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大风起兮"轮"飞扬 ——看通渭如何建成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大风起兮"轮"飞扬 ——看通渭如何建成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来源:新甘肃2022-02-28 11:1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早春时节,陇中华家岭,山高风急。

  于茫茫白雾间瞭望,漫山遍野,风车耸立。

  10年前,在国家能源局的大力支持下,当地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华家岭吊装成功。于此,陇中首个风电场落地通渭县,定西市新能源装机实现零的突破。

  10年后,甘肃第三个、陇中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成投产。2021年末,通渭风电基地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10万千瓦。

  风叶“闻风起舞”,风机“触风来电”。

  呼啸不停的西北风转化为强劲的电能,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添足动力,引领当地新能源产业蓬勃发展。

  数据显示,风电基地开发建设以来,为通渭县贡献了36%的固定资产投资、62%的工业经济产值。通渭县已培育4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

  通渭百万千瓦风电基地全面投产后,年可实现发电23亿千瓦时、发电产值达11亿元、减排二氧化碳223万吨。

  截至2021年底,通渭县新能源企业增加值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64%。

  漫山遍野,风机耸立。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摄

  风劲产业疾

  通渭县属陇中黄土沟壑区,境内梁峁起伏,自然条件严酷。

  这里四季以风为伴。全年有100多个大风天,80米高度的风速为每秒5.8米至每秒6.8米。特别是华家岭,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

  如何将丰富而强劲的风能资源利用起来,成为通渭县委、县政府一直以来关注的重点。

  2007年,省委、省政府提出 “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促进新兴能源的大发展”的构想后,定西市、通渭县党委政府审时度势,决定在通渭打造全省第三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通渭县境内风力资源极为丰富,风速变化小,年均有效风速达每秒4.7米,适宜开发风电产业,是一个开发前景广阔的新能源富集高地。”

  详实的测风数据、权威的专家结论充分表明:通渭发展风电产业,大有可为。

  好风凭借力。国家能源局2012年定点帮扶通渭县以来,结合当地丰富的风能资源,将推动风电开发作为重点帮扶举措。

  梯田与风车相映成辉,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尚永亮 摄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从2012年至2022年,通渭风电产业发展步伐坚定:

  ——2012年,第一台风力发电机组在华家岭吊装成功,陇中首个风电场在通渭落地;

  ——2014年,《通渭风电基地规划》获国家能源局批复建设。规划以通渭为核心区,辐射周边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布局建设12个风电场,总体建设规模200万千瓦,其中在通渭县范围内建设8个风电场,总装机容量120万千瓦;

  ——“十三五”末,通渭县共有50万千瓦风电项目建成投产,总投资36.4亿元,累计发电31亿千瓦时,实现税收1500万元,为全县脱贫摘帽发挥了重要作用;

  ——2021年末,随着尖岗山20万千瓦风电场全容量并网发电,通渭风电基地并网装机容量达到110万千瓦,成为陇中地区首个百万千瓦级风电基地;

  ——当下,由中广核承建的寺子川风电场,正在加快建设,装机容量为10万千瓦,计划2022年内全部建成并网。届时,通渭120万千瓦风电基地全面建成。

  冬日的通渭。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尚永亮 摄

  好风拂绿衣

  二月中旬,海拔近2500米的华家岭之上,寒风呼啸。

  站在华能华家岭风电一期工程16号风机之下,抬头仰望,风机叶片有力转动,将源源不断的风能转换成电能。

  “风吹叶片带动叶轮转动,经过增速箱提高转速,带动发电机发电,产生电压为690伏的电能。”华家岭风电场场长张小艳向记者介绍风力发电机组产生及输送电力的过程。

  风劲叶轮动,网开电流送。

  690伏电能经过风机旁边的箱式变电站使电压升高至35千伏,通过集电线路汇到自建变电站内,再次经变压器将电压升高至110千伏,通过52.6公里110千伏线路接入定西110千伏新城变。

  华家岭风电场工作人员介绍项目具体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摄

  作为陇中的第一个风电项目,这是2012年由中国华能集团投资建设的。“华家岭风电场配有50台风机,总装机容量10万千瓦,由华家岭风电一期、二期工程建成,于2013年底全部投产发电。”张小艳介绍。

