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出好故事 铸造大品牌——“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讲出好故事 铸造大品牌——“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来源:观澜新闻2024-06-13 08:56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兰州牛肉拉面,看似一碗简单的面食,却是文化碰撞后的火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仿佛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每当那醇厚的牛肉汤浇入盛满面条、萝卜、蒜苗、牛肉的大碗时,这碗“牛大”好似能让人听得见黄河的波涛声,领略到西北的豪放与粗犷,感受到兰州人的工匠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碗面,也是一部历史、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凭着“兰州牛肉拉面”这一文化符号,可以从一个视角领略兰州风韵。文化赋能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一碗面”便成为文化的“味蕾”、城市的情怀,是兰州城市的符号、文化的象征。它会让更多的人记住兰州、了解兰州、爱上兰州。

观金城精品牛肉面店的拉面师傅展示拉面技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胡淼山 摄

  匠心独用:“一碗面”盛满城市的情怀

  在兰州,随意走进一家牛肉拉面店,它的制作间都是开放式的。在这里,等一碗面的几分钟里,不仅能欣赏久负盛名的拉面技艺,更能从那独具特色的“牛大”里看到这碗面的兼容并蓄,体会到这碗面里的工匠精神,感受到兰州这座城市的豪爽与乐观。

  一碗兰州牛肉拉面,面条筋道爽滑,牛肉醇香滑嫩,调料丰富多样,每一种食材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烹饪。其制作流程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拉面师将面团搓成长条,沾上干面粉,随后握住两端,双手同时上下甩动,再将拉开的面条在手上回折拉开,反复几次后,面条便如银丝带般在空中飘动,轻盈而优雅。将拉好的面条放入沸水中煮熟盛出,然后加入牛肉、蒜苗、香菜、油泼辣子等配料,再浇入炖煮数小时的牛肉汤,激起独特的香味。夹起一筷头的面送入口中,牛肉汤的醇厚与面条的筋道在口中交织,再配上香菜的香气和蒜苗的清新,让人回味无穷。

  “从心所欲不逾矩”。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流程,不仅展现了匠人们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和对技艺的精湛掌握,更体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每一碗牛肉拉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牛肉拉面是一个记录标本,是一个活的证明,沉淀了历史的记忆。”金城文化名家、地方文化研究者燕兵在他所著的《兰州味道牛肉面的故事》书中如此写道。燕兵认为,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用时间的力量积淀出这一碗面。这一碗面初创伊始,就融汇了各族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共同造就了这碗传递人间温暖的面。兰州独特的地理、物产、人口构成,造就了兰州牛肉拉面的辉煌。而兰州这座省会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也促进了兰州牛肉拉面品牌的形成和传播。

  闻名遐迩:“一碗面”名贯大江南北

  以美食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抽丝剥茧讲好牛肉拉面故事,展现牛肉拉面制作技艺和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各领域从业者积极推进跨界融合发展,让其成为外界领略兰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持续为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近年来,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社会各界不断挖掘兰州牛肉拉面的历史文化资源,扩大兰州牛肉拉面“朋友圈”,“兰州牛肉拉面”品牌名贯大江南北。

  几乎每天,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和解说员都会来到鸿宾楼大厅,现场演示牛肉拉面的拉制过程。观金城精品牛肉面店负责人借鉴马家窑文化,设计了外陶内釉的专用碗,同时精心打造饮食空间,将牛肉拉面技艺全景化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兰州“80后”女沙画师朱晓玲巧用妙手在沙画台上用细沙刻画出兰州牛肉拉面缠绕在百年水车车轮上,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轻轻舞动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在兰州牛肉拉面文创设计作品展上,众多艺术家用视觉语言、文化符号将博大精深的牛肉拉面文化呈现给大家……越来越多的人聚力推动兰州牛肉拉面文化创新,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推动兰州牛肉拉面“出圈”。

  2021年6月,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进一步推动了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说:“兰州牛肉拉面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有力见证,需要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宣传推广,使品牌和技艺代代相传,更好地奉献社会。”

  据了解,近年来,兰州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强品牌保护,培育了金鼎、马子禄、吾穆勒、马有布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推进兰州牛肉拉面“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在传承独特产品、精湛技艺的基础上,推动与文化创意、旅游参观、“互联网+”、电商运营等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并放大品牌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岁月磨砺:“一碗面”让世界爱上这座城

  “从成都到兰州,我专门花7个小时坐高铁,就为一尝兰州牛肉拉面。”“跑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吃一碗心心念念的‘牛大’,一解我这个定居南方城市兰州娃的乡愁。”因为一碗面爱上一座城,在抖音、知乎、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关于兰州牛肉拉面的感悟、游记并不鲜见。地方特色美食已成为外界认识一座城市的起点,其承载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便是串联起城市文化、历史、地理的探索之绳。兰州牛肉拉面之于兰州亦不例外。

