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一座“硬汉”之城:决胜疫线“新”中有底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一座“硬汉”之城:决胜疫线“新”中有底

来源:中国甘肃网2022-03-23 13:35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筚路蓝缕拓荒起步,到华丽转身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发展披荆斩棘,突飞猛进,面对袭扰城市发展步伐的疫情,这座新城同样展现出坚韧不拔、处变不惊的从容气魄和坚毅品格。

  文/本网特约评论员 秦信芳

  十年来,兰州新区从筚路蓝缕拓荒起步,到华丽转身崛起为一座现代化新城。

  新区发展披荆斩棘,突飞猛进,面对袭扰城市发展步伐的疫情,这座新城同样展现出坚韧不拔、处变不惊的从容气魄和坚毅品格。

  兰州新区人,从拓荒那一刻起,就咬紧了牙关,勇毅前行。这一点,从此次疫情防控中再次得到印证。

  临危不乱 交出优异答卷

  三月以来,全国多地再现不同程度的疫情,吉林、河北、山东等省份接连敲响警钟,就连模范生上海、深圳也未能幸免。点多面广、传播链复杂,这是对本轮疫情的直观描述。

  谁都没有想到,正向新一年发展目标大踏步迈进的兰州新区,迎来一场直面疫情的硬仗。

  兰州新区是一座新城,作为开放前沿,作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排头兵”,承担着阻击本土疫情、境外回国人员留观、保障城市运行三重任务,压力不可谓不大。

  3月5日,兰州新区在重点人群中主动筛查发现首例病例。第一时间管控、第一时间流调……当网络喷子指责防控不力的时候,快速反应、快速流调、精准管控、闭环管理等一系列措施早已展开。

  临危之下,兰州新区快速反应,全力以赴投入到战疫中,一场以严密城市治理精准开展“流调溯源-检疫管控-核酸检测-隔离诊疗”全链条防控拉开了序幕。

  现在回头来看,快,只是兰州新区战疫的一个关键词。另一面,则是精准与从容。

  最是艰难显担当。第一时间,兰州新区拿出了“早、快、准、稳”的科学防控体系和做法,做到了“早发现、快反应、准管控、稳生产”。

  直面外界或多或少的指责,兰州新区秉持自有的“精气神”,无惧无畏,精准施策,交出了一份亮眼的疫情防控成绩单。

  不辞担当 打赢“前哨战”

  有不少人疑问:此轮疫情的源头在不在兰州新区?据了解,疫情源头已经基本查明,主要是从外省输入到白银景泰,再通过临夏康乐商人传至兰州新区秦川镇酷派酒店引发。经公安部门侦查得知,该酒店严格履行了测温验码、入住登记等工作。兰州最先确诊的病例也都是兰州新区在流调协查中发现的。

  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兰州新区最早发现?其实很简单,这说明兰州新区平时的常态化防控措施做得很实,为主动发现病例夯实了基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在本次疫情中,兰州新区秦川镇卫生院通过流调溯源、区域协查第一时间管控了酒泉、临夏病例,两地均未发生聚集性传播。

  可以说,兰州新区,打响的既是疫情阻击战,也是“前哨战”,为兰州新区乃至全省疫情防控争取了时间、赢得了主动。

  在发现初检阳性人员后,第一时间启动应急机制和预案,迅速锁定场所、锁定病例、锁定识别对象,第一时间采取有效措施,从源头切断了传播链条。多个信源指出,疫情发生当天,兰州新区仅用6个小时,就完成了阳性人员基本流调、密接和次密接者等重点人群的隔离管控和核酸检测,24小时内就完成了城区全员核酸检测。

  然而,短短几天,以“速度”著称的兰州新区突然进入了“慢节奏”,这与兰州新区未雨绸缪,提前开展全流程标准化预演是分不开的,这座年轻城市,再次用行动展现了强大组织力和执行力。

  早在之前的疫情防控中,兰州新区就圆满完成了伊朗、俄罗斯等包机归国人员集中留观国家任务,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次也不例外,针对乌克兰撤侨航班入境人员,检疫、转运、核酸检测、隔离观察、环境消杀、医废处置、定点救治、心理疏导、生活服务……每项措施无不体现全程闭环管理的思维和人性化的理念。

