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4月28日,第二次青藏科考“巅峰使命”珠峰科考活动全面启动。5支科考分队、16个科考小组、270名科考队员的“阵容”,是青藏科考启动以来学科覆盖面最广、参加科考队员最多、采用的仪器设备最先进的一次综合性科考。截至目前,此次珠峰科考已取得了多项新的纪录,彰显了珠峰科考的中国力量,体现了我国综合实力的巨大提升和科学技术的长足进步。作为部署在国家西部的重要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以下简称“西北研究院”)勇担使命,承担了此次“巅峰使命”珠峰科考中“珠峰冰川与污染物”的科考任务,奔赴珠峰大本营至东绒布冰川的高海拔区域,开展为期一个月的科考工作。
康世昌检查上山物资
西北研究院一直是珠峰科考的重要参与单位,施雅风院士、秦大河院士、姚檀栋院士等开创和发展了珠峰地区的冰冻圈科学研究,中青年科研人员也为认识珠峰的气候环境变化作出了贡献。在几代科研人员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西北研究院对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变化、气象、水文、大气环境等开展了持续的观测研究,并针对近年来珠峰地区冰川退缩显著、冰湖扩张、人类活动加剧等问题,开展了全面研究和评估。
4月20日起,“珠峰冰川与污染物”科考小组携带了先进的科学仪器进驻珠峰地区,对绒布冰川和冰湖进行全面“体检”,同时开展污染物监测等工作。4月20日至30日,科考队员在珠峰大本营完成了冰川和冰湖测量相关工作。
现任西北研究院副院长、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员主要从事冰冻圈与全球变化研究。25年来,他曾11次来到世界之巅进行科考,研究冰川的前世、今生和未来。康世昌表示,此次珠峰“冰川体检”将为研究珠峰冰川变化提供第一手的数据资料。
5月9日下午,“珠峰冰川与污染物”科考小组从海拔6350米营地安全抵达珠峰大本营。在东绒布冰川区域科考的9天时间里,小组利用3D激光扫描仪和雷达测厚仪对珠峰东绒布冰川14.68平方公里范围进行高精度测量,水平分辨率能达到3到10厘米,垂直分辨率能达到10厘米,这也是今年首次全面对东绒布冰川进行全面“体检”。后期科研人员将利用这些第一手资料构建珠峰东绒布冰川高精度数字三维模型。据康世昌介绍,构建的冰川高程模型分辨率非常高,可以对现在的遥感资料进行验证、校验,并发展新的参数,根据反映的这些参数对整个喜马拉雅地区冰川的变化进行分析。此外,科考小组还在东绒布冰川垭口海拔6500米处采集了一个雪坑样品,该雪坑样品总共是1.6米(深),重150公斤。这些极高海拔雪样主要用于对汞、硫和黑碳的同位素,以及微生物和微塑料的研究,用于了解周边地区污染物排放对珠峰乃至青藏高原的影响。据悉,科考小组的部分成员还将奔赴藏东南和藏西的阿里地区进行冰样的采集和冰川观测。大气污染物监测团队在珠峰站将利用气溶胶飞行质谱、黑碳仪等持续监测到5月下旬。
国家一直高度重视青藏高原气候环境的科学研究和保护,相关工作从20世纪50年代就已开始。作为青藏高原的标志和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在科学维度上有重要的研究价值。通过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奋斗,中国在包括气候变化、生态变化等研究领域已处于国际第一方阵。(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何燕 中科院西北研究院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