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溯源甘肃】青铜文化的甘肃印迹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溯源甘肃】青铜文化的甘肃印迹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20-09-17 09:07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溯源甘肃】青铜文化的甘肃印迹

  甘肃日报特约撰稿人 陶兴华 陈俊德

  青铜器是古代的贵重物品,被誉为“吉金”,夏商周时期是中国的“青铜时代”,青铜器不仅是当时社会的高科技产品,还是进行祭祀活动、体现国家制度、反映贵族身份地位的重要“礼器”,长期受到统治者的高度重视。

  甘肃地处黄河上游区域,是华夏文明重要发祥地之一,也是中国青铜文化的渊薮之地。在甘肃大地,出土了许多世所罕见的青铜器,形成了独具一格的甘肃青铜文化,她犹如涓涓细流,汇入中华文明之河,又以其绰约的风姿、独具一格的魅力,激荡起惊艳世人的浪花。

  悠久独特的甘肃青铜文化

  从材质来看,青铜器是红铜与锡、铅、锑、砷等矿物质按照一定比例组合形成的合金;青铜器的初始颜色多数呈现金黄色,后世见到青铜器经过氧化等化学反应往往在表层带有青绿色的铜锈。《吕氏春秋·求人》篇:“(夏禹)功绩铭于金石”。东汉学者高诱注曰:“金,钟鼎也;石,丰碑也。”钟和鼎是古代青铜器的典型代表,古人往往用“钟鼎”来代指青铜器;另外,青铜器常被用作古代宗庙祭器,因之又多被称为“彝器”。因此,青铜器上铸刻的文字,在古代又多被称为“钟鼎文”或“彝器铭文”,现在称为“金文”。

  从世界范围来看,甘肃作为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在早期中西文化交流与互鉴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作用。今日的陇原大地早在先秦时期就有沟通早期中西文化互动交融的优越交通条件和独特区位比较优势,伴随着文明的发展与进步,陇原大地长期作为东、西族群及其文化碰撞交流的重要场所而存在,这种早期东西文化交流虽然多带有民间自发性、偶然性和小规模等特征,但它对于西汉中期以后官方的、正式的、大规模“丝绸之路”的形成无疑起到了重要的引领和奠基作用。甘肃境内出土的大量青铜器,或者历史悠久,或者特色独具,许多具有较为高超的工艺水平,体现了甘肃青铜文化较高的艺术成就。其中的东乡“中华第一刀”一方面代表了中国青铜文化的源头,另一方面又是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物证。

  甘肃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灿烂辉煌的周秦文明早期孕育的重要根据地。以灵台人头銎戟为代表的商周方国文物的出土,使得我们对周秦文明早期形态的地方具体表征有了更为直观的认知,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今日甘肃境内先秦时期地方古国展开分析和研究。虽然甘肃境内出土青铜器总量不及陕西、河南等省,但是甘肃青铜文化却有着时代久远、特色独具、区域分布广泛等显著特点。

  甘肃地形地貌复杂,境内民族众多,历史上更是有诸多族群在境内长期生产生活,并遗留下了为数不少的族群文化遗存;各种族群势力或者前后进退消长,或者同时并存,各族群之间既有对抗冲突,更有和平共处。以天祝铜牦牛为代表的民族特色青铜器,更是生动直观地体现了古代甘肃的农牧结合、民族融合、地域族群文化多样性等特征,这可算是独特的甘肃文化标签。

  甘肃青铜文化特色鲜明、意义重大,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意义和研究价值,如何保护、传承和发扬甘肃青铜文化是一项需要长期关注和思考的重要课题。在新的时代,我们迫切需要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吸收世界全新发展保护理念,理清甘肃青铜文化发展脉络,深挖其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推陈出新,古为今用,以传统文化元素来丰富现代社会生活,在保护的前提下努力使甘肃青铜文化发扬光大。

  东乡“中华第一刀”——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

出土于临夏东乡距今约5000年的青铜模铸刀具,被誉为“中华第一刀”。

  1977年,在临夏市东乡林家村北,发现了一处以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为主的聚落遗址。该遗址出土各类器物2000多件,其中有一件青铜模铸刀具,虽然形制简单且锈迹斑斑,但因为其独特的意义与价值,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件刀具其实是把扁长形小刀,刀身长12.5厘米,宽2.4厘米,刃部与柄部为一体连铸而成,刀身有明显的弧度。经当时北京钢铁学院冶金研究所鉴定,这把小刀时间距今约5000年,是迄今为止国内发现时代最早的青铜器,早于青铜器在中原地区大量出现约1000年时间,被誉为“中华第一刀”。

