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 微信好友
微信好友
            
                 朋友圈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金秋的江门,思政课堂在不同场景同步“开课”:“无负今日”城市书房里,孩子们在智能书架前挑选书籍;塘口“IE公社”文创空间内,青年创客用镜头记录乡村故事;主题摄影展上,“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鲜活影像打开文明之窗——处处是课堂,时时见思政。
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抓住了人心,抓住了思政课,就如春风化雨般把共识种进了心里。
广东地处“两个前沿”,思想活跃,文化多元。答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的时代之问,广东不断探索思政课教学改革创新。9月12日,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召开《走在前列的广东实践》高校思政实践课程介绍会,课程围绕“讲什么”“如何讲”“谁来讲”进行总体设计,制定了6条线路的“教学路线指引”,让课程内容更加生动鲜活。这是广东守正创新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奋力开创广东高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的又一标志性成果。
江门作为“中国侨都”,江门市委宣传部高度重视思政课建设,将思政课全方位融入各学科、各人群、各场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构建“大思政课”一体化工作格局。在中宣部《时事报告》杂志社召开的2025年度形势政策宣传教育工作研讨会上,江门市委宣传部作为广东省唯一代表、全国仅有的两个地级市代表之一,分享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江门经验”。
“思政课不止于三尺讲台,应该在广袤大地扎下根、活起来,心怀‘国之大者’,紧扣时代脉搏,拓展‘大课堂’、用好‘大载体’、覆盖‘大群体’、构建‘大格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明浸润人心,让理论的光芒照亮日常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江门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市委教育工委书记陈冀表示。
江门“大思政课”大在何处?又何以锁住人心?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的责任担当。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和关心学校思政课建设。2019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2024年9月,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思政引领力”概念,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的首要特质。
新征程上增强思政引领力,一个重要路径就是“‘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
江门将这一要求转化为具体行动:坚持党对“大思政课”建设的领导,市领导带头到学校讲思政课,每学期学校党组织书记、校长上“思政第一课”,已经常态化、制度化;从顶层设计出发,持续推动思政课改革创新,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文件,指导和支持“大思政课”建设。
“金扣子”精品思政课PK大赛这件事,江门坚持连办5年,近万名教师走上课堂比拼,争做大先生,培育大人格。从最初的课堂比拼,到七彩“流动课堂”、“身心健康4S工作法”、六堂“思政必修课”等品牌矩阵,江门的思政课年年有新意、年年有延展。近5年来,江门开展了县级以上各类思政课活动972场。
凡事就怕“认真”二字,把思政课真正当回事了,顶层设计有了,制度规则建立起来了,师资队伍壮大了,原本可能“虚化”的思政工作就坐实了,思政养分也就扎进了日常。
江门的担当,更与“中国侨都”的身份深度绑定。530多万祖籍五邑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侨华人,是江门思政工作不可忽视的“大群体”。如何向他们传递中国声音、凝聚文化认同?
思政课聚焦的文化根脉、价值理念和实践故事,是国际传播最易引发共情的“通用语言”。江门胸怀“国之大者”,将国际传播纳入思政工作版图,创新构建“前店后厂”的传播机制。
所谓“后厂”就是地方主流媒体,以大思政课标准挖掘故事、打磨内容,讲述华侨参与大湾区建设的故事,传递“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理念;“前店”则通过中央、省级媒体、海外华文媒体,以及外籍博主等私域传播,将这些思政内容转化为跨文化表达,让大思政课的思想内涵突破语言壁垒,在海外形成“润物无声”的影响力。
一堂思政课,讲给海内海外“两个江门”听,实现政策理论“天线”与侨乡实践“地线” 的深度交织,让思政力量跨越山海,凝聚人心。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的内容体系。
要把“开学第一课”上出思政味、时代味,该怎么做?
