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拔节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肃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拔节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肃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来源:人民网甘肃频道2022-03-08 20:54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董洪亮 杜昱欣 王彤 王文嘉

  撕下“苦甲天下”标签、吹响乡村振兴号角,对于曾因“贫”而困的甘肃而言,这不仅仅是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更是未来争先进位的发展底气。

  2021年,甘肃全省地区生产总值过万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过千亿,两大指标实现历史性突破;民生支出3206.1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0%;城镇新增就业33.25万人;化解国有土地上已售城镇住宅历史遗留“登记难”问题超66万套;舟曲地质灾害避险搬迁850户3495人入住兰州新区……如今的甘肃乘势而上、奋力实干,2500多万陇原儿女坚定信心、加压奋进,细致擘画“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的高质量发展蓝图,接续奋斗建功新时代。

  巩固成果防返贫持续增收致富

拔节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肃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位于东乡县的方大炭素久兴模板有限公司里,两位工人正在车间内工作。人民网王文嘉摄

  “现在大伙都忙得很,有的出去务工,有的搞养殖。以前‘三只羊,两顿饭,晒个太阳一整天’的情况再也没有了。”甘肃临夏州东乡县高山乡党委副书记、布楞沟村包村工作组组长陕斌杰在接受采访时说。脱贫攻坚最吃劲的那几年,他和布楞沟村的乡亲们同心协力,带领这座村庄走出了贫困的“泥沼”,“中石油帮助我们建了木耳大棚,第一年赚了6000元,那是村集体挣的‘第一桶金’。”

  摆脱贫困的路上,布楞沟这个悬崖边上的小山村,建起了食用菌大棚、扶贫车间、村史馆,村集体和村民们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有了向着乡村振兴大步迈进的精气神。

  屋外春雪静舞,屋内炉火正旺。东乡县达板镇红柳村村民马哈牙一家围坐在热炕上,聊着这两年的好光景。“现在拿上‘慢病卡’买药很方便,到村里的卫生院取药只需要5分钟,而且基本上都能报销。搞养殖的话,村里还给统一办保险,现在没啥困难。”马哈牙19岁的大儿子马义林正在武威职业学院读护理专业,小儿子正在上小学四年级,祖祖辈辈的贫困记忆让父亲马哈牙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娃娃们学习要抓紧,知识能改变命运哩。”

  “现在政策好得很,我们家以后发展没有问题,要自己努力呢。”原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马哈牙脱贫后每天都乐呵呵的——摘了“穷帽子”,各项扶贫政策还在稳稳“兜底”;夫妻两人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上班,大儿子马义林也成为了一名大学生,加上养殖收入,当年穷日子带来的窘迫早已不再。

  脱贫不脱政策,临夏州制定印发了《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和帮扶机制实施细则》,累计纳入监测的三类监测对象14198户66678人,监测对象全部明确帮扶责任人,制定“一户一策”帮扶计划,分类落实产业帮扶、就业奖补、公益性岗位、小额信贷、兜底保障等硬措施进行扶持,有效防止了规模性返贫问题的发生。

  “最大的变化是群众的观念。”谈起扶贫项目落地以来最大的感受,方大炭素久兴模板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苏平介绍说,刚开始招工的时候特别难,好不容易招聘到一个符合条件的工人,干了半天觉得辛苦连招呼都不打就走了。“现在不一样了,周边的群众会主动到厂里来咨询是否招人,女工用工也不再紧张,人员充沛。”

  为了把来之不易的脱贫成果巩固住、拓展开、提升足,甘肃省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聚集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户”,发现一户、监测一户、帮扶一户、动态清零一户。

  谋在实处,干在实处,方能见到实效。刚刚过去的一年,甘肃省粮食产量创历史新高,特色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乡村建设行动扎实推进,有效衔接机制基本到位。全省建成绿色标准化种养基地786个;打造产业大县14个;新增农业龙头企业139家;6个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得到国家认定;玉米、马铃薯、瓜菜花卉制种产量分别增长6%、18.2%、8.2%……

  千里迁徙搬出大山向幸福出发

拔节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肃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舟曲县避险搬迁群众到达兰州新区地质灾害避险搬迁安置点。丁凯摄(资料图)

  一个山高谷深、沟壑纵横,是全国罕见的滑坡、泥石流、崩塌三大地质灾害高发区;一个高楼林立、设施完善,是国务院批复设立的西北第一个国家级新区。相隔千里的舟曲县和兰州新区,因为避险搬迁安置的群众而紧紧联系在一起。

  实现整体脱贫后,甘肃省加强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组织有搬迁任务的70个县(市、区)编制后续扶持工作方案,谋划实施后续产业发展项目281个,对1857户8031人脱贫不稳定人口及时开展帮扶,搬迁脱贫群众户均至少1人实现就业。