  笔者认为,在境外回国人员留观这件事上,兰州新区的科学专业防控、精细周到服务都是教科书级别的,值得全国各地学习。

  这一次,“早、快、准、稳”的防控体系和做法,让兰州新区赢得了主动,快速控制住了局部聚集性疫情。

  “疫”往无前 彰显新区精神“底色”

  从3月5日对重点人群筛查发现首例感染者到3月10日,短短几天即实现社会面清零。近日新增病例数停留在“个位”,且均为集中隔离管控期间在隔离点发现。

  但就是在这种情况下,新区人还在常态化做核酸检测,尤其是公务人员、企业员工,因为“要带着24小时核酸证明去上班”。

  还有那些奋斗在一线防疫的志愿者、医护人员……许许多多的人,众志成城,携手抗疫,为生命至上而努力,为城市发展而努力。

  这是面对疫情的战力与共情,没有人置身事外,反而带来的是新区人的“双向奔赴”,邻里守望,干群携同,你朝我走来,我向你奔去。

  困难群众救助服务热线第一时间公布,确保困难群众求助有门、受助及时;

  老、幼、病、残、孕等特殊人群,开通绿色通道进行核酸检测;

  小区封控了,志愿者拎着生活物资送到家门口……

  面对滞留新区的一名外来人员,彩虹城中心社区为其安排临时住所,发放临时救助金,并送上一张饱含温情的返乡车票;

  来自新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晁志才写下过这样一句话:春意已来,百花待开,待疫霾散去,一起相约百花烂漫的新区吧!加油我的城市!加油我的战友!

  ……

  这就是兰州新区人,虽然饱受风雨,但期盼春暖花开;虽然乍暖还寒,但美好的期许总在心里如花绽放。

  没有这种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守望与共情,就不要恶意指责。也正告那些网络喷子,不加油鼓劲也罢,但不要“站着说话不腰疼”。

  此次疫情防控,兰州新区给人的感觉不只是力度、速度、温度,还有专业、高效、大局,面对疫情时,理性判断,科学决策,始终临危不惧、从容应对,经济社会发展张弛有度,群众工作生活尽可能不被干扰,切实体现了科学精准、务实高效的防疫思路,充分彰显了作为国家级新区管理城市的信心底气!

  当前,随着疫情防控形势趋稳向好,兰州新区聚焦“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任务目标,在落实好常态化防控措施的同时,按下发展“快进键”,统筹抓好经济社会发展,最大限度对冲疫情不利影响,努力做到“双战双胜”。

  3月20日,总投资53亿元的广东宏宇集团新材料项目“云签约”落户。这只是兰州新区推动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

  实际上,在兰州新区,企业大多一直紧锣密鼓生产,大型超市、小经营店也在市场监管部门指导下有序开展经营活动。

  “快”“慢”之间的游刃有余,充分体现了兰州新区领导决策层的定力魄力和责任担当,也源自这座城市凝聚而成的埋头苦干的务实精神。

  这是兰州新区浓厚的精神“底色”,蕴含着坚韧、进取、包容与担当。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香港“非遗月”处处有“非遗”