  甘肃位处中西交通要道,是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甘肃境内出土的这把“中华第一刀”,或许可以作为早期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从全球范围看,人类已知最早的青铜器出土于距今约6000年前的古巴比伦两河流域,其中以苏美尔文明时期雕有狮子形象的大型铜刀为早期青铜器的代表,在产生时间上要比甘肃东乡“中华第一刀”早1000多年。所以,中国境内的青铜器是独自发明,还是从西方传入,目前尚无定论。倘若是从西方传入,那么,作为中国时代最早青铜器的这把东乡“中华第一刀”,就不仅是中国青铜文明的星星之火,更有可能成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具有不可估量的学术意义和文化交流价值。

  灵台人头形銎戟——商周时期方国人士形象刻画

出土于灵台县白草坡西周墓的青铜人头形銎戟。

  1967年10月,在甘肃灵台县白草坡先后发掘了8座西周墓,1座车马坑,共出土各种青铜器300多件,涵盖了西周生活的诸多方面,堪称“青铜王国”。1972年10月,在对西周潶伯墓的第二次发掘中,出土了一件人头形銎戟,以其独特的人头刻画造型,引起了学界广泛关注。该戟长25厘米,宽23厘米,刺锋呈人头形,颈部有椭圆形銎。人头部分脸型略长,浓眉深目高鼻,腮部微陷,后梳发式,这种面部特征与中原地区华夏族形象迥然不同,带有较为明显的欧亚草原印欧人种特色。自人头形銎戟出土以来,对于这件兵器的来历和人头形象的探析便成为学界关注的两大焦点。

  对于该人头形銎戟的来历,学界大体有两种推测:一种说法认为,人头形銎戟可能是潶伯所在政权同鬼方政权作战时缴获的鬼方首领武器。在商周时期,鬼方是一支活动于西北方的强势游牧狩猎族群,西周王朝曾经多次与鬼方发生大规模的战争。小盂鼎是西周初年著名的青铜器,铭文约四百字,其中就记载了盂奉王命讨伐鬼方的战况及其辉煌战果,并献俘燎祭于周庙。有学者推测人头形銎戟很有可能是鬼方首领的武器或权杖,随后成为潶伯政权与鬼方作战取胜后的战利品。另外一种说法认为,人头形銎戟可能是潶伯为显示其地位和武功,用斩杀的周边方国军事将领形象做了这件戟。商周时代方国林立,方国之间、方国与商周王朝之间长期征战不休,当时盛行以异族战俘的肉体献神祭祖殉葬,也有用异族战俘的形象来装饰贵族兵器的习俗,用以炫耀战功,激励士兵,奋扬军威,震慑敌人。所以,这件人头形銎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商周时期中原华夏族与西北戎狄族群的矛盾冲突与互动交融关系。

  礼县编钟——奏响西垂秦音

出土于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的青铜编钟。

  2004年,甘肃省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博物馆考古部、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北大学考古文博学院等五家单位,启动早期秦文化调查发掘与研究项目,当时礼县大堡子山的秦公墓已经被当地村民和盗墓贼进行了将近十年的拉网式大规模群体性盗掘。在乐器祭祀坑中侥幸得以保存下来的秦编钟、编磬,俨然奏响了秦人先祖在西垂地区凯歌奋进的秦音,为我们了解秦人早期历史与文化提供了极为珍贵的实物资料。

  考古工作者在礼县大堡子山秦公大墓乐器坑中发掘出土了11件编钟和10件编磬,这套乐器属于春秋早期秦人器物,真可谓是价值连城的国宝级文物。11件编钟整齐排列,包括3件青铜镈、3件铜虎(附于镈)和8件甬钟,镈和钟各附带有1件青铜挂钩。青铜镈一大二小,最大的一件通高65厘米,镈体部以蟠虺纹为主要装饰,四面扉棱处饰以镂空的龙纹图案,鼓部素面,有铭文20余字。整个器型美观大气,保存完整,堪称中国青铜艺术品的杰作。时隔2700余年,这组编钟依然能够拼凑成套,以其精确的音准,独具一格的造型,见证了秦人高超的工艺水平和高雅的艺术鉴赏能力。

  另外,还从一盗挖者手中收缴了一套共九件的方纽编钟。据研究认定,这组九件套编钟应该是被盗掘出土于礼县圆顶山秦宗族墓,属于春秋晚期秦人器物。虽然九件套秦编钟表层锈迹斑斑,但整体完好无损,编钟造型独特,纹饰精美,显示出了当时当地秦人较高的青铜铸造工艺水平。

  礼县秦编钟的问世,证明早期秦文化并非人们通常想象的那样落后,自强不息、兼收并蓄是秦人精神和秦文化最为显著的特点,秦人为了不断发展壮大自身实力,全方位借鉴周边各族群和区域文化,这其中又以努力学习吸收东方华夏族文化作为矢志不渝的奋斗目标。

