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解码“精准” 矢志不渝奔小康——宁县精准发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甘肃> 要闻 > 正文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解码“精准” 矢志不渝奔小康——宁县精准发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来源:每日甘肃网-甘肃日报2020-09-14 13:01

调查问题加载中,请稍候。
若长时间无响应,请刷新本页面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甘肃省脱贫攻坚县(区)宣传周】

  解码“精准” 矢志不渝奔小康

  ——宁县精准发力确保打赢脱贫攻坚战综述

  绿色环抱的宁县盘克镇前渠村。 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张铁梁

  宁县,地处六盘山特困片区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3年,全县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83万户11.21万人、贫困村60个,贫困发生率22.13%。

  党的十八大以来,宁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重要任务和第一民生工程,把主要精力用在脱贫攻坚上,把90%的资源向脱贫攻坚倾斜,举全县之力,集各方之智,分类施策、精准到户,不落一户、不漏一人,脱贫攻坚取得关键性进展。

  截至2019年底,宁县累计减贫29221户114837人,60个贫困村达标出列,剩余贫困人口193户482人,综合贫困发生率降至0.09%,实现整县摘帽退出。

  走进宁县,宽阔笔直的城乡道路,灰瓦白墙的民居庭院,随处可见一片片成规模的育苗基地、一排排整齐的养殖小区和一片片分布的设施大棚。城乡路网四通八达,山水园林魅力独具。如今的宁县,曾经的贫困面貌一去不返,宁县人民正阔步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光明大道上。

  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对象

  精准识别,是宁县打好脱贫攻坚战的“第一仗”。

  “下个村辖8个村民小组,382户1392人,耕地面积3065亩,人均2.1亩,2014年至2018年陆续脱贫146户543人,2019年实现脱贫22户42人……”省人防办驻下个村第一书记王宁强对村里的情况如数家珍。

  在宁县,每个帮扶干部心中都有一笔明白账,哪家有多少劳动力、哪家有养殖的优势、哪家需要兜底保障……他们说,只有牢牢掌握每户的实际情况,一一制定帮扶方案,帮扶才能精准、快速开展。

  严格建档立卡标准程序,在贫困人口识别上,严格按照“一核二看三比四评议五公示”工作流程,把好收入核实、生活现状、评议公示、数据比对、县级公告“五个关口”,逐户逐人开展信息比对,接受社会各界监督。

  对全县有贫困人口的256个行政村,采取看立地条件、贫困人口存量、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程度,在乡镇内横向比较,在所有行政村中综合评比,通过“一公示一公告”识别。

  对识别纳入的贫困户,逐户逐项采集基础信息,及时录入省大数据平台和国扶子系统,并由乡村及时确定帮扶责任人,对接制定“一户一策”,跟踪落实扶持措施。

  为了摸清底子、弄明白情况,不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农户家中,到处都能看到帮扶干部的身影,帮忙锄地、浇水,或是进屋讲政策、拉家常,及时交流、了解情况,予以帮助。

  盘克镇前渠村村民王彦忠家里的墙上贴着一沓表格。图表里,有帮扶责任人与他一道精心制定的“一户一策”精准脱贫方案,还有惠农政策一览表,以及精准脱贫扶持“菜单”。最初的表格记录着:王彦忠家中6口人,劳动力2人,部分劳动力1人,低保贫困户,2017年易地搬迁,砖混结构住房5间75平方米(因病未建成)。现住土木结构3间7平方米。2016年精准扶贫贷款5万元,用于培育苗林。2015年因车祸住院花费8万余元……

  了解到王彦忠的情况后,帮扶干部前往家中,面对面进行交流,深入分析致贫原因,认真商议脱贫路径和方式,制定脱贫(帮扶)措施。2019年,王彦忠一家人彻底脱贫。如今,王彦忠一家7口居住的砖瓦房宽敞明亮,家里养着5头母牛,入股宁县聚农苹果产业资金专业合作社的39000元继续按年分红,在农村公益性岗位担任清洁工年收入6000元。

  帮扶责任人在动态调整、跟踪落实“一户一策”的同时,还在户内建立“一户一档”,将每户贫困户户内产业发展收入、住房、教育、医疗、养老、惠农补贴、民政救助、社会帮扶等各项惠民帮扶政策和工作落实,以档案的形式整理留存,使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精准扶贫措施得管用,贫困户脱贫之后更得稳得住,只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同时,宁县常态化开展识贫校贫,采取全面复核、重点抽查、实地核查、系统比对等方式进行多轮“回头看”,先后开展动态管理11次,累计新识别1570户4683人,剔除578户2474人,核实核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29139户115162人。

