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讲出好故事 铸造大品牌——“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讲出好故事 铸造大品牌——“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系列报道之文化篇

来源:观澜新闻2024-06-13 08:56

  当前浏览器不支持播放,请更新您的浏览器!

  兰州牛肉拉面,看似一碗简单的面食,却是文化碰撞后的火花,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仿佛是这座城市的缩影。每当那醇厚的牛肉汤浇入盛满面条、萝卜、蒜苗、牛肉的大碗时,这碗“牛大”好似能让人听得见黄河的波涛声,领略到西北的豪放与粗犷,感受到兰州人的工匠精神。这不仅仅是一碗面,也是一部历史、一种传承,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

  凭着“兰州牛肉拉面”这一文化符号,可以从一个视角领略兰州风韵。文化赋能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一碗面”便成为文化的“味蕾”、城市的情怀,是兰州城市的符号、文化的象征。它会让更多的人记住兰州、了解兰州、爱上兰州。

观金城精品牛肉面店的拉面师傅展示拉面技艺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胡淼山 摄

  匠心独用:“一碗面”盛满城市的情怀

  在兰州,随意走进一家牛肉拉面店,它的制作间都是开放式的。在这里,等一碗面的几分钟里,不仅能欣赏久负盛名的拉面技艺,更能从那独具特色的“牛大”里看到这碗面的兼容并蓄,体会到这碗面里的工匠精神,感受到兰州这座城市的豪爽与乐观。

  一碗兰州牛肉拉面,面条筋道爽滑,牛肉醇香滑嫩,调料丰富多样,每一种食材都经过精心挑选和烹饪。其制作流程不仅是一门技艺,更是一场视觉与味觉的盛宴。拉面师将面团搓成长条,沾上干面粉,随后握住两端,双手同时上下甩动,再将拉开的面条在手上回折拉开,反复几次后,面条便如银丝带般在空中飘动,轻盈而优雅。将拉好的面条放入沸水中煮熟盛出,然后加入牛肉、蒜苗、香菜、油泼辣子等配料,再浇入炖煮数小时的牛肉汤,激起独特的香味。夹起一筷头的面送入口中,牛肉汤的醇厚与面条的筋道在口中交织,再配上香菜的香气和蒜苗的清新,让人回味无穷。

  “从心所欲不逾矩”。兰州牛肉拉面的制作流程,不仅展现了匠人们对食材的精心挑选和对技艺的精湛掌握,更体现了他们对美食的热爱与追求。每一碗牛肉拉面,都是对工匠精神的最好诠释。“牛肉拉面是一个记录标本,是一个活的证明,沉淀了历史的记忆。”金城文化名家、地方文化研究者燕兵在他所著的《兰州味道牛肉面的故事》书中如此写道。燕兵认为,绵延不绝的丝绸之路贯通东西,用时间的力量积淀出这一碗面。这一碗面初创伊始,就融汇了各族人民的劳动和智慧,共同造就了这碗传递人间温暖的面。兰州独特的地理、物产、人口构成,造就了兰州牛肉拉面的辉煌。而兰州这座省会城市的商业中心地位,也促进了兰州牛肉拉面品牌的形成和传播。

  闻名遐迩:“一碗面”名贯大江南北

  以美食为载体,以文化为内核,抽丝剥茧讲好牛肉拉面故事,展现牛肉拉面制作技艺和传承人的工匠精神。各领域从业者积极推进跨界融合发展,让其成为外界领略兰州文化的一把钥匙,持续为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潜力。近年来,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社会各界不断挖掘兰州牛肉拉面的历史文化资源,扩大兰州牛肉拉面“朋友圈”,“兰州牛肉拉面”品牌名贯大江南北。

