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正在阅读:“最强大脑”云集!韶院这场盛会描绘语言研究未来图景
首页> 地方频道> 地方频道-广东> 要闻 > 正文

“最强大脑”云集!韶院这场盛会描绘语言研究未来图景

来源:广州日报新花城2025-11-11 20:02

  十一月的韶关,丹霞似火,秋意正浓。一场跨越山海的学术交流,一次理性数据与人文之光的深度融合,在粤北最高学府韶关学院悄然上演。

  11月7日至9日,第四届“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国际研讨会在韶关学院韶乐园校区拉开帷幕。来自全球8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前沿企业的200多名专家学者汇聚一堂,共同探讨“智能化时代的范式转型与素养再定义”这一核心议题,试图搭建起跨学科、国际化的高端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共探数据科学与第二语言研究领域的前沿趋势与创新路径。

  从“苦练”到“智学”,为何这场“头脑风暴”如此重要?

  本次研讨会由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主办,韶关学院承办,高等教育出版社、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蓝鸽集团、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协办。其核心议题听起来颇为学术,但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梳理发现,其背后探讨的却是与很多人息息相关的语言学习与未来能力问题。人们或许可以想象,过去学外语好比修炼传统武功,讲究一招一式,甚至可以靠背单词、记语法打下基础。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人工智能、翻译软件已经成为人人都能拥有的“神兵利器”。

  面对这场巨大的技术变革,两个根本性的问题摆在了所有教育者和学习者面前。

  首先,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武功秘籍”要不要更新换代?这就是所谓的“范式转型”。当AI可以辅助人们写作、对话时,传统课堂上以背诵和刷题为主的教学方法是否还行得通?人们显然需要一套与“神兵利器”相匹配的、全新的教与学的方法论。

  其次,怎样才算新的“武林高手”?这便是“素养再定义”。在过去,能流利对话、背下整本词典或许就是“高手”。而在如今机器就能轻松完成基础翻译时,真正的“外语素养”可能更多地体现在跨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人机协作以及利用语言进行深度创造的能力上。

  因此这场国际研讨会,与其说是一场纯粹的学术探讨,不如说它更像是一场汇聚全球各路语言“掌门人”的“武林大会”。他们齐聚一堂,正是为了给未来的外语“江湖”,探寻一部全新的、与智能时代相匹配的“修炼心法”。

  在智能时代的十字路口,寻找人类语言的温度

  “语言是沟通世界的桥梁,数据是打开未来的钥匙。”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教授在开幕式上的致辞,为这场思想盛宴奠定了诗意的基调。

  她指出,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深度融合,并非冰冷技术的叠加,而是时代演进的必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既是跨越山海的学术之旅,也是思想与心灵的交流之旅,理性数据与人文之光在此交织和碰撞,科学的精确性与教育的温度必将孕育新的希望。

  张晓红希望与会专家学者自由交流思想、激荡智慧火花,共探学术新境界。她强调,本次研讨会为学校搭建了高层次、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对推动相关学科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将为学校向高水平应用创新型大学的目标迈进注入强劲动力。

  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吴诗玉教授则将目光投向了更广阔的图景。他谈道,学会自创立之初便怀揣着开放与共享的理念,致力于推动二语研究的科学化与跨学科发展。在人工智能崛起的背景下,本届研讨会直面“范式转型”与“素养再定义”的核心议题,既是在探索语言研究的新边界,更是在守护人类思想的深度与温度。

  他寄望通过此次研讨,能引领研究方法的革新,培育青年学者的学术共同体,“助力中国二语研究在国际舞台发出更强声音。”

  “最强大脑”们的思维火花:从大脑探秘到AIGC

  一整天的主旨报告环节,宛如一场“头脑风暴”,11位国内外专家轮番登台,从人类第二语言加工的认知机制、人工智能与语言教学的融合、语料库语言学的创新应用、神经语言学的前沿发现等多个维度,引领与会者进行了一场精彩纷呈的学术漫游。

  探寻语言的“人本”密码。当机器日益能言善辩,人类语言能力的独特之处究竟藏在哪里?上海交通大学丁红卫教授解读自然句子阅读眼动实验,揭示了情绪这一最富人性的因素,如何在悄无声息中影响人类对第二语言的理解与加工。

