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甘肃积石山地震第四天: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甘肃积石山地震第四天:工作重心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

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2023-12-23 16:48

  12月22日,甘肃省临夏州积石山县6.2级地震发生后的第四天。截至目前,积石山6.2级地震抗震救灾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现场排查搜救工作已经结束,经反复核查确认无失联人员,工作重心正全面转向受灾群众安置和受伤群众救治。

  那么,目前伤员救治情况如何?受灾群众吃穿是否得到保障?严冬时节,受灾群众能否温暖过冬?带着这些问题,本报记者来到了此次地震受灾最为严重的大河家镇和刘集乡了解情况。

  目前已有499人离院出院

  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位于大河家镇大河家村,也是本次地震的重灾区。该医院主要服务大河村及周边康吊村、大墩村、梅坡村、甘河滩村、团结村等区域。

  在积石山县中西医结合医院门口的医疗点,医生董国仁正在为一位牙周炎患者开药,并提醒患者免费取药。

  董国仁告诉记者,“这几天前来问诊的人不少,症状以发烧、咳嗽、拉肚子为主。此外,我们还抢救转运了3名一氧化碳中毒患者。这些症状多由天冷引起。”22日当天,积石山县的最高温低于0摄氏度。

  该医院副院长马永武告诉记者,地震发生后至21日晚,该医院共治疗800多人,转运200多人。“我们在大河家镇20个安置点设置医疗点,每个医疗点配备2名医务人员,与省州县三级医护人员合力为大河家镇群众提供诊疗服务。安置点无法治疗的病人,会转运至我们医院这里。我们及时救治后,再根据病情转移至县医院。”

  目前,甘肃省级医疗队实行包干负责办法进行病区管理,在国家医疗队专家指导下对重症患者进行多学科讨论,对所有住院患者根据病情施行“一人一策”诊疗方案。同时加强医疗救治药品调配,除恢复药店正常营业外,紧急调配感冒类、创伤类、消化道类及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类药品数十万盒,已全部发放。

  记者从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已有499人治疗后离院出院,仍住院治疗的282人分别收治在省、州、县医疗机构,其中危重伤员17人、重度伤员69人、中度伤员97人、轻度伤员99人。

  目前仍然缺乏过冬物资

  临近中午,在前往大河家镇大寺广场安置点的路上,记者不时看到端着饺子的村民走过。

  “广场发饺子呢,萝卜馅儿的,好吃!”一位村民向记者介绍道。

  在甘肃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寺广场安置点,爱心餐供应点的灶火一直燃着,牛肉面、饺子、烩菜、大盘鸡种类丰富。篷里铺上了电热毯,生起了热乎乎的炉子,受灾群众还用上了免费WIFI。帐篷外,有可以给电子设备充电的光明驿站,收发快递的临时邮局,还有免费理发点。

  大河家镇党委副书记安英发说,这几天,有两三千家机构给我们镇送物资,来了很多中央的物资、省级的物资,还有非常的多的爱心人士捐赠了很重要的帐篷、棉被、棉衣等。这些物资到了镇上之后,我们就开单子尽快分配到各村。目前,这些物资能基本满足安置点的需求,但一些偏远的村里还需要帐篷和炉子等物资。

  记者随后来到受灾较为严重的刘集乡陶家村。在陶家村村委会的院子里,摆放着一袋袋被褥。会计薛登秀正指挥救援物资车辆卸货。“最开始到的物资是泡面和水,这几天炉子、床和被褥陆续到了,物资基本能满足受灾群众需要。”

  从国家、兄弟省市区和四面八方援助的各类救灾物资,于19日凌晨6点开始陆续抵达灾区,为救灾工作顺利开展和妥善安置受灾群众提供了强有力保障。所有救灾物资均由现场指挥部物资保障组负责统一接收、分配、运送。同时,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目前,因救灾物资优先向重灾区倾斜,其他乡镇的受灾村民仍然缺乏过冬物资,如棉帐篷、暖炉、被褥等。

