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彩虹张掖:西夏国寺活态保护的“三种技艺”
首页 >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图片新闻 > 正文
[责编:邱晓琴]

彩虹张掖:西夏国寺活态保护的“三种技艺”

来源:中国新闻网2023-05-25 09:29

24小时热图
  • 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在深圳开幕

  • 第十九届文博会开幕

  • 河北沙河:太行古村落焕发新活力

  • 加拿大野火烟尘飘至美国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推荐阅读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新一次评估报告认为,北冰洋预计最早在本世纪中叶前后出现夏季无冰的现象。
2023-06-08 09:35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科普的重要性。笔者认为,同其他行业和领域一样,做好科普工作必须立足我国国情,探索中国式科普新思维。
2023-06-08 05:20
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
2023-06-08 04:10
珠峰是地球感受全球气候变化的最高哨位,对该地区开展严格的生态保护,对中国和全世界意义都很重大。
2023-06-08 04:10
  自从进了研究所的大门,我一直做应用性很强的工作,从核武器到高能激光,其中的工程技术问题很多,这让我体会到了大量基础学科的问题,也尤感基础研究的重要。
2023-06-08 04:10
受制于材料、工艺等原因,该水电站此前使用的大型冲击式机组核心部件转轮长期依赖进口,费用、时间成本高。
2023-06-08 09:2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12月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系统论述农业强国的中国特色时,将“依靠自己力量端牢饭碗。14亿多人口的中国,任何时候都必须自力更生保自己的饭碗
2023-06-07 04:35
健康快乐的童年是什么样?必不可少的,是拥有一双明亮的眼睛,一副茁壮的身板,一颗丰润的心灵……然而,近年来,青少年视力健康问题日益突出,一副副“小眼镜”,挡住了孩子们望向远方的清澈目光。
2023-06-07 04:35
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每个人从出生开始就需要进行眼健康管理。我们在青少年时期可能会近视,成年后易于出现视疲劳,40岁之后随着调节力的生理性下降,会出现花眼,老年后由于光损害及自然衰老会出现眼睛机能减退甚至眼病损害等。
2023-06-07 04:35
孩子近视了,要不要戴眼镜?在诊疗中我们发现,很多家长对于青少年用眼护眼还存在不少误解,有的家长认为“孩子近视了就自己注意,不戴眼镜也能康复”“戴了眼镜眼球会变形”……这些观点都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023-06-07 04:35
在嘹亮的汽笛声中,中国新能源轻轨列车6日在中国中车唐山公司正式发布,也标志着中车出口阿根廷胡胡伊项目首列车成功下线。
2023-06-07 04:20
陆元九,1920年1月9日出生于安徽来安县,198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本科毕业于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1941年至1945年,在重庆国立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等任教。
2023-06-07 04:20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马延和指出,二氧化碳排放与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问题。
2023-06-06 08:39
自4月底以来,来自5支科考分队13支科考小组的170名科考队员,继续聚焦水、生态和人类活动,战高寒、斗风雪,在珠峰地区探索自然,奋勇攀登。
2023-06-06 08:38
作为北京市属医院科技成果转化典型代表,日前在2023中关村论坛国际技术交易大会发布。
2023-06-06 08:37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中国科协生态环境产学联合体(以下简称“联合体”)在京发布了2022年度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长江生态保护、噪声污染治理、土壤污染治理等成果入选。
2023-06-06 02:40
“专精特新”是名副其实的政策热词、产业热词、招商热词。支持专精特新企业发展,不仅可以加快解决一些“卡脖子”难题,还可以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打造新的引擎。
2023-06-06 02:40
中国共产党党员、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数学家、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万哲先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3年5月30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5岁。
2023-06-06 02:25
抬起针管,小心翼翼地对准部位,挤压——针管中的液体一滴一滴准确落在一件出土兵马俑的眼角。瞬间,兵马俑灰暗的眼睛,变得乌黑发亮。
2023-06-06 02:25
近日,中国防伪行业协会发布“防伪溯源保护品牌十大优秀案例”。数字技术,已在防伪行业深度运用。
2023-06-05 09:22
加载更多

  2023年5月,游客正在参观“西夏国寺”张掖大佛寺大佛殿内木胎泥塑卧佛。 九美旦增 摄

  中新网兰州5月22日电 (丁思王牧雨)“对于大佛寺的保护利用展示,我们将立足西部地域文化特色,从文物本体保护、古籍修复专业团队建设、古籍文创展示利用这三个方面推陈出新,通过与游客的互动,加深游客对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记忆。”甘肃张掖大佛寺文物研究所所长王康近日接受中新社、中新网记者专访介绍说。

  张掖,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商贾重镇和咽喉要道,素有“塞上江南”“金张掖”之美誉。如今,其境内祁连山水源涵养区、黑河绿洲、荒漠戈壁三大生态系统交错衔接,雪山冰川、森林草原、七彩丹霞、田畴沃野、湿地候鸟、荒漠沙丘等地貌交相辉映,色彩斑斓,是一座彩虹般的城市,一改往日外界对于西北单调“土黄色”的刻板印象。

  始建于西夏永安元年(公元1098年)的张掖“西夏国寺”,是西夏时期的皇家佛教寺院,是丝绸之路上一处重要的名胜古迹群,保存有全国最大的西夏佛教殿堂、最大的室内木胎泥塑卧佛、最完整的初刻初印本《永乐北藏》,是集建筑、雕塑、壁画、雕刻、经籍和文物为一体的佛教艺术博物馆。

  王康说,第一种技艺,是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即对大佛寺内文物本体、建筑、彩塑、壁画等进行研究保护,这是最为根本的,也是能够留住历史记忆的重要举措。

  张掖大佛寺于199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存古建筑20余座,占地3万余平方米,馆藏文物1万余件。截至今年3月,该所还对馆藏5300多卷经卷完成了数字化扫描。

  2020年8月,拍摄的雨后张掖大佛寺。(资料图) 艾庆龙摄

  “加强古籍修复技艺,以及专业团队建设的培养。”王康说,该所现在是甘肃省古籍修复中心传习点,并成立了专门的修复室,针对当前各类博物馆馆藏古籍修复的大量需求,该所将重点培养能修、有专业资质认可的古籍修复团队,满足和带动河西走廊地区的古籍修复需求。

  持续增强对珍贵古籍的活化展示利用技艺。王康说,为了满足游客多样化游览需求,该所还探索增加与游客互动方式,将馆藏佛经版复制品,让游客自行印刷体验,动手操作感受雕版印刷的历史过往。

  目前,历时2年、总投资逾700万元人民币的“大佛寺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项目”于5月启动,这标志着张掖大佛寺迈入数字化保护新阶段。(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