  拥抱技术的“向善”之力。人工智能究竟是颠覆者还是赋能者?学者给出了充满希望的答案。上海外语大学施建军教授展示了大型语言模型如何为传统人文学科研究注入新活力,让数据挖掘出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文化密码。

  韶关学院校长张晓红教授则将目光聚焦于AIGC(人工智能生成内容)时代,她提出翻译能力需要“双核重构”,即“文化转译”与“多模态叙事”能力。这意味着,未来的翻译家不仅是语言的转换者,更是跨文化故事的讲述者。

  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杜忆研究员则带领听众进行了一次“大脑探险”,她聚焦于“额中回后部55b区”这一特定脑区,生动解读了它作为“多模态词汇加工的感知运动”与“语义接口”,如何进行语言加工的神经机制。

  解锁数据的“应用”之钥。大数据如何从理论走向实践?深圳云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丁丽从产业一线分享了大数据如何与机器翻译“互生发展”,从产业视角探讨技术与语言服务的深度融合。

  来自英国兰卡斯特大学的Vaclav Brezina教授与美国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Stefan Th. Gries教授,则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语料库语言学”。这一听起来颇为专业的术语,实际上是一种研究语言的“大数据方法”即通过分析海量真实的语言数据(语料库),来发现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到底是如何说话和写作的。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方法更能帮助人们辨别真实的人类语言与机器生成的语言的差异,为语言教学提供贴近现实的指导。

  多元对话:在交流与碰撞中,彰显传承与互助

  除了高屋建瓴的主旨报告,本次研讨会还搭建了一个立体多元的交流网络,让每一位参会者都能找到思想的共鸣。

  在由北京大学易维研究员主持的主编论坛上,一批国内外顶尖期刊的主编与编辑们坦诚对话,分享学术期刊的审稿标准、选题方向与发展趋势,为青年学者指点迷津,铺设学术成长的道路。

  在七个平行分论坛中,从语音习得到脑电研究,从数字人文到翻译实践,与会学者围绕各自的议题展开了热烈而深入的研讨,思想的火花在各个会场竞相迸发。

  值得一提的是会前的工作坊,多位国际知名学者手把手地指导,将前沿的研究方法论,无论是功效分析、语料库应用还是大型语言模型的创新使用,都一一毫无保留地传授给青年研究者,真正体现了学术共同体的传承与互助精神。

  从韶关出发,为国家语言教育注入新动能

  本次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成果的汇集,更是一次行业共识的凝聚。正如JSLS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专业委员会代表吴燕京在闭幕总结时所言,大会为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未来发展锚定了方向。该学会表示将持续深化跨学科协同创新,完善“会议-出版”成果转化链条,优化青年学者培养体系,推动研究成果向教学实践与产业应用转化。

  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留意到,本次研讨会汇聚了语言学、翻译学、教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专家学者,既有前沿理论分享,也有实践经验交流,更有跨领域思想碰撞,全方位展现了数据科学与二语研究的最新成果与发展趋势。

  这一场国际级的学术会议选择在岭南历史文化名城韶关举办,这不仅是对韶关学院近年来学科建设与科研实力跃升的肯定,也标志着该校前沿学术的触角正向更广阔的领域延伸。

  以此次在韶关学院举行的研讨会为新的起点,一个更加开放、融合、创新的语言研究新范式正在加速形成。这不仅将影响未来的语言教学与人才培养,更将为我国的语言教育战略与教育数字化改革,注入源源不断的智慧动能。

  窗外,是韶关层林尽染的秋色;

  窗内,是关于人类语言未来最热忱的求索。

  这场思想的激荡,余音未了。

  文、图/广州日报新花城记者:卜瑜 通讯员:叶龙、李丽群

[ 责编:张悦鑫 ]
阅读剩余全文(

相关阅读

您此时的心情

光明云投
新闻表情排行 /
  • 开心
     
    0
  • 难过
     
    0
  • 点赞
     
    0
  • 飘过
     
    0

视觉焦点

  • 夜迎“双十一”