  全力加快活动板房建设安置受灾群众

  22日中午,刘集乡陶家村村民陶生旺一家从应急帐篷搬进了活动板房。

  18平米的单间中摆放了4张床,床上铺着崭新的被褥,窗口架设了一架火炉。此外,房间内还放置了面包、饼干、矿泉水、纸巾等生活物资。

  “这些都是爱心人士捐赠的。我是今天中午从应急帐篷搬入安置房的,有电,有炉子,困难时期有这个条件我很满足了。”陶生旺说。

  12月20日中午接到建设任务后,甘肃建投七建公司调拨100间大型活动板房,组织建设骨干120人赶赴陶家村,加速开展临时安置点建设。

  “我们连夜奋战,在21日晚间全部安装完毕,确保受灾群众早日入住。”甘肃建投七建集团直属公司生产经理马云飞介绍,“活动板房墙体采用保温岩棉材料,墙体厚度约10公分,防火、保温效果好。”

  据初步统计,来自兰州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国资委、甘肃省工信厅、共青团甘肃省委、甘肃建投、中建八局、中铁二十一局等各方力量为甘肃援助活动板房12000间。截止12月22日13点已建成板房1215间。

  记者在抗震救灾指挥部了解到,甘肃通过就近帐篷安置、投亲靠友安置、公用设施安置、安全用房回迁安置、异地安置等方式,全力安置受灾群众。截至12月22日12时,共转移安置群众112346人。(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王冰雅、宋喜群、陈海波、章正、刘宇航)

[ 责编:孙琦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上海:老弄堂“上新”蛇年灯会

  • 黑龙江哈尔滨:夜游园 赏冰灯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经过168小时满功率连续运行考核,全球最大华龙一号核电基地、由中核集团旗下中国核电投资控股的漳州核电1号机组正式投入商业运行,标志着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
2025-01-03 09:31
社交网络的去中心化推动着信息平权,使人人都有麦克风。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们可以发布虚假错误的信息。科普信息的发布与传播不能被流量为王和眼球效应所裹挟,而应坚持科学性、合法性。
2025-01-03 09:27
记者2日从中铁(上海)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铁上投”)了解到,全球首台高压射流—机械联合破岩盾构机“山大号”于近日在济南轨道交通6号线东仓站始发。
2025-01-03 09:22
当下,人工智能的火热让人们对其有了深刻的体会。尽管许多人并不完全了解人工智能的工作原理,但一提起人工智能,自动驾驶汽车、智能交互机器人、机器狗、无人机等已广为人知的应用便浮现在人们脑海中。
2025-01-03 09:19
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如期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关键看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大力推进科技创新。
2025-01-03 09:18
闸门开合,水涨船高。2025年1月1日,长江三峡通航管理局发布数据显示,2024年三峡枢纽通过量达1.59亿吨,连续三年突破1.5亿吨大关。其中,三峡船闸运行10000余闸次,通过量1.54亿吨;三峡升船机运行4700余厢次,同比增长5.1%。
2025-01-02 09:33
波澜壮阔的海洋中,更多宝藏正待发掘,深海油气资源就是其中的宝藏之一。深海区域有着丰富的油气资源,如今已成为全球油气资源的主要接替区。
2025-01-02 09:31
在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产生和需要存储的数据量呈爆炸式增长。传统的存储方式,如硬盘、磁带等,正面临存储容量有限、维护成本高以及存储设备寿命短等诸多限制。
2025-01-02 09:30
长期以来,科学界普遍认为这两种记忆在大脑中可以协同工作。然而,当两种记忆产生冲突时会发生什么?
2025-01-02 09:29
量子计算正加速发展!2024年12月上旬,谷歌公司推出其最新量子芯片Willow。几天之后,我国科研团队在预印本网站arXiv发布了“祖冲之三号”的相关成果。
2025-01-02 09:29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