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书屋里,“农”味浓(解码·书香中国)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书屋里,“农”味浓(解码·书香中国)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2022-04-18 15:59

书屋里,“农”味浓(解码·书香中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深入推进全民阅读。”这是自2014年以来,“全民阅读”连续第九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彰显着全民阅读不断向纵深发展。

  第二十七个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我们循着书香,走近今天的阅读:从田间迈入云端,农家书屋离乡亲们更近了;遍布社区街巷的公益书房,让文化服务更普惠更精准;实体书店转型发展,成为综合性的公共文化空间;有声阅读从“听书”到广播剧,刷新人们对“耳朵经济”的想象……今起,本版推出“解码·书香中国”系列报道,聚焦全民阅读推广的地区经验、模式创新、业态转型,品味充盈中华大地的墨韵书香。

  ——编 者

  春光里,菜地忙。匆忙吃过午饭,赵学成忙里偷闲,翻看起一本蔬菜病虫害防治的书。“现在种蔬菜,技术是关键。”到农家书屋阅读,或者借了书带回家看,已经成了赵学成平日里的习惯。

  今年53岁的赵学成,家住甘肃省榆中县夏官营镇高墩营村。村里的农家书屋,是甘肃省首批建设的农家书屋之一。“种十几亩蔬菜,一年两茬,能挣10万元。”赵学成参加过高考,如今是种菜的好手,“干一行爱一行,我常去农家书屋看种植方面的书。”

  “甘肃从2005年开始试点建设农家书屋,2012年实现全省所有行政村全覆盖。”甘肃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王成勇介绍,截至目前,全省共建成农家书屋16321个,出版物保有量达3100万册,农民人均图书拥有量2.6册,每个农家书屋平均年借阅登记量120册次左右,年总借阅登记量超过200万册次。

  精准配置

  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

  “2007年,我们是全县第一个建农家书屋的村子。”年逾古稀的高墩营村原村支书钱其峰说。2018年,高墩营村的农家书屋挂了块新牌子——甘肃省图书馆流动图书站。“在当时,这也是全省头一份。”钱其峰说,省图书馆每年投放6000多册书,半年更新一次。

  走进高墩营村的农家书屋,书架上分门别类摆放着农业种植、特色养殖、世界名著、法律知识等书籍。

  “现在有1.5万余册书,可以来书屋读,也可以登记后拿回家看。”管理员景正红拿出厚厚一本借阅登记名册,“农业技术方面的书,乡亲们最喜爱。”景正红说,村里以种植高原夏菜为主,农闲时,大家会到书屋来选书看书,琢磨种菜门道。

  “书屋刚建起来时,书还不多。”赵学成坦言,当时一些农业种植方面的读物,不仅技术落伍,还不对口,“我们种麦子的人,去看种大米的书,风马牛不相及嘛!”赵学成嘿嘿一笑。

  针对这些问题,甘肃按照农民“读得懂、用得上、留得住”的原则,根据各地自然环境、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等差异,将全省分为7个区域,精准配置图书。

  “变化特别大。”景正红说,书籍更新快、更有针对性,关于本地农作物的书增加不少,通俗易懂、图文并茂。此外,政府还会组织农技人员到农家书屋提供专业培训。乡亲们感受到,村里的书屋,“农”味更浓了。

  甘肃还将农家书屋和公共图书馆资源进行整合,构建更深入的阅读网络。“过去,农家书屋与图书馆,在选书、用书等方面相对独立。”甘肃省农家书屋建设管理办公室副主任李旭红说,如今,在不少地方,只要办张图书卡,就能“一卡通”。

  “带上身份证,就能办读书卡。”赵学成说:“图书馆借的书,只要还到村里的农家书屋就行。”

  “未来,还要打破乡镇之间、村与村之间的区域限制,盘活和调配图书资源,使农家书屋的服务水平再上新台阶。”李旭红说。

  上门送书

  “马背上的书屋”打通最后一公里

  农家书屋,建好更要用好,尤其要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这是你前几天打电话要的书,给你送来了。”顾伟东将书递给村民顾正林,还不忘问:“合适着吗?”