  “最初只有这一片建设了风机,后来周围的马营镇、北城铺镇全部建起风机,我们被围在了中间。”指着周边山头,在通渭工作10年的张小艳,讲述看到的变化。

  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中国华能集团继续扩大在通渭的风电投资。2015年,继华家岭风电场之后,装机容量达20万千瓦的义岗风电场建成投产。

  至此,华能集团在通渭建有风力发电机组150台,总装机容量达30万千瓦。

  在华家岭风电场的控制室里,记者看到电脑上清晰展示出每台风机的实时风速、转速及有功功率。

  风吹绿电生。作为通渭、定西第一个风电项目,中国华能集团风电项目工程不仅填补了当地清洁能源的空白,更成为推进通渭实现全面小康的重点项目。

  华能华家岭风电场控制室实时监测每台风机的运行情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杨唯伟 摄

  截至2021年12月底,华能华家岭风电公司共计发电32.16亿千瓦时,总计纳税2766万元,每年为通渭县贡献产值约1.8亿元,有效带动地方工业发展、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

  国电投、中广核、中电建……10年以来,在国家能源局倾力帮扶支持下,一批电力巨头相继落户通渭,合力吹响了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嘹亮号角。

  419座大型风力发电机星罗棋布,以通渭为圆心,向安定区、陇西县和会宁县蔓延……

  如今,通渭已经建成7个风电场,并网运行110万千瓦,累计实现发电37.7亿千瓦时。

  事物总是在曲折中前进。随着通渭县风电基地规模的持续扩大,电力输出瓶颈日益凸显。

  面对弃风率攀升的难题,在国家能源局和省市的大力支持下,通渭县先后建成7座110千伏升压站和1座330千伏汇集升压站等电力外送骨干工程,2021年外送电量达8.59亿千瓦时。同时,逐年实施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全方位提高城乡供电保障能力。

  预计到“十四五”末,通渭风电基地年发电22.8亿千瓦时,每年为地方贡献税收超过1亿元。

  夏日的通渭(资料图)。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尚永亮 摄

  风光无限好

  风车转动,转出了通渭新能源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发展的新气象。

  群山间,一座座光伏电站、一台台风机林立其中……借助风电基地建设,通渭县委、县政府在新能源产业发展上展开更广泛的探索和尝试。

  近年来,通渭县统筹建成光伏电站16.24万千瓦,引进浙江贝盛建成20万千瓦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线,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有效衔接乡村振兴和壮大县域经济发挥了重要作用。

  风光互补,让曾被贫困禁锢许久的通渭“风光”起来。

  走进通渭县平襄镇张庄村,从山顶俯瞰,山底处整齐分布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这是张庄村光伏农牧业示范基地,是通渭县典型的分布式农光互补扶贫项目,有效利用光伏发电板下面的土地,建设了蔬菜大棚和养殖基地。

  据介绍,这个光伏电站自2018年12月建成并网发电,年发电量约71.9万千瓦时、发电收益约53.9万元。电站产权归村集体所有,发电收益形成村集体经济,主要用于开发乡村公益性岗位,如乡村保洁员、道路管理员等。

  “现在,我打扫村里的卫生,一年能拿到6000元工资。平时,再去干点零活,手头比之前宽裕多了,日子越过越红火!”50岁的村保洁员董庆斌说。

  风车转动,转出了通渭新能源产业全方位、全链条发展的新气象。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尚永亮 摄

  “十三五”期间,通渭县以户用分布式、村级光伏电站、集中式光伏电站三种模式,共建成光伏扶贫项目16.24万千瓦,累计实现发电3.92亿千瓦时,实现纳税2165万元。

  随着乡村振兴的号角全面吹响,通渭抢抓全省分布式光伏整县推进试点县的建设机遇,谋划进一步扩大光伏产业发展规模。

  规划建设总投资13.4亿元的分布式光伏装机容量32.2万千瓦和总投资49.6亿元的集中式光伏项目120万千瓦。同时,多方协调加快建设20万千瓦高效太阳能光伏组件生产线。

  “在国家能源局支持下,包括风、光在内的新能源产业已成为强县域的主要支柱,占到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半壁江山以上。”通渭县县长宗学谦说。

