲,已经举不动云梯,上不了高树。由于果树经济效益不好,青壮年都选择外出务工,古梨树管护后继无人成为了摆在什川人面前的“难题”。

  多方合力 百年古梨树保护扶老携幼深情难舍

  为此,皋兰县在2014年成立古梨园保护中心,并于2018年与什川果农签订《什川古梨树保护协议》,将古梨园交给专人保护;2019年,《兰州市什川古梨树保护条例》实施,及时查处和严厉打击破坏古梨树行为,有效遏制了乱建乱搭、乱砍乱伐等行为的发生。

  为了更精准保护,古梨园保护中心委托专业技术公司,花了两年时间对什川古梨园百年以上古梨树信息进行调查摸底,采取GPS坐标定位的方式对9423株古梨树重新定位、挂牌,每张牌子都清楚地标注了树的品种、树龄、管护人姓名等信息。

  目前,古梨园3939亩核心保护区已形成网格化、规范化、信息化的管护模式——将核心区域分为10个网格区,并将责任落实到人,通过开展巡查,结合教育宣传,对破坏古梨树的各类行为进行全方位管控。

  随着农业科技的进步,很多古法的管护方式渐渐被效率更高,操作难度较低的方式所取代。

  “在我年轻的时候,每到冬天还要刮树皮,也就是给树去角质,树皮里面的害虫就冻死了,但是稍不留神就容易伤到树,效率也很低。”魏至玉回忆说。

  2019至2023年,古梨园保护中心利用生物菌肥改良土壤400余亩,涉及百年以上古梨树3200余株;2020年成立兰州市皋兰县古梨园保护中心科普基地,每年邀请专家开展古梨树病虫害防治、日常管护等方面的专业培训,年培训400余人次。

  古梨树保护的意义在于“扶老携幼”。古梨园保护中心的工作人员除了保护好现存的高龄梨树,还要及时补栽小梨树,什川人几百年的种植经验得出一个结论:野生的梨树苗在防病虫害方面有极大“优势”。

  “2020年,我们在古梨园核心区内开辟了一片面积约700平方米的苗圃试验基地,培育了2000株野生梨树苗,它们为古梨树桥接、嫁接、腹接等抢救复壮措施和濒危古梨树补植补栽提供优质的苗木资源。”付望强说。

  近年来,在市县两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每年拨付资金用于古梨树保护工作,初步建立了“政府投入引导、群众主动管护、社会积极参与”的古梨树群管护长效机制。

  皋兰县政府通过发放古梨树管护补助指导督促农户落实修剪、施肥、喷药、灌溉等基础管护措施来维持古梨树正常生长。“但由于古梨园面积大、古树多,想要开展大面积的古梨树复壮工作,目前的资金投入是远远不够的。”皋兰县相关负责人表示。

  “树是农民的树,但保护是大家的事。我希望果农、保护单位、政府乃至全社会都能重视什川古梨树群的保护,有力出力,有钱出钱,多方合作建立良性循环保护机制,让祖先留给我们的这份宝贵遗产继续造福子孙后代。”古梨园保护中心主任牟花丽说。

  ◆记者手记

  在采访果农的时候,他们把梨树比喻成自己的娃。“我们什川人的娃就是这些梨树,谁都想给娃最好的保护。”

  什川人对梨树的感情是深厚的,哪怕它的经济价值有所变小,人们还是不愿意“只向钱看”而不顾树的死活。随着时间慢慢推移,这片古梨树的文化、生态、历史价值也在逐渐变大,人们更愿意走进梨园寻根问祖,感受一份醇厚的乡愁。只有全社会久久为功,才能让这片古梨园焕发更加辉煌的光芒。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汪文学 李世昌 王忠德 安娜 文/图

  编辑丨孙悦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