  礼县秦编钟的问世,也向世人证明礼县是秦人重要发祥地——西垂所在,大堡子山陵区是秦人四大陵区之一的西垂陵区,西垂陵园为秦人第一陵园。秦人西垂陵园的发现,是二十世纪继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和临潼秦始皇陵兵马俑之后的又一重大发现,对研究先秦时期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冶金、礼制等有着极为重要的学术意义和研究价值,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填补先秦历史文化研究的一些空白。

  武威铜奔马——中国旅游标志

出土于武威凉州雷台汉墓的铜奔马。

  铜奔马现藏于甘肃省博物馆,这件东汉时期青铜器是1969年10月出土于武威市凉州区雷台汉墓,1983年10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中国旅游标志,1986年被定为国宝级文物,2002年1月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铜奔马一经出土就以其灵动绝美的造型,引发人们无限遐想。

  铜奔马器身长45厘米,宽13厘米,高34.5厘米,重7.15千克。马昂首嘶鸣,躯干壮实而四肢修长,腿蹄轻捷,一足踏一飞鸟,三足腾空,飞驰向前,整体形象矫健俊美,别具风姿,实为东汉青铜艺术的精品之作。从造型风格来看,铜奔马沿用了当时社会常见的奔马形象,并且创造性地加入了飞鸟造型。飞鸟造型作为整个器身重心所在,在力学方面具备了超强的稳定性,既起到了稳固作用,又增加了骏马飞奔的气势,真可谓是匠心独运,别出心裁。这种浪漫主义的手法,烘托了骏马矫健的英姿和风驰电掣的神情,既有力道的感觉,又有动感的节奏,给人们以丰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堪称中国青铜艺术的一朵奇葩。整体看来,铜奔马是汉代人勇武豪迈气概和昂扬向上精神面貌的集中表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汉王朝的国富民强。

  根据出土的马俑胸前铭文记载可知,雷台汉墓建于东汉晚期(约186年-219年),是“守张掖长张君”之墓。该墓出土有金、银、铜、铁、玉、骨、漆、石、陶等珍贵文物230多件,出土古钱币3万余枚。在出土的127件铜器中,铸造最为精致的是铜车马仪仗队,其中的铜奔马则是工艺水平最高的一件艺术精品。武威雷台汉墓出土的这件铜奔马起初并没有引起学界广泛关注,后来郭沫若先生慧眼识珠,第一眼见到铜奔马便惊叹不已。在郭沫若先生和考古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武威雷台汉墓的历史文化价值被逐步挖掘显现,而铜奔马目前已经以其神奇独特的造型而蜚声海内外。

  天祝铜牦牛——汉藏文化交融的典范之作

出土于甘肃天祝县的铜牦牛。

  1972年6月,在甘肃省天祝县哈溪公社出土了一件铜牦牛,既具有浓厚的地方民族特色,又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这件铜牦牛采用分体铸造,而后焊接而成,全长118厘米,背高61厘米,重75公斤,其中一对长达40厘米的大弯角和高耸的背脊,特别凸显了铜牦牛的雄姿勃发。工匠在铜牦牛的体侧用细密的平行阴刻线刻画出浓密的长毛,使其显得栩栩如生。具有夸张性艺术特色的尾巴总长30厘米,既粗壮又圆润饱满,明显增加了铜牦牛的尾部重量,在力学上起到了保持平衡的重要作用,这是铜牦牛形象的显著特点。

  天祝铜牦牛是目前为止我国出土的唯一一件牦牛造型青铜器,是藏族青铜铸造艺术的精美之作。对于它的铸造时间,学界说法不一。出土40多年以来,对于铜牦牛莫衷一是的断代说法,从一个侧面为这件青铜器平添了几分神秘色彩。铜牦牛形体结构谨严逼真,造型古拙质朴,气势雄浑凝重,造型风格生动逼真,反映了古代藏区青铜铸造工艺的高超技术和藏区工匠在造型设计方面的神思妙想。天祝藏区铜牦牛高超的造型艺术手法与汉族区域的青铜文明遥相呼应,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必然的文化互动交融联系,实为我国不可多得的民族艺术瑰宝。

  天祝铜牦牛是藏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更是汉藏文化交流与融合的典范之作。1997年,天祝铜牦牛被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委员会认定为一级文物,并确认其为“国宝”,是甘肃省境内出土的第二件动物主题的国宝级文物,现藏于甘肃省天祝藏族自治县博物馆。