  “通渭县将紧紧抓住国家能源局继续定点帮扶的优势,充分发挥新能源资源潜力,统筹开发风能、太阳能、生物质和地热等新能源,建立多能互补的能源结构新格局,扎实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宗学谦表示。

  乘风而起,红色沃土在大风中神采奕奕;风光互补,通渭大地因新能源产业璀璨耀眼。

  迎着朝阳,通渭风电产业欣欣向荣。新甘肃·甘肃日报通讯员尚永亮摄

[ 责编:李伯玺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习近平访问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

  • 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大会举行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夏婷,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创新环境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
2025-04-29 12:58
北京正推进“超高清入户行动”,推进有线电视超高清机顶盒全面置换,“计划于6月底完成标清机顶盒的置换目标”。
2025-04-29 09:10
脂肪组织中隐藏着一群脂肪细胞祖细胞,它们负责制造新的脂肪细胞。更令人惊讶的是,随着年龄的增长,APC还会进化成一种更为强大的“超级工匠”——年龄特异性定型前脂肪细胞(CP-A)。
2025-04-29 09:51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质量标准与检测技术研究所(以下简称“质标所”)农业环境污染物研究室成功研发出全球首套面源污染智能监测系统。
2025-04-29 09:50
一位老人站在秧田里,大喊一声“拔秧哦”,弯腰拔起第一把秧苗。众人齐声应和,大声喊:“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秧田里,一排人将秧苗拔起,担到打过格子的稻田里,整整齐齐插好。
2025-04-29 06:30
2024年,全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环境安全形势保持稳定,公众生态环境满意度达91.24%,连续4年超过90%。
2025-04-29 09:07
把青春奋斗融入党和人民事业,青春才会绽放绚丽光彩。
2025-04-29 09:28
人形机器人是人工智能赋能新型工业化的高级载体。
2025-04-29 09:14
基本建成国家语言文字大数据中心,初步建成国家关键语料库和国家战略语言资源信息库。
2025-04-29 09:13
“让学生在自然中领悟生命科学的魅力,在实践中锤炼强农兴农的本领。”
2025-04-28 16:42
雨水浸入土壤,导致土壤中的氧气骤减,蚯蚓爬出地面吸取新鲜空气;大雨过后枯枝落叶、微生物等有机物增加,也为蚯蚓提供了更多觅食机会  这几天,南方多地降雨。蚯蚓因无专门的呼吸器官,其呼吸依赖皮肤与土壤孔隙中的氧气进行交换,雨水浸入土壤后往往会占据大部分孔隙,导致土壤缝隙里的氧气骤减。
2025-04-28 10:08
2011年初,团队成员、硕士研究生周何乐子参与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项目研发。周何乐子和年轻的团队成员没有因此退缩,历经5年攻关,最终攻克了塑料及其复合材料数字化成形的一系列关键智能技术。
2025-04-28 10:02
早上7点,安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黄松准时踏进办公室,开始一天的工作。目前,黄汝怡在上海海洋大学攻读蛇类学博士学位,“现在连她导师的办公室都成了她的‘养殖场’”。
2025-04-28 10:01
4月的鼎湖山,清晨还带着寒意,黄忠良已经走进了林子。1956年6月30日,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园前身)在广东肇庆建立鼎湖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是中国首个自然保护区,也是唯一隶属中国科学院的保护区。
2025-04-28 10:01
160年前,欧洲生物学家孟德尔通过杂交实验研究豌豆的花色、果荚颜色等七大性状的遗传变异,发现了遗传学三大基本规律中的两个——分离规律和自由组合规律,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基础。
2025-04-28 09:30
新质生产力推动县域经济绿色发展体现在环境保护上,体现在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上。
2025-04-28 09:27
体重管理已成为当下我国公共卫生的重要议题。为此,各地应建立中医药适宜技术推广基地,鼓励医院开展体重管理中医药适宜技术培训,推动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形成。
2025-04-28 09:26
4月25日,中国科协印发《中国科协办公厅关于组织推选2025年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候选人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启动全国性学术团体推选院士候选人工作。
2025-04-27 09:36
4月23日,在上海张江,中国科学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将中法天文卫星正式交付给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投入使用。
2025-04-27 09:35
从“东方红一号”到神舟二十号,55年间,中国航天书写了从地球走向浩瀚宇宙的壮丽诗篇。
2025-04-27 09:30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