  几乎每天,兰州牛肉拉面第四代传承人马文斌和解说员都会来到鸿宾楼大厅,现场演示牛肉拉面的拉制过程。观金城精品牛肉面店负责人借鉴马家窑文化,设计了外陶内釉的专用碗,同时精心打造饮食空间,将牛肉拉面技艺全景化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兰州“80后”女沙画师朱晓玲巧用妙手在沙画台上用细沙刻画出兰州牛肉拉面缠绕在百年水车车轮上,仿佛一条银色的丝带,轻轻舞动在时间的洪流之中。在兰州牛肉拉面文创设计作品展上,众多艺术家用视觉语言、文化符号将博大精深的牛肉拉面文化呈现给大家……越来越多的人聚力推动兰州牛肉拉面文化创新,赋予其更多文化内涵,推动兰州牛肉拉面“出圈”。

  2021年6月,兰州牛肉拉面制作技艺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扩展项目名录。这进一步推动了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的传承与传播。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代表、兰州牛肉拉面行业协会会长马利民说:“兰州牛肉拉面凝结着劳动人民的创造和智慧,是中华民族传统饮食文化的有力见证,需要不断挖掘保护、传承创新、宣传推广,使品牌和技艺代代相传,更好地奉献社会。”

  据了解,近年来,兰州市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相结合、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相结合、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相结合,加强品牌保护,培育了金鼎、马子禄、吾穆勒、马有布等一批行业领军企业;积极推进兰州牛肉拉面“老字号”企业改造升级,在传承独特产品、精湛技艺的基础上,推动与文化创意、旅游参观、“互联网+”、电商运营等新业态新模式融合发展,深入挖掘并放大品牌价值、经济价值、文化价值。

  岁月磨砺:“一碗面”让世界爱上这座城

  “从成都到兰州,我专门花7个小时坐高铁,就为一尝兰州牛肉拉面。”“跑一场酣畅淋漓的马拉松,吃一碗心心念念的‘牛大’,一解我这个定居南方城市兰州娃的乡愁。”因为一碗面爱上一座城,在抖音、知乎、快手等新媒体平台上,关于兰州牛肉拉面的感悟、游记并不鲜见。地方特色美食已成为外界认识一座城市的起点,其承载的记忆和生活方式便是串联起城市文化、历史、地理的探索之绳。兰州牛肉拉面之于兰州亦不例外。

  舌尖带动脚尖,让“流量”变为“增量”。我市将继续深入挖掘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的内核和内涵,加强市场营销策划和宣传推介,打造兰州牛肉拉面IP,助力商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

  “建议结合农耕文化、民族交融、丝绸之路、伏羲文化、黄河文化等,深入挖掘弘扬兰州牛肉拉面人文精神,打造兰州牛肉拉面‘非遗+文旅+数字’新模式,加强文化赋能。”省政协委员、省政府文史馆研究员杜擂升在“市委书记倾听委员之声”兰州牛肉拉面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协商座谈会上谈了自己的想法。

  “我们将系统挖掘梳理兰州牛肉拉面文化起源、历史传承、地方特色、历史故事和代表人物、代表品牌等文化资源,加强传统工艺、口述历史的整理。创作‘一句话宣传语’,歌颂兰州牛肉拉面文化之美、城市之美;创作‘一部宣传短片’,宣传兰州牛肉拉面;创作‘一部小品’,讲述兰州牛肉拉面的故事;创作‘一首民谣’,颂兰州,歌美味,说风情;创作‘一部兰州牛肉拉面文化纪录片’,全面讲述兰州牛肉拉面的历史渊源、制作技艺、发展历程、名人故事等。”市文旅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采访中,业内人士建议我市建设兰州牛肉拉面博物馆、文化景区、小镇、研学游体验工坊,举办制作技艺大赛、制作技艺研学等活动。引导企业、园区及相关产业配套基地与文旅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赋能是兰州牛肉拉面产业发展腾飞的基石。预则立,这需要在政府职能部门的引导下,社会各界以更加专注的姿态、坚定的执行力、长远的眼光,来体现兰州牛肉拉面的准确性、完整性和愉悦性,从而赋予这碗面文化的“味蕾”,进而提高兰州的知名度,让更多的人了解、喜爱、携手发展这座城市。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抵达吉隆坡对马来西亚进行国事访问

