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任振鹤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强调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以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任振鹤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强调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以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23-11-02 10:45

  任振鹤在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上强调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以新型工业化全面提高发展质量效益和竞争力

  每日甘肃网兰州11月1日讯(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金鑫)全省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今天在兰州召开,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讲话强调,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型工业化的重要指示、重要论述,深入贯彻全国新型工业化推进大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聚焦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贯穿新型工业化全过程,强龙头、补链条、聚集群,结合我省强工业行动和“1+N+X”政策体系,推进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开辟发展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为中国式现代化甘肃实践构筑强大物质技术基础和产业支撑。

  任振鹤指出,甘肃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优势和潜力都十分突出,推进新型工业化有政策红利之机、资源能源之优、产业基础之实、追赶进位之急、贡献大局之责,既是统筹国家所需与甘肃所能的结合点,也是重振我省能源、资源、产业优势的突破口,更是构建具有甘肃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工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着力点。

  任振鹤强调,要深刻把握推进新型工业化的路径举措,围绕习近平总书记“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指示,加快转型升级,激发传统产业新活力,推动石化产业提质延链、有色产业提速增效、装备制造产业提档升级,实现“老树发新枝”,努力在初级产品供给保障、工业母机领域攻关等方面作出甘肃贡献;加速成长壮大,育出新兴产业新动能,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打造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及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和新材料基地;加力技术变革,提升科技创新新效益,放大我省科研优势,加大重大技术项目攻关力度,建设高水平产业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加强企业培育,带出经营主体新气象,推动大型企业“顶天立地”、中小企业“铺天盖地”、“专精特新”企业“抢占高地”;加深融合发展,赋出数字技术新模式,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完善数字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促进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加大绿色循环,腾出节能降碳新空间,加快实施工业领域碳达峰行动,加大绿色制造工艺研发、应用和推广力度,厚植新型工业化生态底色;加效园区建设,聚出产业集聚新优势,坚持把园区作为主阵地,优化功能,培育壮大主导产业,全面提升园区承载力、吸附力、竞争力,提升各类园区工业首位度。

  任振鹤强调,要扛牢我省新型工业化的千钧重责,建立高效的运行机制,完善优质的政策体系,强化有力的要素保障,锤炼过硬的能力作风,笃定实干、创新实践,以新担当新作为创造我省工业发展新辉煌。

  程晓波主持,陈得信及张伟文出席。

[ 责编:邢彬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世界首台500兆瓦冲击式机组转轮完成焊接制造

  • 集大原高铁开通运营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鼓励和引导高校、科研院所按照先使用后付费方式把科技成果许可给中小微企业使用。
2024-12-31 09:14
30日,“天目一号”星座23颗卫星、“云遥一号”系列12颗卫星进入中国气象局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并实现业务运行。这是商业小卫星数据首次获准进入中国气象局业务系统,为我国气象预报预测提供有力支持。
2024-12-31 04:10
教育部日前部署中小学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及试点工作,要求2030年前实现基本普及。这对抢占全球人工智能技术和人才高地至关重要,必将引发教育领域的系列深层变革。顺利推进人工智能教育,需深化基础研究,把握底层框架和逻辑,做好体系化构建。
2024-12-31 04:45
享受便利的同时,掌握它们背后的核心技术更为重要。如何培养更多懂人工智能、会应用人工智能、能研发人工智能的人才?
2024-12-31 04:45
30日,中国工程院、国家制造强国建设战略咨询委员会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中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制造强国发展指数整体向好,制造业全球竞争力处于上升趋势,在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呈现诸多亮点。
2024-12-31 04:45
2022年12月31日,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在建成两周年之际,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于12月30日首次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了系统性总结。
2024-12-31 04:10
从7000米级“蛟龙”号,到4500米级“深海勇士”号,再到创下10909米深度之最的“奋斗者”号,我国载人深潜能力不断突破,技术迭代能力快速提升,征服深海的故事不断续写。
2024-12-30 09:18
当前,数字技术与农业生产深度融合,通过传感器网络、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实现了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精准化和高效化管理,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2024-12-30 03:50
科技部30日发布了2023年度全国科普统计数据。数据显示,在科普经费投入方面,2023年全国科普工作经费投入首次突破200亿元,筹集额达215.06亿元,比2022年增长12.60%。
2024-12-31 04:10
“探索三号”12月29日顺利抵达三亚崖州湾南山港公共科考码头,正式入列。这是我国首艘设计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
2024-12-30 04:10
国务院近日公布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自2025年1月1日起施行。本次修订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继2007年2月24日审议通过后,时隔17年迎来的首次修订。
2024-12-30 03:50
进一步巩固扩大我国高铁技术世界领跑优势。
2024-12-30 03:50
寒冬时节,一踏进位于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石板镇的生态草莓农场大棚,就感受到扑面的宜人暖风,嗅到阵阵花果甜香。“红颜”“黑珍珠”“白雪公主”……
2024-12-30 03:50
科普从业者不仅需要具备“受众导向”的能力,而且也需要把“受众导向”作为开展科普的一种方式。
2024-12-28 18:09
技术、产业、人才,仿佛三条大江奔流不息,形成一个“川”字。如何在川字中间加上一横,将三者形成整体,凝聚成创新的磅礴力量?
2024-12-27 10:27
视频生成、语音交互等AI应用近年来持续火热,在2024年已让越来越多用户得到高效便捷的体验。零一万物首席执行官李开复表示,以大模型技术为代表的AI技术将重塑各行各业的生产力格局,颠覆现有的企业组织结构和规模。
2024-12-27 10:27
26日,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探索三号”,在广州南沙交付启航。
2024-12-27 10:26
了解人类大脑的进化过程或许能为人工智能的改进提供重要启发,同时让其更好地适应人类独特的神经结构。
2024-12-27 10:23
今年粮食收购量预计将达到8400亿斤左右。有关监测显示,目前,各类经营主体购销活跃,东北地区玉米深加工企业开工率保持在90%左右,基本满负荷生产。
2024-12-27 10:09
在26日结束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工作会议期间,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为我们盘点了“大国粮仓”米袋子。
2024-12-27 10:27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