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从“小舞剧”到“文华奖”,《醒·狮》十年如何征服观众?
11月4日晚,由中国文联选送的广州出品舞剧《醒·狮》,从全国参评的428部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得第十八届文华剧目奖。
从2015的小舞剧《醒》,到2018年的大舞剧《醒·狮》成型首演、获得荷花奖,再到今天历经300多场巡演后,一举摘下文华剧目奖,十年创演之路,《醒·狮》如何淬炼成舞台“常青树”?
11月5日,在广州歌舞剧院召开的舞剧《醒·狮》媒体见面会上,与会主创分享了十年创演历程的点滴,揭开这部以岭南文化为题材的广东文艺佳作,如何在演出过程中不断打磨提升成一部经受时间考验的佳作。

创新表达是重中之重
舞剧《醒·狮》筹划于2015年,首演于2018年9月28日,是15部获奖剧目中首演时间最早的剧目。它曾在2019年与文华奖失之交臂,在本届文华奖评审条件调整后获此殊荣。
据了解,本届文华奖在评审条件上作出了重要调整:为鼓励各地持续加强对作品的打磨提升,提倡“十年磨一戏”的精品意识,将参评剧目首演时间从近5年拓宽至近10年,明确要求年均演出场次超过十场。
评审规则的调整,折射出国家舞台艺术领域政府最高奖项对文艺创作的价值引导,更加重视剧目生产的投入与产出比值,鼓励作品开展常态化演出,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效统一。
“感谢中国艺术节评奖机制的改变,为优秀剧目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好的作品是靠磨出来的,好的口碑是靠演出积累的。《醒·狮》创演10年,经受住了市场的考验。”广州市文化发展集团副总经理,舞剧《醒·狮》艺术总监、总导演史前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道。

在这个过程中,史前进感触最深的就是,把深厚的民间传统文化搬到舞台上,让大家关注,不仅仅是一个传承的过程,“创新表达才是重中之重”。
回顾十年创演历程,史前进表示,每一步路都是蹚出来的。“2015年小舞剧《醒》成功了之后,我们想转化成大舞剧,但是很多人对岭南文化不熟悉,如何拉近和观众的距离,我们想了很多办法,首先是拍摄了一部纪录片,其次是打造了醒狮系列文创产品,我们是最早一批开发文创的广东院团之一。从手稿、漫画,再到小挂饰、狮子手偶、挂包等,文创开发聚焦醒狮这一IP,跟舞剧形式也不谋而合。”
史前进介绍,该剧已在全国巡演300余场,几乎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的观众拿着巡演日程表,追着《醒·狮》全国跑,有的已连续刷了31次。“因为观众对作品的爱护和鼓励,年轻演员一波接一波演上了剧中角色。我们一路不断努力,鼓声擂动、振奋精神。”

作品一直在演,就有新的生命力
广州文研院副院长、舞剧《醒·狮》编剧罗丽感慨,此次《醒·狮》获奖具有示范意义。这部与上海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同时代的作品,或许未在形式上开创先河,却在艺术本体的坚守上树立了典范。
罗丽坦言,《醒·狮》第二次冲击文华奖,对于主创团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次机遇。但对于能否获奖,并没有抱太大期待。“我们只是在这么多年的创作还有巡演的过程中,感受到观众还有市场给予我们的反馈,让人感受到这部作品旺盛的生命力。”罗丽表示,对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来说,观众给予的反馈是最真诚、最持久,也是最让人感动的,“庆幸《醒·狮》是一部有观众、有市场、有生命力的作品。”

谈及这部筹备于十年前的舞剧何以征服当下观众,广州歌舞剧院总经理张毅介绍,《醒·狮》重视聆听专家和观众的意见,一直在巡演,也一直在打磨提升。“特别是今年以来,广州歌舞剧院及主创团队对舞蹈特别是重要舞段进行了认真细致的优化,并对音乐、舞美、服装、灯光、道具等都进行了较多的修改提升。”
《醒·狮》凤儿饰演者梁绮琦、醒母饰演者刘星月、舞狮人饰演者李奥等主演都表示,跟随这部剧的演出过程,每一个人都获得了成长,每一次演出都会呈现不一样的自己。

“这部作品就像一条蜿蜒的小溪,一直在流淌,一直在带来新的生命力,也在不断更新、变化。”在《醒·狮》中饰演舞狮人的李奥谈到自己与作品的缘分时,用了这样诗意的表述。“我特别喜欢醒狮这个文化符号。我在这个剧中,一直有学到舞蹈之外的新东西,例如武术,也有各式各样的文化痕迹沉淀,一直有新鲜的东西补充自己,不断成长。”
据介绍,焕新版《醒·狮》即将再次出发。2026年1月24至25日,《醒·狮》将在广州红线女大剧院连演2场。2026年新年伊始,该剧还将于长沙梅溪湖国际文化艺术中心大剧院开启新一轮的全国巡演,并陆续抵达佛山、珠海、东莞、上海等地,为全国观众再次献上丰富多彩、传统与创新兼具的岭南文化盛宴。

采写/拍摄:南方+记者 徐子茗
剪辑:南方+记者 陈文夏
【作者】 徐子茗;陈文夏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