江门的做法是,虚实交融的沉浸式教学:请来神秘嘉宾宇树科技G1机器人,让空翻的机器狗倒立行走、撒娇卖萌,用AI技术为学生制作“未来职业照”……这种近距离接触前沿科技的机会,让学生们主动学习探究,在能力、科学思维和价值观方面给以更大的启迪。
思政课应该全面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内容。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要用好思政课这个主渠道,关键还在于其内涵与外延,让思想引领跳出课堂、日用不觉。
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关系着国家未来。今年,江门创新推出六堂“思政必修课”,结合中小学生年龄和学段特点,为思政课做了一个量化、科学的界定,全面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实践能力。
跳出“内容零散、目标模糊”的困局,这六堂课将思政教育拆解为经典涵养、文化根脉、科技思维、科学精神、心理成长、实践担当六大核心维度——“博雅大学堂”研修经典学说,“侨乡故事汇”探索在地文化,“未来梦工场”学用人工智能,“科创实验室”普及科学知识,“心晴阳光屋”守护心理健康,“公益志愿行”助力志愿实践。
丰富多样的思政课程内容,成为铸魂育人的生动载体。从内涵上看,这种划分绝非简单的内容切割,而是紧扣“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抽象的价值理念转化为“看得见、可参与、能内化”的具体目标,让思政课的核心要义有了明确的内容载体。
在地文化是思政课最鲜活的“大教材”,抓住了在地文化,就抓住了情感共鸣的“根”。开平碉楼前,宣讲员不再抽象地讲“爱国”,而是从侨胞“用血汗钱建碉楼护家人”的故事说起,唤起学生对祖辈奋斗的共情;解读侨批时,不只是念文字,而是聚焦“侨胞在信里叮嘱孩子‘好好读书,莫忘家乡’”的细节,让年轻人从家书里触摸到亲情牵挂。
毗邻世界文化遗产的开平塘口墟,乡风文明在理论与实践浸润中焕发新生。这里曾因人口外流仅剩9户人家,在省市县三级宣传部门共建下,通过建筑活化、文化注入、配套升级,吸引超2000名“新塘口人”扎根。塘口墟“大思政课”打破“课堂与乡村”的二元割裂,以侨乡文化为天然思政教材,以青年创客为活力传播载体,将乡风文明建设转化为“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旅乡人”的共同事业,让文明理念从理论倡导落地为可感可知的生活实践。10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专职副主任胡凯红点赞塘口墟:“这样的村在中国多一些就好了。”
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江门依托1587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农家书屋和“无负今日”城市书房,把思政课从学校讲台搬到群众身边,比如“七彩流动课堂”下移重心,针对不同人群,打通理论传播“最后一公里”,公园、碉楼、榕树、田间地头、快递小车、景区游船、公共交通等场所都成了江门“大思政课”的大讲台。
群众在哪里,江门的大思政课堂就在哪里。江门快递小哥争当新时代“巡城马”活动以快递小哥为载体,深入挖掘和传承“巡城马”的精神,弘扬文明新风尚。快递配送员梁鹏每日穿梭街巷,不仅身体力行参与文明实践和文明传播,还积极向党组织靠拢,递交了入党申请书,“我要努力成为一名共产党员,以身作则、率先示范,将文明传递到侨乡每一个角落”。
一堂思政课,从校园到社区,从文化地标到生活角落,覆盖全人群、贯通全场景,让思政力量跨越年龄与阵地的界限,以文化人、浸润人心。
“大思政课”之大,在于大的实践效用。
“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一个灵魂”,这是教育的本质,更是“大思政课”的意义所在。
如何“作用于人”?“我们以‘用户思维’重构思政表达,跳出‘我说你听’的刻板模式,用潮流化、年轻化、场景化、分众化的方式,让思政教育走进人的内心、影响人的思想、指引人的行动,在和风细雨中实现教育的目的和意图。”陈冀表示。
打破刻板,潮流包装——
“金扣子”“4S工作法”“七彩课堂”,这些接地气、有网感的名称,以小巧思打破了人们对思政的刻板印象。其中,“身心健康4S工作法”灵感源于汽车售后4S服务,用微笑(Smile)、分享(Share)、专长(Specialty)、运动(Sport)四大维度,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出良方。2023年以来,全市各级、各中小学举办合唱、书法、民乐、管乐、舞蹈等比赛6500场次,参与学生达231.1万人次,近两年学生轻生率比2021年下降约25%。
在地文化,数字赋能——
江门将侨乡新大众文艺社、青创孵化中心落地开平塘口,网络作家能在先锋书店和“无负今日书房”中找到灵感,通过孵化中心获得资源支持;创作者们挖掘碉楼历史、侨批文化,创作出短剧等新型文化产品;文创开发者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碉楼模型、侨批主题产品。年轻人激活了空心村,传统文化也有了“数字”新生。
主题红心,艺术表达——
江门持续擦亮“艺术党课”品牌,创新打造“音乐党课”,融入舞剧、演说、漫画、影视、雕塑等多元艺术形态,将思政工作“艺术化”地融入群众生活点滴,“永远跟党走·音乐党课”获中国文联推介。由音乐家组成的志愿服务队,将政策理论谱成旋律,创意编排“音乐党课”100余节,群众“点单”、讲师“接单”,在音符流动中传递时代强音。截至目前,全市已开展艺术党课1600余场,依托精神文明慕课平台,覆盖近500万人次。
全民阅读,涵养人心——
自2021年起,江门将每月28日设为读书日,推出“您选书,我买单”项目,让市民自主挑选公共图书馆采购的书籍。如今市民年均阅读量从3.2本跃升至6.7本,参与人次翻了两番;先锋天下粮仓书店入选全国“最美公共文化空间”,书香成为侨乡最浓的思政氛围。
思政课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的思想。学而思、思而践、践而悟,这是“强国之路”思政大课螺旋式上升设计的内核所在,从“枯燥、说教、灌输”到“有趣、干货十足、圈粉年轻人”,江门用“大思政”实践证明——
思政工作不是“空中楼阁”,而是“人心工程”。它以绵绵的韧劲、柔劲与巧劲,让思政工作从“无形”走向“有形”、从“有形”走向“有效”,在润物无声中实现“大象无形”的育人效果,直抵人心。
新时代新征程,思政课大有可为,也应当大有作为。江门牢牢把握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这条主线,把侨乡大地、广东大地的生动实践作为鲜活的教材,让不同的人都被渗透、被感化,找到情感的归处、前行的方向,哪怕隔着山海也能同频共振。
采写:南方+记者 张婧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