  • 习近平访越 最全图集来了!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蓝箭航天空间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天鹊系列发动机在其浙江湖州动力制造基地完成第100台正式下线,标志着我国商业航天动力系统实现从单台研制到批量制造的跨越,迈向规模化应用新阶段。
2025-04-16 10:20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主任董念国团队,近期将历时3年自主研发的儿童用磁悬浮双心室辅助装置,成功植入一名7岁终末期心衰患儿体内。
2025-04-16 10:19
全球首次成功绘制六倍体小麦的端粒到端粒完整基因组图谱,实现了小麦基因组从“头”到“尾”无缺口的精确组装。
2025-04-16 10:17
从数学上讲,绳结交叉点与量子算法之间的理论等价性已经为人所知数十年,但直到现在才由该团队完全付诸实践。
2025-04-16 10:15
香江四月,风暖潮平,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亚太峰会于4月14日在香港开幕,为携手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勾勒出更包容、更可持续的未来图景。
2025-04-16 10:10
近年来,我国强化统筹规划,产学研用等相关主体密切协作配合,全力强化“政策扶持、科技创新、人才强基、对外合作、历史文化”等五大措施,推动天然橡胶产业发展取得积极成效。
2025-04-16 10:09
借助一种名为SMART-EM(单分子原子分辨率时间分辨电子显微镜)的技术,首次在原子尺度上拍摄了催化反应过程。
2025-04-15 11:02
中国旅游研究院联合马蜂窝发布《中国赏花游报告2025》
2025-04-15 10:46
春天里,田野上,一粒粒良种破土而出、向阳生长,承载起端牢中国饭碗的希望。既为品种权人提供有力保护,又有效规范种业市场,一粒种子伤“芯”被抚平的故事,折射法治对种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2025-04-15 11:00
中国是拥有杜鹃种类最多的国家之一,超过530种。2018年,《毕节市百里杜鹃风景名胜区条例》出台实施,形成对百里杜鹃资源保护“有地方性法规、有特设机构、有专岗人员”的立体化保护机制。
2025-04-15 10:58
从概念验证中心起步,一大批创新项目正培育成熟、投入市场,迈向更加广阔的未来。
2025-04-15 10:49
以耕地保护为例,为扭转黑土地退化趋势,我国自2020年启动实施了东北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
2025-04-14 09:58
北京市、中国科学院发布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科技设施开放运行报告,怀柔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已布局建设37个科技设施,其中16个已向全球开放,包括多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2025-04-14 09:57
近日,我国自主研制的最大直径盾构机“沧渊号”在江苏常熟下线,将用于世界最长高速公路水下盾构隧道——海太长江隧道工程施工。
2025-04-14 09:57
志林肚天牛体色以浅红褐色为主,下颚内缘为黑褐色,触角呈暗红褐色。
2025-04-14 09:30
如今,科技小院的科研成果已经推广至山西长子县、榆社县等地,形成了“垃圾分类先行、农用酵素开花、有机合作结果”的发展路径。
2025-04-14 09:28
经监测,截至2024年年底,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达12.75万吨,较2023年增加0.72万吨,增长5.98%,较2002年保护初期增长49倍;
2025-04-11 03:45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11日至12日,随着新一股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我国中东部地区将出现强风、降温、沙尘天气,华北将出现历史同期罕见持续性大风,内蒙古东部和东北地区东部将出现暴雪,南方将出现今年以来最强风雹天气。
2025-04-11 10:23
我国科学家利用嫦娥六号采回的月球背面样品,首次获得月球背面月幔的水含量小于2微克/克,为认识月幔水的时空演化提供了关键约束。
2025-04-11 03:45
自然资源部10日发布公告:经国务院批准,高纯石英矿成为我国第174号新矿种。据悉,这一矿种于2020年至2021年被发现,
2025-04-11 03:45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