  产业增收精准落实到人到户

  产业兴则百业兴,产业强则百业强。

  走进位于宁县焦村镇的海升苹果产业基地,工人们正在忙碌着,有的修剪树枝,有的固定苗木。

  宁县把苹果产业作为脱贫致富的首位产业。2014年,县里引进陕西海升集团,逐步建成全国最大的自根砧矮化密植苹果基地,带动宁县发展“海升模式”苹果10万亩,带动全县发展苹果45万亩,年人均苹果收入2727元,撑起了贫困户发展的腰杆。

  来到春荣镇谷和春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望无际的金银花含苞待放,一阵阵淡淡的花香沁人心脾……

  合作社前院,一排排黄芪整齐地摆放着,散发出特有的香味。村民们正在对黄芪切片进行包装。目前,在扶贫车间务工的贫困户有40余人,人均收入每月3000元左右。

  宁县坚持把产业扶贫作为治本之策,扶持发展劳务、苹果、肉羊、苗林、瓜菜“五大扶贫主导产业”,以及乡村旅游、中药材、中蜂等特色产业,保证所有贫困户至少有2个以上增收门路。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4903元增加到2019年的9636元,增幅96.5%;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由2013年的1963.5元增加到2019年的8629元,增幅339.5%。

  为了能让贫困户稳定增收,宁县对贫困户进行分类,依类施策、精准攻坚。

  在摸清贫困户有什么的资源问题、缺什么的短板问题、能干什么的技能问题、想干什么的愿望问题的基础上,宁县将贫困户分为四类,精准施策,保证贫困户都能加入龙头企业或合作社、融入产业体系、纳入低保,所有劳动力参加培训并拿证。

  宁县针对户情实际和发展需求,研究制定奖补菜单,由贫困户“点菜”、部门“配菜”、帮扶干部“上菜”。

  对未脱贫户制定8类72项到户产业奖补菜单、4类153项到户技能培训菜单,对脱贫户制定10类159项到户技术培训菜单,着力调动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持续巩固脱贫成效。特别是从2018年开始,对全县未脱贫户,按照“到户产业扶持人均5000元、每户最高3万元”的标准,全面落实重点帮扶措施。

  宁县还坚持把加强劳务输出、促进转移就业作为贫困群众脱贫致富最短平快、最有效的途径,围绕技能培训、平台搭建、模式创新、体系完善等方面,大抓劳务培训输转。

  实行精准化培训,坚持培训、鉴定、输转一体化推进,针对不同类别和岗位需求,分工种、分行业采取工代学、师徒制个性化、订单式等培训方式,实施精准化培训。

  前期对贫困劳动力培训意愿和务工需求进行摸底排查,对第一类“有劳力且有一定技术的贫困户”,通过“院落式”“地头式”“企社式”等方式重点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对第二类“有剩余劳力且可输转的贫困户”,通过机构培训和岗位技能提升培训(企业岗位技能提升和“师带徒”式)重点开展就业技能培训;对第三、四类中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根据个人意愿开展培训。

  培训项目根据贫困劳动力个人意愿和务工需求制定,贫困群众想干什么就培训什么、市场需要什么就培训什么。通过采取“送培训下乡”和“培训大篷车”等方式,把培训班办到乡镇村社、生产车间、田间地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在务工地参加培训,要与企业、扶贫车间、合作社合作开展“师带徒”培训、岗前培训、在岗实训。

  强化社会保障精准聚焦贫困群众

  烈日下,走进焦村镇下个村,平整的水泥路通向远方,村部、文化广场、卫生室、幸福互助院、附属幼儿园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在阳光下格外醒目。

  “低压75,高压127,好着哩!你不要担心,哪里不舒服就随时过来……你先别急着走,坐一会缓好了再回去。”

  “你在单子上签个字,或者等下午了让你家掌柜的过来签字。”

  临近午饭时间,村医李鹏飞仍忙个不停,给村民测量血压,开具相关证明材料。

  自从村里有了卫生室,遇上感冒、发烧、咳嗽,擦破皮、碰伤手这样的小病,村里人都来找李鹏飞。

  村民陈栓存正在测量血压。他告诉记者,以前看病要去乡镇卫生院,距离村里有近10公里路程,真正是看病难、看病远。

  “那会村里路不好,一下雨干脆出不去!路不好走,去看个病要花费不少时间,所以很多人生病,只要不严重,都自己扛着……”