  • 江苏南通:“第二现场”观赛区 城市“全域”看“苏超”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四大家鱼,即青鱼、草鱼、鲢鱼、鳙鱼,是我国重要的经济鱼类,占淡水鱼类养殖总量的“半壁江山”,尤以长江流域所产鱼品质最优。但人工养殖久了,鱼类品质逐渐下降,需要捕捞野生鱼种来更换,确保鱼类种质“基因库”稳定。
2025-06-30 04:50
FAST如今每天观测时长接近24小时,每年总观测时长超过5300小时,持续不断地为科学家提供宝贵的数据。
2025-06-30 09:52
华南农业大学积极探索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育种创新,“华航香银针”就是创新成果之一。
2025-06-30 09:51
在近日落下帷幕的第十五届全国周培源大学生力学竞赛中,一位特殊的“考生”吸引了人们目光。
2025-06-30 09:51
6月29日,在海南文昌卫星超级工厂项目建设现场,各方正全力以赴加快工厂投产进程。
2025-06-30 09:51
作为一所工科见长的大学,近年来,山东科技大学涌现出一批热衷文化艺术的学生:材料学院研究生庄英赞受邀参加《声声入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首届京剧票友大会》节目;
2025-06-30 04:50
今年“三夏”生产,该农场配备无人驾驶系统的收割机和拖拉机、气吸播种机、精准水肥轮灌系统、自动巡田无人机等智能化装备大显身手。
2025-06-27 10:25
6月24日,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2.5米大视场高分辨率太阳望远镜”(WeHoST)在四川稻城启动建设配套项目,预计2027年望远镜完成装调并投入试运行。
2025-06-27 10:24
古生物研究表明,包括早期犬齿兽在内的一些远古动物,脑袋为一个没有左右脑半球区分的整体,而现生哺乳动物和典型的进步颌兽类则有左右两个脑半球。
2025-06-27 10:18
6月26日21时29分,经过约6.5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二十号乘组航天员陈冬、陈中瑞、王杰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和地面科研人员的配合支持下,圆满完成既定任务。
2025-06-27 10:17
北京大学马丁教授团队26日凌晨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上发表一项开创性研究,成功将复杂难处理的混合废塑料变废为宝,为根治全球塑料污染顽疾提供了新的思路。
2025-06-27 10:16
近日,一组“清华学生戴头套看演出”的照片在网络引发热议。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还面临社会伦理与隐私保护方面的争议,如何平衡科学技术创新与社会伦理、监管要求等仍是难题。
2025-06-27 10:15
据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消息,根据计划安排,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将于近日择机实施第二次出舱活动。目前,空间站组合体运行稳定,神舟二十号航天员乘组在轨工作已满两个月,身心状态良好,已做好出舱活动各项准备工作。
2025-06-26 09:48
6600万年前,希克苏鲁伯小行星撞击地球导致非鸟类恐龙灭绝,而就在撞击点附近,一种神秘的夜蜥蜴可能是唯一幸存下来的陆生脊椎动物。白垩纪末期,一颗巨型小行星撞击了墨西哥尤卡坦半岛附近的区域,形成了一个直径超过150公里的陨石坑,导致全球大多数动植物物种灭绝。
2025-06-26 09:47
在全球面临日益严峻的生态危机之际,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研究员傅伯杰等提出了一个衡量人与自然共同繁荣程度的全球框架。论文合作作者、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人类发展报告办公室主任Pedro Conceicao表示,面对当今严峻的地球系统变化,我们必须把人与自然健康、互惠的关系纳入发展愿景。
2025-06-26 09:46
黑土地被誉为“耕地中的大熊猫”,是世界上最肥沃的土壤。这项调查系统查清了我国东北典型黑土区地表基质资源“家底”,实现了东北黑土地地表基质层的首次系统调查与深度解剖。
2025-06-26 09:41
记者邱玥25日从中国海油获悉,我国首个自营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二期项目全面投产。 目前,“深海一号”大气田已经达到最高产能设计状态,年产气量有望超过45亿立方米。
2025-06-26 09:40
由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和能源部支持的薇拉·C·鲁宾天文台,首次捕捉到的太空景象呈现出一场由恒星“托儿所”及邻近星系的密集星团构成的粉蓝视觉盛宴。鲁宾天文台的科学团队还开发了面向公众的工具“天空查看器”,用户可通过平移和缩放功能探索这些超高分辨率图像中的恒星和星系。
2025-06-25 09:46
中国海油25日宣布,公司在南海水域的“深海一号”大气田二期项目全面投产,标志着我国最大海上气田建成。“深海一号”大气田分一期和二期开发建设(一期于2021年6月投产),探明天然气地质储量超1500亿立方米,最大作业水深超1500米,最大井深达5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开发建设的作业水深最深、地层温压最高、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深水气田。
2025-06-25 09:33
2017年启动的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为新一代草地植被图的绘制提供了新的契机。“我们共识别出65种主要草地类型,其中高山嵩草草甸、紫花针茅草原、矮生嵩草草甸、垂穗披碱草草甸和线叶嵩草草甸这5个群系分布最广。
2025-06-25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