[ 责编:李宜蒙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彭丽媛会见德国伯乐中文合唱团师生代表

  • 明前茶飘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见证大国底气从“核”来
2024-03-29 14:15
人工智能可以取代人力勾绘农作物地块,快速完成耕地识别,工作效率相比人工作业提升数十倍。在他看来,我国在星上智能处理和地面遥感AI大模型技术上同步发力,推进人工智能遥感技术发展,太空中的卫星将变得越来越“聪明”。
2024-03-29 09:36
3月27日发表于《自然》的一项分析预测,融化的冰盖正在减缓地球的自转速度,以至于下一个闰秒将被推迟3年。论文作者之一、美国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地球物理学家Duncan Agnew说:“融冰足以使海平面上升,以至于我们可以看到地球自转速度受到了影响。
2024-03-29 09:33
3月28日,小米汽车的价格“谜底”揭开,小米SU7提供九种颜色可供选择,售价21.59万起
2024-03-29 17:17
胡新立表示,研究团队将进一步探讨生理性乳酸水平变化对机体代谢的意义,以及恶病质中骨骼肌萎缩与乳酸的直接关系。
2024-03-29 09:31
近日,日本小林制药保健品事件持续发酵。小林制药此前表示,该公司的红曲原料中可能含有导致消费者出现肾功能不良状态的非预期成分。小林制药出产的红曲原料除用于自家生产保健品外,还出售给其他公司,用于酿酒及食品制造等。
2024-03-29 09:22
朱雀三号可重复使用垂直起降回收验证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圆满完成试验任务。2023年12月,蓝箭航天朱雀二号遥三液氧甲烷运载火箭在酒泉发射中心圆满完成发射任务,将三颗商业卫星顺利送入预定轨道。
2024-03-29 09:30
记者28日从南京大学获悉,由该校物理学院杜灵杰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利用极端条件下的偏振光散射技术,在砷化镓量子阱中对分数量子霍尔效应的集体激发进行了测量,在世界上首次观察到引力子激发,即引力子在凝聚态物质中的新奇准粒子。
2024-03-29 08:38
世界卫生组织27日发布新闻公报说,已启用“冠状病毒网络”(CoViNet),以促进和协调全球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及早准确地检测、监测和评估新冠病毒、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和其他可能新出现的冠状病毒。
2024-03-29 08:38
万兆元年,谁来领航?是更智慧AI,是更领先的Advance,是刷新极限的速度,还是升级多维的体验?中国移动5G-A商用发布会,重新定义数智新时代,邀您共同见证!3月28日15:00-16:00
2024-03-28 12:36
作为中国大科学装置之一,高能同步辐射光源是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市共建的怀柔科学城大科学装置集群的核心装置。
2024-03-28 09:54
2022年8月15日,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天体命名工作组发布公告,将国际永久编号为192353号的小行星命名为“王大中星”。围绕大学的根本任务是育才造士这一核心要义,王大中归纳并紧抓建设一流大学的三大要素:大师、大楼和大学精神。
2024-03-28 09:34
坎潘特强调,最新观测表明,精确的星震学技术可用于探测表面温度低至4200℃(比太阳表面低约1000℃)的矮星,为天体物理观测开辟了一个新领域。这一最新结果表明,星震学技术有望详细表征这些恒星及其宜居行星的细节,而精确确定附近冷矮星的年龄对于阐释系外行星上发现的生物特征可能至关重要。
2024-03-28 09:33
记者从自然资源部3月27日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获悉:今年是极地考察40周年,自然资源部将开展一系列活动纪念这一重要时间节点。7月北极黄河站建站20周年时,在黄河站举办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中国第四十一次南极考察期间将在长城站、中山站举行招待会、研讨会等相关活动,“雪龙”号、“雪龙2”号船停靠外港时举行公众开放日活动。
2024-03-28 09:32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执行局27日批准18处地质公园列入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名录,其中包括中国的6个地质公园,分别是长白山世界地质公园、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临夏世界地质公园、龙岩世界地质公园、武功山世界地质公园、兴义世界地质公园。
2024-03-28 09:31
据介绍,除了服务于中国探月工程四期,后续鹊桥二号中继星还可为国内外月球探测提供中继通信支持。
2024-03-28 09:25
涂白防虫、修剪树枝、引水灌溉……每当春天到来,在祖国西北边陲新疆托里县老风口,生态造林工作就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2024-03-27 10:22
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的活动主题为“精打细算用好水资源,从严从细管好水资源”。
2024-03-27 10:21
在齐齐哈尔市甘南县宝山乡巨宏村,村民苑忠国正在准备春耕,多年来通过参与县里的培训,春耕物资的采购对他来说已是轻车熟路。
2024-03-27 10:20
在开展调查监测,评估新污染物环境风险状况方面,《行动方案》提出建立化学物质环境信息调查制度、建立新污染物环境调查监测制度、建立化学物质环境风险评估制度、动态发布重点管控新污染物清单等具体措施。
2024-03-27 10:18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