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向劳动者致敬】我在敦煌“修”文物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向劳动者致敬】我在敦煌“修”文物

来源:每日甘肃网2024-05-02 10:07

  李波在莫高窟360窟进行壁画保护修复工作。(摄影:庄岳拍)

  新甘肃·每日甘肃网记者 万及敏

  “每次看到自己修复的文物被欣赏,就觉得很有意义。”看着熙熙攘攘的游客,敦煌研究院保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李波如此说道。

  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西部尽头的敦煌。它既是中国古代文明的一个璀璨文化艺术宝库,也是古代丝绸之路上曾经发生过的不同文明之间对话和交流的重要见证。莫高窟文化艺术的传承,离不开无数“莫高窟人”的默默守护,李波就是其中一员。

  在武山水帘洞。(摄影:张金虎)

  李波的父亲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位文物修复师,我国文物修复界的泰斗,被誉为“壁画医生”的李云鹤。1990年,在父亲影响下,绘画专业出身的李波也成为一名文物修复师。在李波的印象里,父亲常说,“对待文物要有感情,知道它的可贵才能用心保护它。一旦要修,就要修到最完美的状态,宁可不修也不能修坏了。”

  真正让李波明白这句话是在14年前,一次与父亲外出援助兄弟单位的文物修复工作中,李波负责修复一座天王像,当他给父亲看修复成果时,却得到了父亲这样的评价:“你的理解和状态都不对,我很怀疑你学到哪里去了。”

  父亲的批评,李波一头雾水,而当他花了两三天时间翻阅更多资料去思考,才领悟到:“文物修复不是简单的拼接,得去领会文物自身的状态,不能糊弄自己,更不能糊弄古人。”

  再后来,谈到文物修复,李波强调最多的就是“敬畏”,文物的不可再生决定着“要对文物永远保持敬畏之心”。李波一直坚持修复文物最小干预原则:在最小干预的前提下保护好文物,最大限度地保护信息的真实性。

  现在,李波把这种工作理念传递给徒弟们,督促大家静下心来全身心投入工作。“修复壁画的过程也是修心的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与文物进行一场穿越时空的对话。

  李波在温州博物馆进行宋代漆器修复工作。(摄影:李晓洋)

  文物修复工作苦不苦?一个姿势就要保持很久,甚至会因此落下职业病,怎么会不苦?李波说,“身体是苦,但内心却很丰盈。每当看到修复好的文物,这种成就感带来的喜悦无可比拟。”

  作为文物修复师,李波的技术水平是过硬的,在2023年举行的全国行业职业技能竞赛——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上,李波荣获壁画彩塑文物修复师项目一等奖。

  在工作生活中,李波把“坚守大漠、甘于奉献、勇于担当、开拓进取”的莫高精神挂在心上,他的追求就是莫高精神的最好写照。

  “文物修复师就像‘医生’一样,将文物从时间流逝和自然打磨中‘拯救’出来。”李波说,“守护好我们国家珍贵的千年文化遗产,是我们每一个人的责任。修复已经残缺、破损的文物,就是在延续文化命脉,留住中华民族的根。”

[ 责编:邱晓琴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过年——春节主题展”在京开展

  • 2024新疆热雪节暨第八届赛里木湖冰雪旅游季启幕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两根“玻璃针”机器手,快速翻转细胞,准确无误地找到细胞切入点,精准提取细胞核后,再注入体细胞核……前后不过86秒,一个完整的细胞胚胎就已“孕育”完成,随后开启“克隆之旅”。
2024-12-20 09:51
当你看到一列高速行驶的列车,最重要的事就是确保自己要登上这趟列车。
2024-12-20 16:14
12月18日上午,清华大学新闻学院与人工智能学院双聘教授沈阳带领师生团队倾力打造的“人机共生:未来艺术的共创”画展在清华大学蒙民伟人文楼开幕。
2024-12-20 15:00
我国科学家获取人类首份月球背面古磁场信息,填补月球磁场中晚期演化的数据空白。
2024-12-20 12:57
近日,由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组织编写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4)》(以下简称《蓝皮书》)在中国科学技术期刊编辑学会2024年学术年会上正式发布。
2024-12-20 09:11
在位于地下700米的液体灌装间里,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经理、中国科学院院士王贻芳宣布“启动灌注”。紧接着,工作人员按下按钮,水经过层层过滤变成超纯水,并以每小时100吨的流量注入探测器水池中。
2024-12-19 09:27
由中国工程院院刊《工程》(Engineering)评选的2024全球十大工程成就18日在京发布,CAR-T细胞疗法、嫦娥六号、低轨通信卫星星座、柔性显示、高温气冷堆核电站、智能工厂、无人驾驶汽车、手术机器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超大型风力发电装备入选。
2024-12-19 09:27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十八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
2024-12-19 09:26
持续且旺盛的研发创新活动是国际科创中心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和动力来源。
2024-12-19 09:26
日前,在天津市蓟州区有人拍摄到天空中一道神秘的绿光,并将其形象地称为“天上一根‘葱’”。一些网友甚至认为发射绿光的设备是“天外来物”。然而,经过核实,这道绿光是由气溶胶激光雷达发出的激光。
2024-12-19 09:22
12月16日,我国自主研发的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核柴一号”正式发布。记者从中国广核集团获悉,“核柴一号”多项核心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标志着我国首次完全具备核电站应急柴油发电机组自主设计及制造的能力。
2024-12-18 09:41
最新一期《自然》发表的研究称,在宇宙约6亿年时形成的小质量星系“萤火虫闪烁”的详细观测,能为早期星系的形成提供新见解。该研究成果基于詹姆斯·韦布空间望远镜(JWST)的数据,增进了人们对银河系演化的理解。
2024-12-18 09:31
近日,《自然》杂志在线发布了由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18国科学家团队联合署名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以下简称“‘π-HuB’计划”)白皮书。这是《自然》杂志首次发布中国科学家领衔发起的全球性大科学计划白皮书。
2024-12-18 09:28
日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沈延安课题组在研究雾霾的物质来源和形成机制上取得重要进展,发现燃煤排放产生的颗粒物是华北雾霾的主要物源之一。
2024-12-18 09:26
按计划,神舟十九号载人飞行任务期间还将实施人员和应用载荷出舱活动,并开展大量科学实验与技术试验。
2024-12-18 09:26
12月16日18时,我国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使用长征五号乙运载火箭/远征二号上面级,成功将卫星互联网低轨01组卫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
2024-12-17 05:25
自10月30日顺利进驻空间站组合体以来,神舟十九号航天员乘组已在轨工作生活48天,先后完成了与神舟十八号航天员乘组轮换、空间站平台维护照料、生活和健康保障、舱外航天服巡检测试、
2024-12-17 05:25
随着人工智能(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迭代,人类社会已进入大算力、大模型、大数据、大应用时代。针对AI在医疗领域应用的风险问题,需要从数据、安全和管理等角度进行应对。
2024-12-17 09:54
近年来,科学家试图通过抑制促纤维化因子的活性、促进胶原纤维的降解等方式改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相关的心肌纤维化情况,但目前尚缺乏有效的临床干预方式。
2024-12-17 09:35
从渤海湾到山东半岛,从长三角到北部湾,我国海上风电可开发量巨大。国家气候中心最新数据显示,我国海上150米高度、离岸200公里以内且水深小于100米的风能技术可开发量约为27.8亿千瓦。
2024-12-17 09:33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