  舌尖带动脚尖,让“流量”变为“增量”。我市将继续深入挖掘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的内核和内涵,加强市场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打造兰州牛肉拉面IP,助力商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建议结合农耕文化、民族交融、丝绸之路、伏羲文化、黄河文化等,深入挖掘弘扬兰州牛肉拉面人文精神,打造兰州牛肉拉面‘非遗+文旅+数字’新模式,加强文化赋能。”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杜擂升在“市委书记倾听委员之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上谈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将系统挖掘梳理兰州牛肉拉面文化起源、历史传承、地方特色、历史故事和代表人物、代表品牌等文化资源,加强传统工艺、口述历史的整理。创作‘一句话宣传语’,歌颂兰州牛肉拉面文化之美、城市之美;创作‘一部宣传短片’,宣传兰州牛肉拉面;创作‘一部小品’,讲述兰州牛肉拉面的故事;创作‘一首民谣’,颂兰州,歌美味,说风情;创作‘一部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纪录片’,全面讲述兰州牛肉拉面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发展历程、名人故事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建议我市建设兰州牛肉拉面博物馆、文化景区、小镇、研学游体验工坊,举办制作技艺大赛、制作技艺研学等活动。引导企业、园区及相关产业配套基地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是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腾飞的基石。预则立,这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社会各界以更加专注的姿态、坚定的执行力、长远的眼光,来体现兰州牛肉拉面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愉悦性,从而赋予这碗面文化的“味蕾”,进而提高兰州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携手发展这座城市。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从田园到餐桌:链博会里看中外美食

  • 辉煌60载 魅力新西藏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从意大利实验室到西北农学院,从抗战时期到和平年代,周尧用70年时光让中国昆虫学从5%的定名权走向自主。
2025-07-18 09:06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6月,我国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已达到15.3件,提前实现“十四五”规划预期的12件目标。
2025-07-18 09:04
而在此次观测中,天文学家发现,在HOPS-315及其周围的原始星盘中,不仅存在固态的结晶矿物,还存在气态的一氧化硅。
2025-07-18 09:04
旨在充分发挥计量支撑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保障作用,推动“溯源链、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发展,使计量成为促进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催化器和引擎。
2025-07-18 09:04
该所作物耐逆性调控与改良创新团队日前联合国内外研究机构,构建了首个水稻的多器官单细胞多组学图谱,
2025-07-18 04:30
太阳是地球气候系统的主要能量来源,其活动通过总辐射、紫外辐射、高能粒子沉降等多种形式影响地球大气。近年来,我国夏季降水雨带呈现出持续北移的趋势。
2025-07-18 04:30
人机语言交互的“温度”,其核心在于能否实现情感共鸣、文化适配与价值传递。语言不仅是信息符号,更是心灵沟通的桥梁。为冰冷的代码注入人文温度,需在技术突破与设计理念上双轨并进。
2025-07-17 04:30
近日,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万世明团队,基于海洋沉积物中的黑碳记录,重建了过去30万年以来东亚北部的古火演化历史,结合欧洲、东亚、东南亚及澳大利亚区域的记录以及考古遗址大数据,发现现代人类大规模用火始于约5万年前。
2025-07-17 04:30
在飞行器大家庭中,有一类特别的成员——翼伞。它们没有刚硬的机翼,却凭着一片巨大柔软的“翅膀”,借助风力优雅地翱翔于天际;它们结构看似简单,却蕴含着空气动力学的精妙智慧。翼伞是融合古老降落伞原理与现代智能科技的独特柔性无人飞行器,包含翼、控制系统、负载,如果加上推力系统,就可化身为伞翼无人机。
2025-07-17 04:30
近年来,移动电源行业呈现出较为迅速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移动电源安全事故频发,严重威胁消费者生命财产安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
2025-07-17 03:55
由该院枸杞科学研究所联合中国林业科学院林业研究所编制的《枸杞属植物新品种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指南》获得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通过。
2025-07-17 04:00
武汉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联合南方科技大学等单位,在单细胞水平上成功解密了拟南芥叶片衰老的过程。
2025-07-16 10:44
不只是产量最大,“深海一号”大气田还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7-16 10:42
我国正研制《卓越工程师培养认证标准》,该标准是保障卓越工程师培养从“样板间”走向宏大队伍的基础。
2025-07-16 10:39
七月下半月和八月上半月是我国主汛期的最重要阶段,应急管理部指导各地加强灾害风险隐患信息报送队伍建设,开展广泛培训,目前总人数已达115万人。
2025-07-16 10:25
为强化未成年人网络保护,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近日,中央网信办印发通知,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为期2个月的“清朗·2025年暑期未成年人网络环境整治”专项行动。
2025-07-16 10:23
新时代新征程,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实现新型工业化是关键任务。
2025-07-15 04:10
现阶段,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已取得明显成效,但仍存在人工智能关键硬件与开源软件储备不足、人工智能在重点行业领域应用率偏低、人工智能领域人才短缺且结构不合理、缺乏适应人工智能发展的标准体系和法律法规等问题。
2025-07-15 04:10
2025年可谓人形机器人的“破圈”之年。从蛇年春晚舞台的机器人扭秧歌,到北京亦庄的机器人马拉松,再到浙江杭州的机器人格斗赛……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迈向各类“应用场”。
2025-07-15 02:55
科考船在狂风巨浪中剧烈摇摆,寻找渺小的目标如同大海捞针。回收沉睡海底半年的海底地震仪,是这次出海科研任务中最艰难的一环。“快看!在那儿!”随着一声疾呼划破沉寂,
2025-07-15 02:5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