  “合适得很!”顾正林满口应道,他借的是一本讲养殖防疫技术的书,“养的羊数量翻了一番,每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不学习就没技术嘛。”

  顾伟东是西岭村党支部书记,也是村农家书屋管理员,为送这本书,他骑马走了将近一小时。

  西岭村位于祁连山北麓,是甘肃省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大河乡的一个纯牧业村。“全村113户,居住分散,大家到农家书屋借阅图书的积极性不高。”顾伟东说,为此,村里创新管理服务模式,成立了不定期上门送书的流动书屋——“马背上的书屋”。

  截至目前,“马背上的书屋”已向西岭村农牧民群众提供上门服务上千次,提供了300多次电话订阅服务。

  “只有创新服务模式,才能真正做到全面覆盖。”王成勇说,甘肃的有些村子,群众居住分散,需要探索出农家书屋从单一、固定的场所,变成更适合农村阅读需求的服务模式,“因地制宜,才能调动群众阅读的积极性。”

  农家书屋还必须考虑到农村儿童的阅读需求。“儿童时期是阅读兴趣与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李旭红说:“可以多聘请退休教师作为农家书屋管理人员,发挥其育人特长。”

  “放学后,很多孩子都会来书屋上自习、看书。”甘肃省天水市麦积区马跑泉镇什字坪村农家书屋管理员倪海江退休前是小学教师,“教了一辈子语文”。

  “和城市孩子相比,农村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较少,农家书屋是他们接触外界的重要桥梁。”倪海江说,孩子们的父母多在外务工,农家书屋往往成了孩子们的“第二课堂”,“每天都有约20个孩子来阅读。”村农家书屋现有藏书7000多册,基本能满足大家的阅读需求。不久前,什字坪村农家书屋获第九届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荣誉称号。

  数字升级

  提供便利服务,满足个性需求

  2019年,甘肃省农家书屋数字化平台——“百草园”客户端上线运行。“平台集政策信息、农业知识、影视作品等于一体,内容丰富,更新及时。”李旭红说,从纸质阅读到屏上阅读,“百草园”让农家书屋走到了田间地头,将“村村有书屋”变为“人人有书屋”。

  “时代发展,农家书屋也要升级换代。”王成勇说,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数字化技术,可突破时空限制,将文化资源送到乡亲们手边。“刚看不习惯,现在离不开。”赵学成说,能听书、能听戏,“还能在手机上借阅,村里头存取,方便得很。”

  “现在人人有手机,电脑也普及,不少群众的阅读习惯发生了变化。”什字坪村党支部书记王刚说,今年村里将投入30多万元,对书屋改造升级,更换桌椅、升级网络,建设数字书屋。

  “数字化赋能农家书屋,可以整合海量资源、提供便利化服务、满足个性化需求。”李旭红说,通过省级平台可实时对用户阅读时段、喜好等进行系统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开发新的资源和服务。

  截至目前,甘肃有超过100万名农民通过数字农家书屋阅读。不少农民用手机下载戏曲节目,一边干活一边听。与实体书屋相比,数字书屋拥有海量资源。甘肃数字农家书屋阅读平台可提供图书3.3万余册、电子期刊600种、音视频1.9万余部,并且同步课堂7.7万分钟,听书资源28万分钟,使用和浏览次数达到2500万人次。

  “从‘田间’到‘云端’,农家书屋正改变着村民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王成勇说,教育农民、服务农业,乡村阅读气氛越来越浓厚,既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也为乡村振兴汇聚了精神力量。(王锦涛)

  《 人民日报 》( 2022年04月18日 第 12 版)

