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的今天,职业教育如何突破“最后一公里”瓶颈,真正实现“出口畅、入口旺”?近日,记者来到广州华南商贸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华南商贸”)寻找答案:近年来,该校以“实践育人”为核心理念,从课程重构、学分赋能、平台搭建、服务优化、以赛促学等多维度推进综合改革,探索出一条具有推广价值的职业教育育人新路径。
制度创新:从“附录”到“正文”
当大多数高校还在将实践作为“锦上添花”的课外活动时,华南商贸将实践育人纳入人才培养主渠道,设立2.5个必修学分。“职业教育的关键在‘职业’二字,而职业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来实现。”学校就业与校企合作办主任付立阳表示,“我们要让实践从教学计划的‘附录’变成‘正文’。”
实践育人学分制的实施,倒逼教学体系全面重构。学校开发了《生涯人物访谈》《行业-专业-就业市场分析》等一批实践型课程,建立了课程实践、项目实践、社会实践、团学实践四位一体的实践育人模块。更重要的是,学校配套建立了实践成果认证机制,学生参与的各类实践活动均可通过认定转换为相应学分,实现了实践育人的标准化、体系化管理。
路径探索:从“勤工助学”到“创业型兼职”
社会实践作为实践育人的重要载体之一,针对学生多样化的成长需求,学校构建了分类分层的实践体系。校内勤工助学不仅解决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生计问题,更成为职业启蒙的重要平台;校内外兼职帮助学生提前接触社会,培养职业素养;寒暑假工则让学生深入企业一线,实现从理论到实践的跨越。该校就业与校企合作办主管余信银说:“实践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职业认知和能力锻炼的重要途径。我们鼓励学生从基层岗位做起,逐步积累经验,提升综合素养。”
课程改革:从“黑板上教创业”到“项目中练能力”
为改变传统课程“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学校将《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理论课程调整为线上教学模式,构建以项目实践为主的就业、创业指导线下课程模块,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推动课程内容与真实职业场景深度融合。同时,学校鼓励教师采用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等模式,将真实商业项目、岗位竞争分析引入课堂。付立阳强调:“我们要让学生不是在课堂上‘听’就业,而是在项目中‘做’就业、在实战中‘懂’创业。”
就业服务:从“普遍帮扶”到“精准施策”
将实践育人理念融入就业工作,该校实现了从简单岗位推荐到能力提升的根本转变。建立“就业帮扶台账”机制,为就业困难学生提供“一对一”精准服务。通过组织参与真实项目、开展技能培训、提供实践机会,帮助学生真正提升就业竞争力。
2025年上半年,华南商贸共开展了72场线上、线下多种形式的招聘活动,累计提供10784个就业岗位,成功帮扶457名困难学生就业,帮扶成功率达到95.21%,真正实现了“一生一策,精准帮扶”的目标。同时,还为57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申请求职创业补贴,每人3000元,总计173.4万元,切实减轻学生求职负担。(光明日报全媒体记者雷爱侠通讯员刘纯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