  “现在不一样了,不只是有病才来看病,只要觉得稍有不适就赶紧过来看看,预防大于治疗!”村卫生室里,大家打开了话匣子。

  “让每个群众都能看得起病,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服务。”这是宁县针对群众看病贵、看病难问题,作出的一项重要承诺。

  近年来,宁县加快乡村医疗机构建设,257个村级标准化卫生室实现全覆盖,乡村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全面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即时结报等政策,健全家庭签约医生服务体系,对因病致贫的重残疾和重病贫困群众上门诊疗、专人送诊,实现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五个100%”全覆盖。

  宁县积极开展送医上门服务,不但让患者省去了排队挂号、缴费的环节,缩短了就医排队等候时间,而且群众在“家门口”就能看病,让群众看病更方便、更暖心。

  教育扶贫是打赢脱贫攻坚战最基本、最核心的举措,同时也是当地贫困群众齐奔小康的必由之路。

  宁县坚持把社会保障扶贫作为基本防线,实行清单式管理,从源头上防止因病、因学、因家庭变故致贫返贫。

  2019年,投资8295万元,实施湘乐小学、朱寨初中等改薄项目11个、义务教育基础改善工作32个。目前,累计投资9.86亿元,实施全面改薄项目265个,全县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学点办学条件全部达到省定标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顺利通过国家验收。

  全面落实“两免一补”“营养餐”等14项教育扶贫普惠特惠政策,农村义务教育巩固率从2013年的90.3%提高到2019年的99.68%,实现了“幼有所育、学有所教”。

  宁县还聚焦特殊困难群体,按照户均5000元的补助标准,对特困家庭的生活条件进行改善。强化残疾人保障工作,实现所有残疾人诊断认定、生活保障一个不漏。全县累计发放资金8.66亿元,保障人口8.36万人,通过多方帮扶避免了“一兜了之”。

  今年,宁县针对下剩贫困户、监测户和边缘户的增收问题挂牌督战,严格落实“一户一套班子一个方案”,配强帮扶力量,整合各类资源,对标“两不愁三保障”标准,集中查缺补漏。及时跟进落实产业培育、技能培训、劳务就业和政策支持等措施,继续巩固扩大住房、饮水、用电、教育、医疗等保障力度,力争把短板补扎实、把基础打牢靠,确保群众脱贫不返贫。(巩炜 李近远 文洁)

[ 责编:白冰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第十四届北京国际电影节开幕

  • 甘肃张掖:国家级玉米制种基地春播忙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24-04-19 11:08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2024-04-19 02:45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2024-04-19 10:08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2024-04-19 10:07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2024-04-19 09:50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2024-04-19 09:48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4-04-18 10:17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  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4-04-18 10:16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2024-04-18 10:14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2024-04-18 10:11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2024-04-18 10:10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4-04-17 09:10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2024-04-17 09:39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2024-04-17 09:38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大自然的底色,良好生态环境是美好生活的基础、人民共同的期盼。
2024-04-17 09:38
中国科协16日发布第十三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抽样调查结果。结果显示,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比2022年的12.93%提高了1.21个百分点,我国公民科学素质呈现提速增长趋势。
2024-04-17 09:37
施工人员在做桥梁前移施工准备。呼兰河上,桥墩破冰器分外醒目;庆安制梁场的智能化保温棚内,一榀榀桥梁在蒸汽中凝固成型;哈伊高铁全线建成通车后,将不断满足广大群众的出行需求,为加快建设我国向北开放新高地贡献力量。
2024-04-17 09:49
近日,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研究员王树涛、副研究员时连鑫团队研发出新一代针对黏性渗出液,如糖尿病足渗出液的单向导液伤口敷料。该研究为高黏性渗出液引起的伤口愈合困难问题提供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医用敷料、渗液管理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2024-04-17 09:40
作为一种新兴的林业信息化科技创新手段,智慧林业需要加强顶层设计,统筹指导与管理。回顾智慧林业的发展历程,我们不难发现,智能化革新已经成为现代林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2024-04-16 10:15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同时强调“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从内涵及本质要求来看,新质生产力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
2024-04-16 10:14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