  为了让避险搬迁群众安心、舒心、放心,早在搬迁工作开始前,迁出、迁入两地就提前针对户籍、就学、医疗保障等工作进行了详细对接;动身时,中铁兰州局开行的避险搬迁“感恩号”专列可以直达新家;到新家后,兰州新区的志愿者们化身“搬家公司”帮助群众安置、摆放家具,一批批避险搬迁群众享受着“保姆式”服务,彻底摆脱了连年受灾、重复受灾的困境,“拎包入住”迎来了幸福新生活。自2021年8月7日起,舟曲县850户3495人避险搬迁群众分7批陆续搬迁入住新居。

  “现在买东西、看病都方便。”彻底告别了运输全靠“人背畜驮”的日子,从甘南州舟曲县巴藏镇溪林村来到兰州新区的杨春寿对如今的新生活很满意。今年已经56岁的他身体虽然硬朗,但离开家乡时最担心的还是找不到工作,“兰州新区农投集团在我刚来新区后就帮我在附近的工地找到了保安的工作,一月能挣3500元。”

  “媳妇在附近玫瑰花基地上班,每月工资4000元。以前只是在家带孩子,现在能上班挣钱她自己也很开心。”搬迁来到兰州新区后妻子顺利找到了工作,尚金亮也打算开一家劳务公司进行创业,“营业执照已经办好了,今后就要自己努力奋斗了。”

  “每一批随迁子女入学,老师和同学们都会在校门口迎接新同学到来,我们想用这样的仪式感来尽快拉近与孩子们的距离。为了让孩子们尽快适应新学校,各科老师还在延时托管时间为大家补习课程内容。”兰州新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李吉印介绍。

  数据显示,从舟曲到兰州新区的529名随迁子女于到达新家后,次日校车就将孩子们接到了学校,确保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无缝衔接。

  “新家好不好?”“新学校都有啥?”“学校的报告厅里有什么?”随父母搬到兰州新区的李金秋卓玛在给“老朋友”介绍完自己的新生活后,电话那头的提问声便不断响起。“我更喜欢这里的新家,原来爸爸出去打工只有过年才能回家。现在一家人每天都可以在一起。”今年10岁的李金秋卓玛目前在兰州新区小学上四年级,喜欢音乐的她最近刚申请参加了学校的钢琴社团,“我特别喜欢《明天会更好》这首歌,加入社团后我要把这首歌作为第一首学习弹奏的歌曲。”

  如今,避险搬迁群众的新家有了新名字——“新康村”,未来,这里还将迎接来自省内天水、陇南等地质灾害多发地的搬迁群众。

  鼓足干劲接续奋斗大步向未来

拔节孕穗 蓄力起跳 甘肃奋力走好新时代赶考路

  甘肃省2021届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周期间,来自省内多所高校的毕业生在兰州理工大学参加双选会。人民网王文嘉摄(资料图)

  历史长河不息,时代考卷常新。今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关键之年。乘势而上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更需锚定目标不放松,埋头苦干、勇毅前行。

  发展是第一要务,甘肃省委省政府将紧扣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不断激活甘肃高质量发展的“一池春水”。全省认真贯彻落实“三新一高”导向,大力实施强工业、强科技、强省会、强县域行动,统筹经济与生态、城市与乡村、发展与安全,努力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赢得先机主动,在高质量发展中实现争先进位。

  当前,“人才争夺战”日趋激烈,甘肃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各类人才的现实问题也愈发凸显。在日前举行的省委人才工作会议上,甘肃省委主要负责同志强调,要牢牢把握“三新一高”导向,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努力建设西部地区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让甘肃这片热土成为各类人才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广阔舞台。

  2012年10月起,东南大学对口支援兰州理工大学,兰州理工大学土木工程学科的张云升教授就是对口支援过程中涌现出的优秀学者代表。近两年,张云升教授共指导4名博士研究生、12名硕士研究生。他和团队针对甘肃寒旱盐地区工程耐久性破坏严重和甘肃大宗固废资源化利用难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和关键技术开发,带领团队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课题、国家自然基金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高水平论文10篇以上,申请发明专利5件,并将成果在世界文化遗产曲阜孔府修复工程中应用。

  甘肃坚持破立并举、敢破敢立,突出用好改革“关键一招”为各类人才授权松绑,力争实现以制度换人才聚集、换科技创新的最大效益。梧桐花开叶正茂,静候八方金凤来,通过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良好人才环境,让各类人才汇聚扎根甘肃,干事创业、实现价值。

  清晨,新康村的孩子们背起书包早早站在接送点等待校车;送完孩子的尚金亮也开始准备筹办劳务公司的各项工作,事业新起点,他满怀期待;马哈牙开始为扩大自家的养殖规模认真盘算,大儿子马义林也结束了寒假,回到大学校园开始了新学期生活……一个个小心愿正在新时代的春风里落地生花。

  春华今正浓,秋实自可期。踏上新征程的甘肃,正处在积厚成势、追赶发展的关键时期,伴随着春天的脚步,陇原儿女将殷殷重托化为实干担当,踔厉奋发、笃行不怠,始终做富民兴陇的奋力践行者!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成都老茶馆档案里的时代与家国