  • 大理崇圣寺三塔安装避雷装置

独家策划

推荐阅读
在数据管理与使用方面,《实施方案》提出,实行物流公共数据分类分级管理,规范开展数据授权运营,扩大路网、轨迹、企业、人员等关键数据供给。
2025-11-11 10:03
中国科协日前发布的《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蓝皮书(2025)》显示,我国科技期刊总量持续增加,从2023年的5211种提升至2024年的5325种,整体影响力稳步提升。
2025-11-11 10:04
空天地一体化网络作为国家信息化的重要基础设施,其战略意义远超普通通信技术范畴,它不仅是我国实现信息全球覆盖、自主创新的必由之路,更是在数字时代掌握发展主动权的关键布局。
2025-11-11 10:02
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不是考验瞬间爆发力的短跑,而是需要长期持久力的马拉松。 在课程体系搭建上,北航实验学校打造了“五级阶梯式”科技创新人才贯通培养课程群,实现从基础普及到进阶的无缝衔接。
2025-11-11 10:00
日前,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相关工作作出部署。
2025-11-11 09:50
11月9日,国航C919重飞“两航起义”航线主题航班从香港飞抵天津,重温76年前“两航起义”的北飞航程,致敬“两航起义”爱国壮举。“两航”后代陈绍曾介绍,76年前,“两航起义”飞行员从香港驾驶12架飞机飞抵北京、天津,建设新中国民航事业。
2025-11-10 10:10
“超级细菌”指那些对多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的细菌。研究人员在一种常用药物的生产流程中意外发现一种很有前景的强效抗生素,能够杀死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超级细菌”。
2025-11-10 10:09
11月9日,2025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乌镇峰会在浙江乌镇闭幕。世界互联网大会秘书长任贤良用“聚焦构建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理念”“关注创新发展热点议题”“不断擦亮峰会品牌”“持续贡献智慧力量”概括了本届峰会的特点。
2025-11-10 10:08
使用供暖设备有哪些注意事项?一起来看!
2025-11-10 10:17
我们将围绕推进新型工业化人才需求,顺应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趋势,立足产业需求侧职责定位,多措并举加快推动制造业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深入开展产业基础再造工程、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行动等,依托项目培养高技能人才。
2025-11-10 10:07
ASC26报名链接:https://www.asc-events.net/StudentChallenge/ASC26/Register.php
2025-11-07 15:58
北京时间2025年11月6日11:00—14:00,地磁发生强烈扰动,达到大地磁暴水平(Kp=7),为橙色警报级别。
2025-11-07 13:39
阿特拉斯的成功观测是天问一号的一次重要拓展任务,利用探测器观测暗弱天体为天问二号开展小行星探测进行了技术试验,积累了经验
2025-11-07 09:37
天问一号环绕器利用高分辨率相机近日成功观测到星际天体——阿特拉斯。”据介绍,天问一号探测器于2021年2月进入火星环绕轨道,迄今已稳定运行4年8个月,目前状态良好。
2025-11-07 09:31
与会嘉宾围绕“人工智能+”深度融入产业创新发展等话题进行深入探讨,凝聚产业国际合作发展共识,推动构建开放包容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生态。
2025-11-07 09:29
谈及人形机器人何时能从“炫技”转向应用落地,优必选科技副总裁焦继超提出了分阶段的发展预期。中国电子学会机器人分会青年副主任委员、乐聚智能(深圳)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冷晓琨表示,预计明年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会出现采购交付数量过万台的企业。
2025-11-07 09:28
“十四五”时期,我们将目光投向脑疾病领域,通过脑机接口技术,实现了“诊断—监测—治疗—预测”一体的大脑实时“观景”。一方面,脑机接口技术可以让神经系统“说话”,通过高精度解码神经信号实现对大脑的“意念读取”和精准诊断。
2025-11-07 09:18
遥远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起源区域有哪些特征,人类至今知之甚少。但科学家们正在通过分析太阳爆发活动,探究恒星大气爆发活动的奥秘。
2025-11-06 10:35
这几年,子午工程已经有不少应用场景。例如在航天员出舱时,提前进行空间天气预报,避免在太阳风暴来临、空间有高能粒子时出舱,保护航天员健康安全。
2025-11-06 10:34
智能穿戴设备产品形态从手环、手表延伸至耳机、眼镜、戒指等形式,新供给创造新需求,改变了消费者生活方式,推动着健康管理、时尚消费与技术创新的深度融合。
2025-11-06 10:32
加载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