[ 责编:王宏泽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我国最大跨度断面市政交通隧道主体完工

  • 福建:渔船进港人员上岸 应对台风“桦加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记者陈晨22日从水利部获悉,全国耕地灌溉面积达10.86亿亩,2025年耕地灌溉面积上夏粮产量占全国夏粮总产量的88.85%。截至目前,我国节水灌溉工程面积已达6.38亿亩,较“十三五”末提高12.5%,其中,滴灌、微喷灌面积突破1亿亩,耕地灌溉亩均用水量降至342立方米,较“十三五”末降低4%。
2025-09-23 10:18
9月23日,我们迎来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今年4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加快建设农业强国规划(2024-2035年)》,就推动种业自主创新全面突破作出多项部署,为推动我国种业振兴指明了方向。
2025-09-23 10:16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是新时代新征程就业工作的新定位、新使命。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对提高就业质量带来的机遇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能够创造更多高质量新职业新岗位。
2025-09-23 10:15
近年来,我国儿童青少年近视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影响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家长作为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其认知与行为正经历从“重治疗、轻预防”到“主动防控、科学干预”的根本性转变。
2025-09-23 10:13
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2025浦江创新论坛于22日发布《中国科技成果转化年度报告2025》(以下简称“报告”)。
2025-09-23 10:13
今年5月29日,行星探测工程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发射,开启小行星探测与采样返回之旅。311P主带彗星是运行于火星与木星轨道之间小行星带中的小天体,同时具有传统彗星的物质构成特征和小行星的轨道特征。
2025-09-22 10:06
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研发出能够在人体血液环境中实现即时强效黏合的骨胶水材料,为粉碎性骨折患者带来新的治疗模式。
2025-09-22 10:06
如何加快提升食品安全与健康的科技创新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更加丰富多样、更加营养健康的食品,值得每一位食品从业者思考。
2025-09-22 10:00
20日,在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雪山牧场,我国首台自主研发的15米口径亚毫米波望远镜正式启动建设。
2025-09-22 09:59
我国是蔬菜消耗大国,人们对蔬菜的需求无外乎绿色、安全、营养,解决这些诉求要依靠农业技术的不断更新迭代、推广应用。
2025-09-22 09:55
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我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超3.6万亿元,较2020年增长48%;研发投入强度达2.68%;研发人员总量位居世界第一。
2025-09-19 09:59
积极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和虚拟仿真技术,开发数字化、智能化评估工具,突破青少年国防素养评估的时空限制和算力瓶颈。
2025-09-19 09:56
大质量恒星是指质量大于8倍太阳质量的恒星,它们往往形成于大尺度、复杂且高度动态的气体环境中,在宇宙演化过程中具有决定性作用。
2025-09-19 09:53
近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卫星互联网技术试验卫星,本次任务中的一颗卫星使用了全球首款卷式全柔性太阳翼。
2025-09-19 09:48
秋日的阳光遍洒层层山峦,照得坡地上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熠熠生辉。
2025-09-19 09:38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陈萍、研究员曹湖军、副研究员张炜进团队在氢负离子导体开发及应用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2025-09-18 09:52
工业遗址与科幻主题联动,带来现实与想象交错的奇妙感受;科技手段还原知名IP场景,让游客沉浸到小说里的名场面;利用独特地质地貌,打造“地球上最像火星的地方”……来一场新鲜、有趣的科幻游,成为不少人出游的选择之一。如何做好科幻与文旅深度融合,丰富旅游供给?各地因地制宜进行了探索。
2025-09-18 09:50
记者17日从中国石化新闻办获悉,部署在四川省资阳页岩气田的2口评价井测试产量均超百万立方米,其中资页2-501HF井试获日产气140.7万立方米,刷新我国页岩气测试产量最高纪录。
2025-09-18 09:44
当今中国,科学教育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作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路径,科学教育的潜力将变成参与国际竞争、争取国际话语权的实力。
2025-09-18 09:43
日前,由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等离子体物理研究所牵头承担的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综合研究设施(CRAFT)遥操作系统测试平台通过专家组测试与验收。
2025-09-18 09:4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