  • 共融共享共发展——多彩贵州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作为一个国家科技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体现,航空航天技术的发展引领带动了一系列高新技术的快速发展。2021年1月,阜航麦1号正式获得安徽省农作物新品种审定证书,成为安徽省首个利用航天诱变技术自主育成的小麦新品种。
2024-05-10 09:33
(记者宋晨)5月9日,我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使用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成功将智慧天网一号01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发射任务获得圆满成功。智慧天网一号01星作为我国首颗中轨宽带通信卫星,包含技术验证A星与配试B星,由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抓总研制。
2024-05-10 09:33
近日,该所作物基因编辑技术中心与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合作,建立了首个黍稷遗传转化体系与基因组编辑系统,并发布了目前最高质量的黍稷参考基因组,为未来黍稷的分子育种和培育突破性品种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24-05-10 06:40
生态保护补偿是指通过财政纵向补偿、地区间横向补偿、市场机制补偿等方式,对按照规定或者约定开展生态保护的单位和个人予以补偿的激励性制度安排。
2024-05-10 06:40
在诸多产业领域,尤其是人工智能、未来产业等新赛道,优秀青年科技人才正加速成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他们大展拳脚、加速奔跑,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注入澎湃力量。
2024-05-10 06:40
大食物观要求从人民群众需求出发,统筹各类食物资源,协调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让老百姓不仅能“吃得饱”,还能“吃得好、吃得健康”。
2024-05-10 06:40
为更大规模的国产光电集成芯片和移动终端射频滤波器芯片的发展奠定了核心材料基础。
2024-05-09 09:03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从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看,许多国家经历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后,传统产业资源、能源成本快速增加,低成本竞争力逐渐衰弱。
2024-05-09 05:50
日前,文昌航天发射场(以下简称“文昌发射场”),再一次令世人瞩目。站在这片生机勃勃的航天热土上,凝望长征五号遥八运载火箭托举嫦娥六号奔月的壮美轨迹,人们挥舞国旗、高声呐喊,满眼皆是对星辰大海的美好向往。
2024-05-09 05:40
只有用自己的手攥紧中国种子,才能端稳中国饭碗,才能实现粮食安全。南繁基地是我国农业科研和种业振兴不可替代的战略资源,为落实中央关于种业振兴重要部署,今年发布的《国家南繁硅谷建设规划(2023—2030年)》明确,
2024-05-09 05:30
加强种业知识产权保护是种业振兴市场净化行动的核心环节。围绕种业振兴和产业发展所需,崖州湾科技城用好用足海南自贸港优惠政策,全力探索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创新,推进三亚崖州湾科技城知识产权特区建设。
2024-05-09 05:30
制作“数字人”时,仍需谨慎应对社会伦理和个人心理等方面的问题,尤其是AI技术的滥用所带来的犯罪问题。
2024-05-08 16:52
图像识别、智能助手、虚拟人、文生视频……技术的发展和创新让人们进一步向智能时代迈进。该系统可以为“3D+AI”研究提供真实、精细的高质量三维数据,解决目前该研究领域高精度三维数据不足的问题,为AI模型生成更高质量的视频提供实时、高精度、高分辨率的数据支撑。
2024-05-08 10:38
外科医生近日将一个大鼠胚胎的肾脏组织移植到另一个大鼠胚胎中。在出生前移植一个器官,可以使其和胚胎一起生长发育,这样器官在胚胎出生时就能发挥作用,并降低排异反应风险。
2024-05-08 10:37
近日,爱因斯坦探针(EP)卫星任务发布了首批在轨科学探测图像。袁为民安排他担任“项目经理”,任务是完成2022年由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抓总研制的“力箭一号”火箭发射的“龙虾眼X射线成像仪”(LEIA)试验。
2024-05-08 10:35
目前,提高铝合金耐热性能的途径主要有两个:一是提升析出相的热稳定性;二是引入高稳定性的陶瓷相纳米颗粒。为此,何春年团队提出并通过“界面置换”分散策略,制备了5纳米级氧化物弥散强化铝合金。
2024-05-08 10:30
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研究员刘兴国团队与合作者,首次发现线粒体可使用细胞质标准密码翻译第14个功能蛋白,打破了传统观点认为的线粒体基因只翻译13个蛋白的定律。教科书上写明哺乳动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包含37个基因,其中13个编码信使核糖核酸翻译为蛋白质、22个编码转运核糖核酸、2个编码核糖体核糖核酸。
2024-05-08 10:28
如果未来人类想在火星上生活,可能需在驻地种植作物。实验结果显示,与在同一地块只种植一种作物的单作相比,间作的番茄产量显著提高,但胡萝卜产量却明显降低,豌豆的产量则没有太大不同。
2024-05-07 10:08
乌鸦、黑猩猩、大象和其他许多鸟类与哺乳动物的行为方式表明它们可能有“意识”。该宣言指出,对于可能有意识体验的动物而言,人类在影响它们的决策中忽视这种可能性是不负责任的表现。
2024-05-07 10:07
世界经济论坛官网近日报道指出,为让人工智能(AI)发挥其变革潜力、提高生产力水平及社会福祉,人类必须确保它可持续地发展。这一愿景面临的核心难题在于,随着算力和性能的不断提升,能耗也在快速增长。
2024-05-07 10:0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