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微信好友
朋友圈
请使用浏览器分享功能进行分享
秋意渐浓,文脉传承。2025年10月17日,肇庆市实验中学近200名高一学生走进纸言纸语古法造纸研学基地,开展为期一天的非遗实践教育活动。
在基地专业导师的指导下,学生们近距离接触了历史悠久的四会古法造纸技艺,亲身体验了这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湛工艺流程。
纸言纸语古法造纸研学基地作为肇庆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坚持以“见人见物见生活”为核心理念,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路径。基地依托四会古法造纸这一非遗资源,构建了“非遗+文旅+研学”的全息闭环模式,为非遗活态传承提供了鲜活载体。
沉浸式体验,感悟非遗魅力
研学期间,学生们通过基地的非遗展览区、非遗工坊与纸张艺术微展馆,系统了解了古法造纸文化的历史脉络、技艺演变及当代价值。他们亲眼目睹了造纸技艺从历史走向现代的演变轨迹。
在非遗工坊,学生们亲眼见证了入选“2025大湾区(广东)非遗保护实践创新案例”的“粤路纸”手工书画纸的诞生过程。他们亲手参与古法造纸环节,深刻体会到非遗活态传承所蕴含的匠心精神。
有学生感慨道:“看似简单的动作需要这么多技巧,终于理解‘纸寿千年’背后的工匠精神。”
荣誉与认可,深耕非遗教育
今年8月,纸言纸语古法造纸研学项目以总分第一的成绩(91.62分)获评肇庆市首届研学精品线路。这一项目同时入选了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评定的广东省特色研学旅游产品,是肇庆唯一一个入选“文化+”的研学旅游产品。
在2025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上,这一项目精彩亮相,展示了肇庆非遗教育的成果。
今年春季研学期间,该基地已累计接待近万名学子。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沉浸式体验赢得了广泛赞誉。面对持续增长的市场需求,基地秋季研学将进一步扩大接待规模,优化课程体系,提升服务品质。
四会古法造纸,千年技艺焕发新生
四会古法造纸技术在中国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被誉为“中国古法造纸活化石”。这项技术可以追溯到南宋时期,当时中原人士南迁至邓村并在此定居,将造纸技术带到了这里。
四会古法造纸技艺有20多道工序,包括砍竹、挞竹、制浆、碎竹、春竹、打浆、榨纸、松纸、晒纸和包装等。这些工序代代相传,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目前,邓村年产会纸制品超过1500多吨,年产值达7000多万元。古法造纸已成为当地农村副业的主要收入来源之一。
非遗传承,从纸开始
作为本次研学活动的导师,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李锵鸿多年来致力于古法造纸的活态传承。他将元宝纸升级为适合书画创作的高端纸,并开发出四会古法造纸课程体系,让这项技艺走进多所中小学校。
李锵鸿表示:“当同学们懂得敬畏纸的来之不易,便能真正理解中华文明绵延千年的精神密码。这种‘指尖上的传承’,是最鲜活的文化自信教育。”
未来,纸言纸语古法造纸研学基地将继续深化“双创”实践,让这张承载千年文明的纸张,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传递文化薪火的重要载体。
作者:陈冰青